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51
2024/09/03 20:17:36瀏覽26|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51  251頁8行-252頁6行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如《十地經》云:「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不動地,諸佛世尊於此安住法門之流,發宿願力,為令善修如來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勝義法忍,然汝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為遍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捨此法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靜寂解脫,當思此諸異生凡夫未能靜寂,起種種惑種種損惱。又善男子,當念宿願,饒益有情,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恆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別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又善男子,當觀我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智,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汝亦當如是修。」】

經上面佛這麼說的:「佛子(大乘行者),如果有菩薩證到了不動地(那是高得不得了--八地菩薩),十方一切諸佛就會發宿願力啟發他,提醒他不要忘記原本目的,僅僅安住在空性是不對的。諸佛會告訴他:『好極了!你現在很難得達到了這個地位,可是你要注意一個關鍵問題。

無生法忍雖然是真正殊勝的,但是十力、四無所畏等圓滿佛法,你都沒有。你要正精進,但是也不必棄捨這個無生法忍之門。(那個時候發的精進,就是慧攝的方便;不捨此忍就是方便所攝的智慧,所以八地菩薩修持的精進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你雖然得到解脫了,但是很多凡夫還沒有得到解脫,你要回想自己的願力,為利益有情願成佛。不管自利或是利益有情,你一定要得到這個不可思議智慧之門!你現在還沒得到。你所證得的一切法的法性,法爾如是。一切法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你現在只證得了這一點而已。一切法本來性空,本來不可得,這是一切法的特點。單單這一點,並不是三乘之間的差別,看看我的一切功德,你要這樣修啊!』」佛的功德大得不得了,聲聞是完全不能比的,差別就在廣行六度萬行,而這個是要用慧來攝持的。

《金剛經》有這麼一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然是無為法,怎麼有差別呢?有的,同樣是證得無為法的聲聞、緣覺或是佛菩薩,差別就在這裡。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金剛經》只是講空,這就錯了!

不動地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四十八卷十八頁云:於此地中,捨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昇上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即由此義,當知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如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廣說其相。

二解 瑜伽七十八卷三頁云: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

三解 顯揚三卷二頁云: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四解 攝論三卷二頁云: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世親釋七卷十七頁云:何故八地名為不動?由此地中、所有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動。無性釋七卷二十頁云: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作加行,無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別。

五解 成唯識論九卷十三頁云: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十地經》又說:「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順風所吹一日進程,未入海前勵力牽行,縱經百年亦不能進。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勵,須臾進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縱經億劫勵力修道,亦不能辦。」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須修學菩薩行者,是自誑自。】

這個非常重要,就像大船在海邊一樣,用力去拖、拉,還是不前進;一旦進入大海,海闊天空,風又大,吹一天的進程,是在還沒有進入大海之前,努力拉一百年也達不到的。所以到了八地,也就是不動地的菩薩,就任運無功用行了,他任何一剎那在佛道上走的功德,是在未進入此地之前,縱然經過億劫努力修行,也不能成辦的。

所以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他布施一點食物給狗吃,甚至做一點點事情的功德,比起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累起來還要超過。那麼為什麼八地菩薩能這樣,而聲聞不能呢?因為他先以方便攝持慧,而智慧、方便二者之中,一定是以方便為上首,下面會詳細辨別此事。所以沒有證得方便之前學空,那是一條歪路。關於這點,諸位在座的同學要想走直路,不走冤枉路的話,這個概念務必要弄得非常清楚。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098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