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27 09:54:52瀏覽437|回應0|推薦0 | ||||
剩餘何是潤 價值哪神隔 資產何資本 祖君斯哪各(師哪德) 註:從「禮」與「天地」、「先祖」、「君師」的「三本」,及下述的「斯」、「德」,及些許被割讓過50年的台灣的早中晚期的被殖民統治及後歷史,也感曾被租借了99年的香港,在這幾個月的周日街頭的警民關係,以及默示錄中「七燈」、「七揭印」、「七號」、「七碗」的「揭印」、「號角」之間。 烏拉諾斯 烏拉諾斯把自己的孩子獨眼巨人和百臂巨人打入塔爾塔羅斯,受難的孩子呻吟不已,蓋亞深感痛苦,所以請求其他的兒子起來反抗他們的父親,搭救自己的兄弟。但他們都不敢,只有最小的克洛諾斯敢於起來反抗父親。 摘自:維基百科〈烏拉諾斯〉 克洛諾斯 他推翻了他父親烏拉諾斯的殘暴統治並且領導了希臘神話中的黃金時代,直到他被他自己的兒子宙斯推翻。…… 克洛諾斯和瑞亞結婚,但他怕自己會被孩子們給取代,所以吞下所有的孩子,唯獨宙斯沒有被吞下。 摘自:維基百科〈克洛諾斯〉 宙斯 宙斯長大後,從父親肚內救出兄弟姐妹,於是......此時,大地之母蓋亞生下了一個名為泰風的怪獸,對世界造成莫大威脅,並對抗眾神。宙斯與之交戰並以...... 摘自:維基百科〈宙斯〉 康德(1724~1804) 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 摘自:維基百科〈康德〉 歌德(1749~1832) 他是一名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他察覺到司法實踐中的變化,並且可以把這些變化當成一個整體作出概觀;但他同時也意識到了在學習結束的時候他的專業知識的不足。歌德希望依照進步的、人本主義的裁決和實踐,以及系統、嚴謹地建立的、顧及心理和社會因素的法規工作。 摘自:維基百科〈歌德〉 孔德(1798~1857) 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過去的社會和目前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 摘自:維基百科〈孔德〉 實證主義 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裡,認為人類進化分成三階段: · 一是神學階段,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變化; · 二是形上學階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質階段,解釋一切現象; · 三是實證階段,也就是科學的階段,運用觀察、分類,以及分類性的資料,探求事物彼此的關係,此法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 實證主義反對神秘玄想,主張以科學方法建立經驗性的知識。這種思想恰巧與柏拉圖的理型論相反,柏拉圖認為只有觀念才是真實的,感官都是虛幻的。 摘自:維基百科〈實證主義〉
摘自:維基百科〈列寧〉 他界定社會主義為「生產資料由社會擁有的文明合作夥伴秩序」,且認為經濟體制必須擴張,直到創造後稀缺的充裕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在國家控制下將帶來俄羅斯經濟發展;而這也成為其核心關心的議題,更曾提出所有公民成為國家聘用的雇員。 摘自:維基百科〈列寧〉 後匱乏(Post-scarcity)是一種迄今為止還未實現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裡,商品、服務、資訊都可以被人們無償占有,貨幣也將不復存在。人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由於在後匱乏社會裡,物質、能量、資訊都大量的存在,並且存在自動系統,使人們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動即可獲取日常用品和其它產品。 ...... 諸如「後匱乏經濟學」一類的術語是自相矛盾的。這是因為「匱乏」是當代經濟學的重要特徵。在萊諾·羅賓寫於1932年的論文《論經濟科學的本質與重要性》中,「經濟學」的定義是:「探討為了在生活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一類人類行為的科學」。 摘自:維基百科〈後稀缺〉 韋伯認為,馬克思的作品固然是科學的高度成就,但卻牽連到「最終目的之倫理」(存心倫理、價值倫理、堅信倫理,而有別於責任倫理)。凡是從這種最終目的之倫理者,必然會接受這種整體的、總體的歷史觀。對韋伯而言,科學無法回答「我們要服侍彼此爭執之前神明中的哪一個?」或者「我們必須服侍一個完全不同的神明嗎,祂究竟是誰?」這樣的問題 (We-ber 1958:153) 。也就是科學無從對最終目標、最終關懷的選擇作出明辨與選擇。人一旦對最終目標與最後度懷有所選擇,那麼他已脫離科學的範圍,而進入了倫理、政治的範圈。 摘自洪謙德著《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 — 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第六章 紀登士論馬克思與韋伯 我就看見,有一匹白馬出現,騎馬的持著弓,並給了他一頂冠冕;他像勝利者出發,必百戰百勝。 ...... 就出來了另一匹馬,是紅色的,騎馬的得到從地上除去和平的權柄,為使人彼此殘殺;於是給了他一把大刀。
我聽見在那四個活物當中彷彿有聲音說:「麥子一升值一『德納』,大麥三升也值一『德納』,只不可糟蹋了油和酒。」 ...... 摘自:《若望默示錄.第六》 我一看,看見一匹白馬;那騎馬的拿著弓,接受了所賜給他的冠冕,就出發征戰,得勝又得勝。 ...... 於是另一匹馬出來,是紅色的。那騎馬的得了權,使地上發生爭戰,人與人互相殘殺;他又接受了一把大劍。 ...... 我聽見似乎有聲音從四個活物中發出說:「一天的工資只能買一公升小麥;一天的工資只能買三公升大麥。橄欖油和酒不可糟蹋!」 ...... 摘自:《啟示錄.第六》 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摘自:《大戴禮記.禮三本》 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 外內參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義辨方曰知官, 官治物則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備,毋患曰樂,樂義曰終。 摘自:《大戴禮記.小辨》 神為不測 ,故緩辭不足以盡神;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 摘自:張載《正蒙》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