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3 00:18:18瀏覽6233|回應0|推薦34 | |
在喬治市住的 Eastern & Oriental 有特色、具水準,大旅館的 Concierge 當然以旅客安全、舒適為第一考量,介紹的餐廳往往也如此,《Kebaya》便屬於這一類。想嚐嚐當地日常小吃,如果懶得查,最好的辦法大概就是直接問櫃檯人員「你們自己都去哪裡吃呢?」
照著櫃檯小姐畫的地圖邊走邊逛,來到「畫了一個 X」的 Keng Kwee 街近 Penang 路處,但是「餐廳」在哪兒呢?時近中午,有菜香、食客排隊的地方就沒錯,雖然看來只是切菜攤檔旁一個門不像門、洞不像洞的入口,就鑽進去瞧瞧。
所謂餐廳,只是老樓房一樓裡的大長廊,前後側面三個出入口都擺了攤檔,方便客人先點菜再找位子。怕熱?冷氣欠奉,頭頂上的吊扇也幫不上什麼忙。鐵桌、木桌、膠凳、木椅隨便組,滿桌顏色鮮豔、易於區分來自哪一攤的塑膠餐具,擺明是庶民小吃,找對了。 四家攤檔分別在賣羅惹(Rojak)、叻沙(Laksa)、切菜、麵食。四人幸運地找到一張小桌後東張西望、什麼都想吃。羅惹這南洋蔬果沙拉在星馬印各有不同做法,共通之處大概就是甜。檳城版除了黃瓜、鳳梨、油豆腐,還放了沙葛、花枝鬚、油條等;在新加坡吃過號稱檳城的羅惹,但這一碟醬汁更稠、顏色更深,蝦醬味也更明顯,夠味。 想吃油條,就跟羅惹攤單點了一份,結果來的就是...「油條放得比較多的羅惹」,好笑之餘又吃了一份油條羅惹。 到南洋,不吃叻沙怎行?在檳城,更要來一碗特有的 Assam laksa,Assam(Asam、亞參)便是羅望子、酸豆,除了酸味,深色的湯底還有來自鯖魚、辣椒、洋蔥、薄荷、蝦膏等的複雜風味,吃多了咖哩、椰奶叻沙,換個口味甚好。自己比較喜歡細米粉,但偶而一吃這接近廣東瀨粉的粗米粉也行。 另一攤寫著 Lor Bak(滷肉),當然是福建味;Lor Bak 又稱 Ngo hiang(五香),就像台灣南部的切香腸熟肉,是熟切菜的泛稱。蝦卷、魚丸、香腸、炸魚板,有什麼切什麼,沒喝酒、就來配冬瓜茶好了;都還行、但味道比台式的平淡了些。 想吃素菜,親戚叫來了一道 Sotong kangkong(魷魚空心菜),濃厚黑汁上撒滿了碎花生與芝麻,跟常見的 Kangkong goreng 完全兩樣,一看就是來自那攤賣羅惹的。材料都好,但又是甜滋滋,已經到了「甜味正餐」的極限。 大部分食客來這可能會點炒貴刁(粿條)、福建麵(Hokkien mee),不太想吃這兩樣,就叫了 Lor mee,這種源自廈門的黑汁滷麵在台已少見,東南亞仍普遍。攤主問是要麵還是米粉?就來一碗二合一;不差,但濃芡湯汁一時實在吃不習慣。
不管是叫做潤餅還是薄餅(Popiah),總無法抗拒、不能不試,這裡的賣相差了些、餅皮也攤得不怎樣,但真材實料、吸滿湯汁味的蘿蔔絲卻加分。台灣的潤餅日益細緻、多花樣,這一碟 Popiah 仍庶民、猶樸拙。幾種同樣源自福建的小吃,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後發展出了各自的味道,飲食,實在是再鮮活不過。
食客越來越多,有觀光客、也多本地人,有的站在店外巷弄就吃將起來,看來也該讓位了。店外還有一檔賣潮州 Chendul 的推車,這甜食與馬來 Cendol 很像,只不過前者用黃色椰粉麵、後者多是綠色米漿香蘭粉條。小攤子出名、還有官網呢,可惜吃不下了。
回頭一看,才發現這裡原來是有招牌的,中文叫《愉園餐室》、英(馬來)文是 Jooi Hooi Cafe,說是餐室,其實更像小型街頭 food court,可以一站飽嚐多種小吃。旅館櫃檯小姐果然介紹了一個充滿地方特色的大眾化食肆。
2013•12(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