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筆記]詩文力量驚天地
2010/09/20 08:44:30瀏覽606|回應0|推薦14

[閱讀筆記]詩文力量驚天地

2010/9/20

作者詩影


1.凝碧池宴救命詩   
  以詩詞歌賦譏諷朝政,批判官吏,因而貶官丟職或遭來殺身之禍的讀書人,在我國歷代為數不少。文字有時候比刀劍還銳利,受「文字獄」之害而死,經常是政治強權所壓迫的忠魂。
  王維是盛唐的詩畫家,以寫田園景色的詩為主,風格清麗絕俗。他還擅長草隸與繪畫,是開啟南宋文人畫的鼻祖。蘇軾讚美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許多文人因文字而下牢獄;王維卻因寫了一首詩,救了自己的生命。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占長安。唐玄宗逃到四川,王維走避不及而被俘虜。他故意服藥下痢,假裝啞巴,最後被囚禁在菩提寺。
安祿山賞識他的才華,把他接到洛陽,逼迫他當官,並且在凝碧池宴請嘉賓。
  王維心繫國破家亡的悲痛,聽說凝碧池宴的賓客,遭到叛軍的屠殺,在牢獄中偷偷吟出這首「凝碧詩」。
亂事平定之後,效勞安祿山的官員都遭到極刑;唐肅宗因讀了王維這首詩,了解王維忠君愛國的志節始終沒變,不但沒有責罰他,而且讓他當太子中允,後轉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註:太子中允
《漢書
百官公卿表》:詹事掌皇后、太子之事,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中盾後改稱「中允」。魏晉以後多改稱中舍人。唐制于左春坊左庶子之下置「中允」,於右春坊右庶子之下置中舍人。
×    ×    ×
﹝閱讀啟示錄﹞善用詩文的力量 
  一個國家強而有力的軍備武器,是當代征戰成功的關鍵要素,文人一支鋒利的筆卻能主宰整個歷史,司馬遷的《史記》一書,決定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成敗,有什麼力量能勝過它呢!
  專制時代沒有個人的思想自由,一切都要信仰君主和國家;言論或詩文的內容,稍有違逆旨意,輕者被抓去坐牢,重者遭到抄家滅族。如今言論自由了,雖然不必擔心「文字獄」,但有權勢的在位者,還是很怕文人(包括記者)的筆鋒;無冕王的輿論力量,還是無遠弗屆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的風尚。
  詩文的力量,既然能影響當代風潮和歷史定位,持春秋之筆的作者,應該秉持正義、公理與良知,不應該貪圖現實的名利,成為政客的工具;或是為了黨派之私,昧著良心睜眼說瞎話,寫些歪曲事實的文章。
善用詩文的力量,為蒼生說悲涼,為歷史留真相─文字工作者,應該以此自我勉勵。
2.柴出煙多糧減半
  劉伯溫善於神機妙算,民間傳說他是神仙下凡。事實上,他是元朝末年的進士,不但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參與明朝典章制度的修訂,官拜御史中丞與太史令。
  劉伯溫是朱元璋建立王朝的功臣。當江山穩固之後,兩人既是君臣,也是好友,經常在一起吟詩作對,考驗彼此的謀略機智和詩文才華。
  這一天,兩人閒坐在宮室裡,室內的牆壁掛了幾幅古今名畫,朱元璋指著牆上的《釆樵圖》,依圖案的意思吟詠:
  「此木為柴山山出。」(柴出)
  朱元璋請劉伯溫對出下聯。劉仔細看了圖案,發現除了樵夫採柴出山之外,山腳下幾戶人家的廚房,在夕陽餘暉下正冒著炊煙呢,應景隨口吟對說:
  「因火成煙夕夕多。」(煙多)
  下聯與上聯恰好構成完整的畫意主題,而且「柴出」與「煙多」也是巧妙的拆字對;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機智和才華讚不絕口。
頃刻間,朱元璋又指著另一幅畫《千里江山圖》吟詠:
  「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
  劉伯溫不假思索,微笑稱讚朱是愛民如子的聖君,然後說:
  「日月成明,明德明義明賢君。」
  句子不但對得天衣無縫,而且隱含著褒獎的意思。朱元璋聽到如此絕妙的讚美,簡直樂歪了。
  心性善良敦厚的劉伯溫,非常關心民間百姓的疾苦。在一次察訪中,他發現三年水患又三年旱災的青田地區,糧食嚴重缺乏。他返回京城之後,日夜趕寫奏章,並且把奏摺偷放在皇帝的御案上面。
朱元璋晨起上了朝廷,對著文武百官,拿起奏章隨口唸道:
  「青田,青田,選石成田;山無糧,水無糧,稅糧減半再減半。」
  朱元璋唸完了,劉伯溫馬上對群臣說:「萬歲降旨,青田稅糧減半再減半徵收。」
  「謝主隆恩,萬歲萬萬歲!」臣子們高聲地說。
  君無戲言,朱元璋知道中了劉伯溫的「善計」,也只能啞口無言。
×   ×   ×
﹝閱讀啟示錄﹞利用良善的智謀 
  「三十六計」都是智謀經典,軍師或智庫的人員應該好好研究,從中悟得技謀的精髓,推而廣之,一定能在獻策時提出致勝的方法。如劉伯溫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為青田苦難百姓減稅的目的。
劉伯溫體恤青田地區百姓的疾苦,設了一個良計;朱元璋明知劉伯溫搞鬼,礙於「君無戲言」,只好成全了他的好意。
  如果劉伯溫不是用了智謀,真的如一般的奏章,洋洋灑灑寫出青田地區的災難,懇請皇帝減稅,朱元璋未必會欣然允諾;還不知要大費多少奏章,方能如願呢。
  一般說到計謀,都會把它和邪惡、奸巧聯想在一起;如果像劉伯溫的智謀,出於「良善」的一顆心,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使用不當手段陷害別人,那當然值得鼓勵嘍!
  譬如,一個當妻子的,要老公買漂亮的衣服送給她,她可以在百貨公司衣櫃前盯著喜歡的衣服瀏覽。
  「妳盯著它看得那麼痴傻,是不是想買呀?」
  當老公如此殷切地相問,就回答說:「如果老公肯買下這件衣服送我,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妻子了。」
  哪個老公聽了,不會馬上掏錢出來呢?
  這是生活的智謀、成事的藝術,雖然屬於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是妻子讓老公送漂亮衣服的良策。
  劉伯溫和他的主子朱元璋,平時就喜歡吟詩作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仁人有德的劉伯溫,利用二句詩和善意的智謀,達成為災民請命的目的,實在令我讚佩!
3.皇覺寺壁詩鬼神愁
  明代開國君王朱元璋,面貌奇偉而有雄才,小時候孤貧無依,十七歲曾到皇覺寺當和尚。那時候,從在寺壁上題的詩,可知他當時已是胸懷大志了,詩云: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光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管嘵嘵問姓名。
  後來,朱元璋離開了皇覺寺,該寺的住持怕惹來殺身之禍,就把那首狂傲的詩洗刷得一乾二淨。
  元朝衰敗,群雄起義。朱元璋輔佐郭子興,舉兵濠州。因為他驍勇善戰,戰無不勝,郭子興十分器重他,把義女嫁給他當老婆。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統領軍隊,佔據滁州,自封為「吳王」,然後攻取太平、寧國、集慶幾個城市,一路前進,先後平定了陳友諒、張士誠的軍隊,聲勢浩大,最後命將士帶兵二十五萬大軍,入河向北,攻下了燕京,消滅元朝而獲得了天下。
  朱元璋得勢後,再到皇覺寺,發現以前所寫的壁詩,已經被人塗掉了,心中很不高興,叫人把該寺的住持找來問罪。機警而富有文才的住持,以詩回答他說:
  君王題詩不敢留,留詩深恐鬼神愁;
  故將清水輕輕洗,猶有豪光射斗牛。
  猶有豪光射斗牛─因為這句奉承的話,讓朱元璋轉怒為喜,開赦住持無罪歸去。
×    ×    ×
﹝閱讀啟示錄﹞化險為夷說機智
  機智除了聰明智慧外,還要懂得機警應變。換句話說,就是身處危險的境地,能夠臨危不亂,想出應變的辦法化危為安,甚至是反敗為勝。
  「狐假虎威」是狐狸狡滑,也是狐狸的機智。當大飯店在深夜發生火災,住在四樓高的日本旅客把床巾撕成長條,連結成一條繩子,掛在窗戶,靠著它安逃生,也是一種機智。
  朱元璋當和尚時,在皇覺寺壁上的題詩,住持洗刷掉它,是一種保命的機智;他設想萬一朱元璋被對手打敗了,可以免去殺身之禍;但是事與願違,朱元璋當上了皇帝,掌握天下,反而回頭找他算帳了。住持以詩回答,是無上的機智,那句「猶有豪光射斗牛」在朱元璋聽來,是多麼悅耳的讚嘆呀!
  住持刷洗詩句的初衷,當然不是這樣,但為了救自己一命,只好機智應變而作了如此回答。
  機智的前提是─遇到危險時必須冷靜、思考問題的關鍵或是克敵致勝的方法。但是,一般人遇到危險或困境,往往是慌亂了手腳,把結局弄得更糟糕。
  朱元璋以一首詩表達了雄心壯志,廟寺的住持也因一首詩的機智,而逃過自己被砍頭、甚至是九族被誅的劫難。
4.六祖惠能的詩偈 
  貞觀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時,六祖惠能誕生了。當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天剛亮時,就有二位高僧造訪,對他的父親說:「夜來生兒,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又說:「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
  惠能早年喪父,與母親孤苦相依過活,由嶺南移居南海,以賣柴維持生計。有一天在送木柴的途中,他聽到誦讀《金剛經》的聲音,心即開悟,因而他安頓了老母親的衣糧,前往經典來源的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大師。
  惠能到東禪寺後,一直被安置在「槽廠」(養馬小屋)砍柴舂米。八個月之後,五祖命眾僧呈獻偈語,作為傳授衣缽的依據。當時,神秀已經是信徒的教授師,和尚們都不敢妄自作偈,和他競爭衣缽。
  神秀完成了詩偈後,害怕所見不真,境界太淺,四天十三次到五祖所在的地方,都不敢入門呈偈詩,只好把它寫在南廊的壁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五祖知道神秀入門沒有得到真傳,不見智慧本性,沒有把衣缽傳給他,只對他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只是命令眾僧們持香禮敬,全部誦讀這首偈詩。
  惠能在磨坊聽到神秀的偈詩,知道五祖徵偈傳衣缽的事,也到南廊前禮拜。當時,有江州「別駕」(侍衛官)張日用在場誦讀神秀的這首偈詩,惠能不識文字,聽聞之後,也請張別駕把心中的偈詩,寫在壁上,詩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惠能的偈詩,知道他明心見性,直指佛法;半夜避開了眾僧,到舂米房為惠能說法,並把代表師承的信物─衣缽,傳授給他。
×    ×    ×
 [讀後詩]
  神秀和惠能的詩,都是二十個字而已,因為境界的深淺有別,關係到了衣缽的傳人。算一算,二十個字只有些差別而已,竟然有如此動天撼地的影響力量!
  讀了這個故事,我也以《境界》為題,寫了一首「讀後詩」:
  心中無我遠紅塵
  詩偈悟得鑑淺深
  修道成仙非拜佛
  戒惡揚善願可成

[2010.09.20發表於金門副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2811&aid=442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