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虎队效应
2010/02/18 19:29:32瀏覽2340|回應28|推薦6

小虎队效应--哥听的不是歌,是怀旧。。。

关于中日东海之争,本还有一篇正在构思中。但恰值春节期间,总得写些过年应景的文章。

老师说:开春以后,再开始工作。。。


年三十晚的子夜刚过不久,我就在我的表侄女,一个“70后”的博客里,读到这一段: 

【然而, 最感动的还是再聚首的小虎队的舞步、手式、歌声。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唱起那些印在心底的旋律。无论经过多少跌跌撞撞的岁月也不会忘记那些想要勇敢向天空大声地呼唤说声我爱你的日子,那些迎着风声越高歌声越高亢的日子,那些尽情摇摆、散发光彩的日子。小虎队已老, (我那)虽然被岁月磨砺成寒铁的心,也在这一刻潸然泪下。这一段有关"年轻、健康、清新" 的青春的回忆,已经只可被怀旧,永无复制的可能。】 

读后我略感诧异:表侄女在国内也已工作十多年,如今已是单位里挑大梁的骨干中坚,属于百练成钢、百毒不侵的人物,却为了这种“天真浪漫的儿童歌曲”伤感落泪? 

对于小虎队我本了解不多,因小虎队在大陆红火时我已离开中国。只是后来从一些新闻报导中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组合,是大陆青少年的偶像。 

当时我并没往深里思考。刚好又读了韩寒的博文《春天的故事》,于是作为半调侃,摘了该文的其中一段在我表侄女的文下留言:

【看到博主这一句:“小虎队已老,虽然被岁月磨砺成寒铁的心,也在这一刻潸然泪下。” 

韩寒的《春天的故事》也提及: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亚克西》的登场。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在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爷爷奶奶都被触动了--他们恍惚以为自己穿越回了用粮票的年代。他们看亚克西好比我们看小虎队,都是时光倒退二十年。” 

不同的人为不同的场景回忆感慨。。。 

小虎队真的“老”了吗?那。。。粮票老不老?】 

然而,随着网络上的文章、评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我才知道:小虎队的这次重现舞台,不仅只是为大家带来了久违的歌声那么简单--对一部分人来说,带来的心理震撼冲击,远超过了歌曲本身。 

下面这一段,首先揭开了“震撼”的奥秘: 

【当三个帅哥变成爸爸级别的“奔4”的中年帅哥时,我们知道:那些属于70后全篇,80后前奏的人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或许,只有在春晚的舞台才能再次领略那曾经被哼唱着度过青涩岁月的歌曲。或许他们现在跳得不劲爆了,或许唱得会有些沧桑了,但是我们有了那种感觉就足够了!《爱》、《蝴蝶飞呀》、《青苹果乐园》,这些歌曲将会成为今年春晚最煽情的回忆。】 

而这一段说得更直白: 

【原来大家都在小虎队里找自己,找我们曾经的简单的快乐,找我们的年少时光,找我们的青涩的友情和自以为是的爱情,找我们的简单生活。。。只因小虎队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所以看见他们,就像看见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类似“睹物思情”的效应--要的就是原班人马、原唱歌曲,借以唤起尘封的记忆。这记忆里有一些是刻骨铭心的:青涩岁月,铁杆哥们,初恋情人。。。 

有报道说,当小虎队在央视大厅排练时,有一位央视工作人员在旁边突然哭出来,弄得小虎队手足无措,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这位哭者当年是看着小虎队的演出长大的。 

为一探究竟,我上网去观看了小虎队在春晚的演出。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小虎队的歌。当然顺带知道了这原来是一个三人组合: 

霹靂虎 吳奇隆(1970年)
小帥虎 陳志朋(1971年)
乖乖虎 蘇有朋(1973年) 

小虎队在春晚演出的曲目名字,叫《再聚首》。 

“再聚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浓的内心感慨。很容易引发伤感,让人联想起“一失足铸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看过他们的演出后,我没觉得对自己产生什么震撼。 

一般来说,一首歌曲或一个歌手要能震撼到我,应该要有下列两个条件之一: 

1。要么是与我同时代的歌手唱当年的歌,借以唤起久违的回忆,就像小虎队之于70后、80后。 

我那个时代的歌手是李双江,李谷一,蒋大为,彭丽媛等。这些人如今已是“奔六”的人了,基本上退出了歌唱舞台。 

2。要么是所唱的歌曲以及唱法合我的口味--抒情悠扬的民歌。举个例子:雷佳应该算是80后歌手,但她的演唱风格和挑选曲目我却很欣赏。几年前我在网络上因偶然原因第一次听到她的演唱,歌名是《芦花》,当时惊为天人。尤其是结尾的那句“早戴红花报春回”,高音拖得长,气又足,完美的High C! 

显然小虎队的风格不属于我所喜爱的类型。这本也没什么--各花入各眼么。 

撇开歌曲风格,有一点我必须指出:小虎队春晚演出,极为认真敬业。 

小虎队的演唱方式,是连唱带跳,有些蹦高加劈腿的高难度动作,不是一般人未加训练就能做到的。这在小虎们二十岁时,没有问题。然而在他们四十岁或“奔四”的年龄时,却难能可贵了。按网络上的说法:从当年苗条的小虎变成了今天膘肥肚壮的老虎--尽管演得气喘吁吁,却丝毫不偷工减料。 

我感觉:小虎队的认真敬业,不仅是意在春晚演好,还有一点,就是不能辜负那些当年的狂热崇拜者,要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待。 

当我观看时,注意到一个特点:演播大厅里观众的反应。 

观众里的一部分大约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却表现得极为动情。他们从头到尾,跟着小虎队的歌唱,一边拍手,一边大声跟唱--从他们张嘴的幅度即可得知。而且,还跟着歌曲节奏,让自己的身体“尽情摇摆”,宛如一棵棵青苹果树! 

被挑选进演播大厅的观众,定然事前已被告知一系列“清规戒律”,比如必须配合导演组的统一指挥,该鼓掌时就得鼓掌,该安静时就得安静。。。等等。但作出如此近乎失态的反应,应该是超出导演组的要求,只能是一种忘情的投入。 

抱着探索人的共性的兴趣,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小虎队春晚演出的意见反馈。这一搜索不得了--简直有如洪水泛滥! 

本只想挑几条读读就算了,谁知一读之下,欲罢不能!几乎每条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真挚! 

最后读了大约七千多条。虽颇为辛苦,但内心受到的震撼却非同一般--当我看小虎队出现在春晚,听他们演唱,没什么特别感觉,但读那些“带血”的意见评论,却差点掉泪! 

这已经超出了歌曲风格或口味的讨论了,而是进入了揭示人的共性:怀旧、情感--“风雨故人来”的激动,加上同时找到“故己”的意外! 

由此联想到许多。。。 

首先,这次小虎队春晚演出之后所产生的“小虎队效应”,应是导演组不曾料到的,也是当局始料未及的。 

当然这“小虎队效应”是不涉“政治正确”或“政治不正确”的议题--小虎队既不是替中国政府充当政治宣传工具,也不是与政府唱反调。他们只是唱着一些在那个年龄所本能喜爱的歌曲:阳光、励志、向上,歌曲内容直观易懂。 

当年小虎队在大陆火爆之时,整个社会包括当局都注意到了这个狂热现像。虽然小虎队所唱的,并非当局所要刻意引导的意识形态,但也不是相冲突的。因此当局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硬性禁止。也许是认为这仅属于少年人的短期狂热症,就像发高烧一样,持续不了多久。 

然而,通过这次“小虎队效应”,大家才惊觉:这种自发的、符合天性的追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纵然二十年后,仍不会磨灭,仍会爆发出来。 

引用网络上的一条评论:

 【我是79年的。心中的小虎队,心中的懵懂岁月!现在已经长大了,可是还清晰地记得年少时纯纯地唱小虎队歌曲的样子。励志、向上、充满阳光的味道,比教科书更有感染力的正面引导,那就是我们的小虎队。】 

我觉得,教育部门应该深思:对小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思想上的教育,是否不应太过抽象?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急于教导小孩子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急于把“解放全人类”的重担放在小学生身上。。。等过了二十年再来看这些当年的小学生,所谓的“理想教育”会否像小虎队给他们的烙印这么深刻呢? 

其次,“小虎队效应”是大面积的、空前的。 

70后、80后这两代,对小虎队的狂热占压倒性优势。到90后除了还有一部分小虎队粉丝,却又有新的偶像了--快女,诸如“春哥”、“曾爷”什么的。然而在70后之前呢? 

在我那一代,没有追星族,没有偶像。 

当然,要分析起来,人们第一想到的是其时当局的禁止。那时什么事都要讲个政治挂帅,就连不红不黑的都不允许存在,说是“小资产阶级的颓废”。 

那除了政治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没有? 

我觉得还有,那就是当时的生存环境条件无法同后来的相比。与今天相较,我那一代的大部分人当时只能算为“活着”。俗话说:饱暖思瘾欲。要想树立偶像、追星过瘾,也得先饱暖了再说啊。。。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一句台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小小年纪就要有一种求生的忧患意识,比起现在的孩子,同龄的我们那时比较“懂事”。。。 

yichun兄在观看2008奥运后写的《天籁》一文,其中有这一段: 

【这代表历史包袱对年轻一代已失去意义,反而凸显年轻一辈的健康,祖国真的走出苦难,使他们终于也能享受孤陋寡闻的特权,安享无知的樂趣。】 

我读后很感慨:啊,祖国真的走出苦难,使他们终于也能享受追星的特权,安享当粉丝的樂趣。 

已看了许多关于怀念小虎队的文章,都写得很感人。我只挑出几篇写得比较真挚的附在最后。 

*************************

《庚寅岁初的温暖——永恒的小虎队》
--大帥 

   刚结束了除夕夜的盼春,刚迎来了庚寅年的新春,刚品味了中央台的春晚,刚温习了小虎队的青春。

 

 

在记忆中,有些经典始终无可取代、无法超越。自小时候起,年年看春晚,却从未因为某个节目而心跳加速。当一个多月前,得知小虎队将要亮相央视春晚的消息时,我心里便开始了对春晚的念想——我想看小虎队,我很想看小虎队,我很想看阔别已久的三个人重聚首的小虎队——我必须要看小虎队。 

    除夕夜,小虎队在22:10如约亮相。奇隆、志鹏和有朋,身着白衣的三只小虎通过升降台缓缓出现在舞台中央。耳边响起了那首熟悉的《爱》,现场霎时沸腾起来。此刻,所有的掌声和欢呼声都是送给这个曾经年轻而又永远经典的组合——小虎队,他们依旧活力十足,依旧魅力无限。 

    这次春晚,我对小虎队的关注和期盼远超过任何一个节目,一首歌曲总会让人回想起一些事情、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小虎队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典的《爱》的手语曾在年少的我们中间广为流传,欢快的《蝴蝶飞啊》的旋律时至今日也在为我们广为传唱,动感的《青苹果乐园》的优雅舞步更是曾被无数的80后广为学习,伤感的《放心去飞》的歌词曾见证过多少分别时的友谊。今天,我是一直紧攥着拳头看完小虎队的表演的,因为他们让我打心眼儿里感到温暖,感到有力量。他们唤醒了我年少的美好回忆,他们让我们中国的80后在那几分钟里感觉到这个世界都在欣赏我们。对我来说,如果能有一个歌手或是一个组合能够代表我们的时代的话,无可争议,是小虎队。 

    记得小时候,我屋子里的白墙上挂满了我贴的明星海报。当时自己对明星没有概念,对追星更是无从谈起。记事儿后第一个喜欢的电视人物就是小虎队--帅气、阳光,歌唱得好,舞跳的棒,风靡于我们这帮孩儿们之中。我人生第一首能完整唱下来的流行歌曲是《爱》,只是因为单纯地迷恋。迷恋三个小伙儿,迷恋优雅的手语,迷恋轻快的节奏,迷恋动人的词藻。印象很清晰的是:小时候每次去理发店理发,总觉得那是一个特时髦的场所,因为有各种明星的画报和发型杂志,有录音机播放当时最火最红的流行歌曲,小虎队就是那些各种明星中的最佳范例。每次剪发之前,妈妈都会告诉剪发的阿姨,孩子特别喜欢小虎队,你给他剪那仨孩子的发型,哪个都行。一年一年地长大,自己也有了审美观,对自己发型的要求也开始逐渐提高,然而,当后来自己去剪发的时候,每一次还是会习惯性地告诉阿姨要比照着小虎队里谁谁谁的发型剪。在理发的过程中不时地也会开始指指点点了,剪完头发还一定要将墙上小虎队的海报和镜子里的自己比一比,觉得基本挺像了,才会乐得屁颠屁颠地掏出几块钱。现在想想,小虎队竟然是我时尚流行课的启蒙老师。 

    儿时的纯真记忆在今天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儿时的美好感动在小虎队的表演中得以重温。短短的几分钟,是我感觉中和春晚距离最近的几分钟。还是喜欢称已过而立之年的三只“大虎”为“小虎”。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塞满了他们的音符,我们在长大,他们也在成熟。然而,不变的却是我们80后和他们之间的心灵默契。所以,在我的眼里,即便是四、五十岁的他们也还是永远的小虎队。我想了想,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这代人都上了年纪了,还会不会有人想起曾经感动过无数我们的小虎队?我想会的。并且到那时,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温暖,我们将贮存更多的美好记忆。 

    就在这次春晚之前,我每天都会坚持关注央视的新闻报道,着重关注春晚的跟踪报道。小虎队的两次彩排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两次,还有一些幕后的采访故事。在电视上看不够还要到网上找视频,半分钟不到的视频介绍我会不厌其烦看了又看。看过有朋落泪,心里虽然黯然,却知道该如何守护心底最美好的那份纯真和温暖。 

    小虎哥们,也许当年的分别是情非得已,也许期待的重组是遥遥无期,但是你们永远都不会孤独,因为你们有强大的后方在力挺你们。你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这代人的骄傲,我们这代人的榜样。我们非常愿意守护好这份感情,和在这庚寅岁初你们带给我们的温暖,陪着你们,一路勇敢地走下去! 

    黎明将至,略显疲惫,眼神迷离,心却温暖。

 
小虎队儿忠实的小粉丝儿

庚寅年 大年初一 凌晨 

************************************

 

《小虎队,给我珍贵的五分钟!》
--goodnoni

 

 

 

  作为马上就要30岁的人,小虎队对于我来说也许更多的记忆是当年跟着哥哥用录像带录下他们的舞台表演和MTV,然后对着电视机一遍一遍模仿《爱》里面的手语。记得前段时间和朋友去卡拉OK,当把差不多朗朗上口的那些歌狂飙了几个小时以后,突然想起了这首《爱》。惊诧自己时隔这么长时间第一次用麦克唱出这首歌居然不用看歌词,扔掉麦克腾出两只手,居然可以做出那多少年不曾做过的手语!那个时刻,感觉好像要流出泪来~~ 

  昨天的那珍贵的五分钟,其实很长一段时间的铺天盖地的报道和春晚前一两天曝光的彩排照已经让我大概知道了他们的服装、风格和曲目,但是没有想到,当三个已不再年轻的男人依旧青春逼人地升上舞台时,当熟悉的前奏曲响起的时候,我的眼泪仍旧不顾一切地冲出了眼眶。脑子里其实没有在想什么具体的事情,也没有像有些小说里写的“记忆的画卷缓缓展开”。就是那几个音符和这熟悉的三个小虎的站位就让我身体里记忆的细胞通通活了过来。 

  五分钟太短暂了,真的像烟花一样,太短太短了!熟悉的动作,熟悉的造型,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的歌词,这才叫作经典,这种经典是和我们这一代人那无忧的童年和青少年一起凝固在我们生命中的。也许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娱乐明星,有太多太多的娱乐方式,有太多太多的忧郁颓废伤感的调调,倒是让小虎队这样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明星在我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印记与我们的青春有关。 

  记忆中的,永远是经典的。与其说我们怀念小虎队,不如说我们怀念曾经的纯真年代,怀念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学校和曾经的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和感动。不论小虎队是否可以重组,或者是否可以再开演唱会,我想在他们的生命中,也有我们这些简简单单的歌迷们的存在;在我们的生命中,他们也将永远是鲜活的,永不会褪色! 

  祝愿所有被小虎队感动着的人们永远年轻、快乐! 

  祝愿我们的小虎队永远青春! 

  祝福大家~~~

 

 

 

*************************

 

《小虎队,我为你流泪尖叫》
--夏安末

 

 

那个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时代,就这样被记忆拉扯了N多年的光景,转眼已是10。 

能再次在春晚的舞台上看见他们的身影,不能不说,这是大年夜里一个甜蜜中带伤的片段。仿佛那些曾属于我们的青葱岁月,就这样地被拉得很近很近。 

似乎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80后越来越怀旧了,总是活在过往的回忆里。也许吧? 

即使在很多很多年以后,还是会记得那首《青苹果乐园》。有时候,它已经不是一首歌就能诠释的感情,在那个遥遥相望而又无法再现的年代里,留下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情愫,它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刻画了我们内心潜在而又不轻易被发觉的感动。 

直到在屏幕上在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一切才又被重新拉回那个象牙塔里失声尖叫的纯真年代。虽然,他们是那么久没能和我们站在一起,虽然当年还是眼睛湿漉漉的少年,嘴角已经有了稀疏的胡碴,可还是忍不住地想要矫情一回,抹一把泪水。 

那些歌声让我们再次重温了即将消失的青春里的绚烂炫音。就那样蹁跹地跃在心头,带着年代久远的惆怅,挟着岁月流逝的伤感。每个音节,每个韵律,仿佛都是在为多年后,这一场再相聚的盛宴上,吟一曲邂逅的赞歌。 

只是在尖叫和掌声之后,有忍不住的失声痛哭。那些失落、那些盘萦在心头的情结,一点点化作对往昔的缅怀。 

有时候,我们不相信他们老了。有时候我们逼迫自己承认:他们还舞在我们十七、八岁光景里,懵懂而又虔诚的響往里。 

已经不再去追溯时光的纹路,去为当初那点执着一求平凡。只愿在今夜的歌声里,醉在小虎队虎年熟悉的旋律中。 

就这样地沉溺着,在那熟悉的面孔中,去祭奠我们的似水流年。 

小虎队,我爱你们,就如同当年那般一如既往。尽管我已经失去了再翘课去听一场你们演唱会的机会,但是上天依旧是厚爱我们的,可以在大年夜再为你们喝彩。 

尽管我们已经不能再用小孩子来称呼了,尽管我们很多时候都学会了内敛感情的宣泄,可今夜,还是忍不住地为你们热泪盈眶一回。哪怕,这只是一场相聚的另一个终结。 

我们记得你们,在心里早被植下了一个叫做永恒的记忆。 

我们都相信,爱是不在朝夕的。 

*************************


插一个段子。这几天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某领导在看完小虎队今年的春晚演出后,激动地说:很好,这个叫小虎队的新组合一定会利用春晚这样的平台在今年走红大江南北! 

然而,那些小虎队的死忠粉丝却不买账:切!是小虎队让春晚走红大江南北的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78550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柳小惠
記得別忘了寫故事啊!
2010/02/20 18:14

“一个贩夫走卒竟也敢混进大雅之堂?”

那感情糟,對照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就是沒有柳小惠那柳,柳小不敢再自取其辱,只好退學,以後定不穿馬甲啦!以免錯誤百出,讓人笑話啦!

〈紅燈記〉沒看過,剛看過吳奇隆午馬葉童左小青臺港陸星聯演的〈車票〉,感人肺腑!挺喜歡鄉土電影,因柳小住過山區,算上比鄉人還鄉的山地人。〈我的父親母親〉、〈王首先的夏天〉、〈那人那山那狗〉、〈一個都不能少〉......都挺好看的。粗衣粗食,對生活該有更深的體認吧!文革時期的大學生下放鄉村的故事,也聽了一些,很難忘記的。

很開心有機會與您交流,明日校務開工了,得準備準備。日後會再來瞧瞧您寫故事了沒。祝福“良人那款”!哈哈!

sas(sasguru) 於 2010-02-21 05:55 回覆:

“良人那款”别太贪玩跑远了,yichun师那边要开始摇上课铃了。

到时抢不到座位,你又要别出心裁了。。。


柳小惠
挑“剔”錯字更正
2010/02/20 13:15
「月上柳梢頭,人約文革后。」
薩同學千萬別讓老師嚇著啦,柳小惠絕非花前月下,癡盼良人那款呦!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13:55 回覆:

不会不会,知道不是《良人那款》。。。


就算我真有《跃上柳梢頭》的功夫,我也会考虑戴一个“Mask”去,谁认得谁呀?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補遺
2010/02/20 11:46
收筆想起另解:陶淵明有《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所以柳門若是五鳳,或許姓陶,可惜四鳳缺一,沒法胡!

但人家送您一頂桂冠,《后文革部落格作家》你得感恩圖報找到線索,線索也許還歸結在柳字,我想柳門四鳳居首的不是柳大也不是柳上,而是柳梢,可能是謎底是「月上柳梢頭,人約文革后。」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13:47 回覆:

兄台刚才还提醒我跟“柳门”打交道要多注意《瓜田柳下》,我正点头称是,这又要叫我《跃上柳梢頭》。。。

你倒是说清楚啊。。。要不然我无所适从,上下两难。


柳小惠
老師分校教學, 薩同學有信心!
2010/02/20 11:42
◎老師雲遊分校,先向老師提問?
名字按家譜輩分可考,但柳家一門四阿鳳皆男兒身,阿鸞怎麼了?小惠乃「略施小惠」之意,與坐懷不亂者無涉,其「柳」乃援引五柳先生之柳字也,無其他姐妹,原來老師從不閱讀輔導紀錄簿啊!
又,那六個進出真善美的其中一個拄拐杖、畫粗眉的老先生就是老師您啊?唉呀!怎錯過東洋人說的珍貴的「一期一會」呢?不然您就曉得那鬼吼鬼叫的就是咱!

◎回應薩同學:
清嗓子行,採用「推遲策略」可不行。要柳小惠來說,拍一個胸脯,立馬說分明,可柳小惠既未行過大江南北,又乏刻骨銘心之風月,就是戴了牛鬼蛇神的Msak也掰不出鬼故事!薩同學聽媽媽叨瑣,肯定將來回憶無限。小時候爸媽給咱唱的歌,說的故事,至今沒一個忘的。那人生才叫永恆。不然薩同學換個方式,把媽媽曾說過的,倒過來說給媽媽聽,媽媽一定會感動的說不出話來了。

◎「若碰上口味不同的看官上门,最后结果很可能是写文的、读文的没有一个人是happy的。见了太多部落格里,由于话不投机,最后闹得一地鸡毛。。。」
人生聚而後散,觀點不同一走了之,不過提早離席而已,沒什麼值得失落滴呀,嗯!薩同學果然具備作家多情的特質!

◎“人生纪念册”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自己--自娱自樂。当然,若碰上能相互理解的三、两知己前来讨论、分享一番,那是可遇而不可求。
多謝薩同學允諾!小几茶水已備妥!先說好,好故事值得挑惕,壞故事可是要倒戈的!(啊!小惠先行離席吃午飯去!等著......)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14:27 回覆:

【其中一個拄拐杖、畫粗眉的老先生就是老師您啊?】

这个。。。恐怕是柳同学认错人了。上次yichun兄在一篇《请坐》文章里曾提及,他是带一个步兵排的排长,想来不该是个《拄拐杖的老先生》。

【薩同學聽媽媽叨瑣,肯定將來回憶無限。】

我母亲跟我叨絮的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大都是关于我小时候的糗事,实在不好意思在这里公开。。。借一个比喻: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不知你看过没有?那里边有一句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样一讲,你大概心里就有数了?

我就担心以后班上同学会歧视我:“一个贩夫走卒竟也敢混进大雅之堂?”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柳門四鳳考
2010/02/20 10:52
《我个人以为:柳家姐妹按顺序排列,应是:柳上惠,柳中惠,柳下惠,柳小惠。。。》

關于柳門四鳳的「上中下小」論資排輩,薩老見教的極是!

敢問可是借鏡東洋?像排行老三的「松下幸之助」就有兩個哥哥:「松上幸之助」和「松中幸之助」,而「山本五十六」也有弟弟「山本五十七」和「山本五十八」。……

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吾國姓名就復雜的多、規矩N多!阮小二的哥哥叫阮小一而非阮小大,武二爺的哥哥卻不是武一爺而是武大郎,一丈青和孫二娘竟然是同一人,一和二已經完全顛覆算術,像不規則動詞完全靠死記,很難弄!

所以柳家四鳳上中下或大中小難題何妨參考林青霞四姐妹?

林家姐妹依次是林青霞、林紅霞、林皂霞和林白霞,這叫法有點離譜,那么如何才能如薩老的口頭語來個“比較靠譜”呢?這得問星媽,林媽媽說:不分青紅皂白,反正都是我生的。Aha! It make perfect sense!

如此小題大做(小名大作),乃是響應魯迅的寫作示範,魯迅寫阿Q正傳,一開卷「必也正名乎」,先來個「解題」。蓋阿Q明明一顆土芭樂,為何掛個洋名?原來阿Q實際是阿Quei【注音ㄎㄨˋㄟ/漢語拼音kuˋi】,但Quei到底是哪個字?再無任何線索,倒底是阿貴還是阿桂呢?我們不知道,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倘使他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但是精明如魯迅者,遇到無頭公案,茫無線索,也只好頹然放棄,塞個洋字母Q了事。

魯迅對于阿Q的名字感覺“聊以自慰”的﹐是畢竟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就正于通人。至於其餘﹐卻都非淺學所能穿鑿。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決定柳門四鳳之首究竟是「柳上惠」還是「柳大惠」?不需臉紅,因為至少「柳」和「惠」都和阿Q的「阿」一樣肯定,而“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聊以自慰”。

以上可以算是序。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11:32 回覆:

兄台的这个《柳家姐妹名字考》,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其考证动机,我却可以猜出几分。

这几个姐妹,名字看起来差别不大,个个又长得极像,一旦在课堂上同时开跑,穿梭来回,老师是一个头四个大,看都看晕了,喊破喉咙叫《请坐》也不听。。。

最后,老师gives up,摇摇头說:“不分上中下小,反正都是我的学生。”

Aha! It makes perfect sense!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動容
2010/02/20 06:08
 

1. 柳小惠說得好,幾幾乎跟她妹妹柳下惠說得一樣好了。

2.《不过,先给柳小同学打个预防针。》薩老你文章寫得動人,感動柳家姐妹都《坐好》,但是預防針不要亂打,只有H1N1還沒打趕快打。

3.過年我也去了《真善美》,也是去看老電影懷舊,(也就是被人誣賴說我《有應酬》鬼混不上課……),蘇菲瑪索出場時,黑暗中有人尖聲大笑,把蘇菲瑪索嚇得一愣,差點演不下去。散場燈亮,觀眾人山人海6大個!我只知一定是另外五人之一,現在才知這笑來自瓜田柳下……。薩老你不信可以問戲院,他們硬是不准我帶洗衣板進去,要我把板儿留在门口……

.《我母亲时常爱跟我叨叨絮絮讲一些陈年旧事,听得我兴趣索然,但还得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

我一定要跟你媽媽講!這個孝子原來這么滑頭。

.《然后我就悟出来:看官在这里读我写的鸡毛蒜皮,与我听我母亲讲故事,其实是一样的感觉。。。》

客氣,柳小惠動容的時候,我也一樣,我沒辦法像他一樣正正經經寫回應,是因為我不知道誰是小虎隊。我看電視把張小燕看成張老燕,把劉曉慶看成劉老慶,林青霞看成林晚霞,秦少游看成了秦老漢,而蘇小妹看成蘇小嬸兒,最后鄧小平變成鄧老爺子。現在又把八歲小天才看成九歲,把“就好那一口”的少年文豪,看到開版寫文革后回憶錄……。薩老師你如果憐憫白了少年頭的老學生yichun,就寫點兒《老虎隊》、老牛隊、老馬隊什么什么滴也行,那么我保證“動容”,絕不用《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08:24 回覆:

【柳小惠說得好,幾幾乎跟她妹妹柳下惠說得一樣好了】。

这个“妹妹”的说法,有待商榷。我个人以为:柳家姐妹按顺序排列,应是:柳上惠,柳中惠,柳下惠,柳小惠。。。


【《不过,先给柳小同学打个预防针。》薩老你文章寫得動人,感動柳家姐妹都《坐好》】。

柳家姐妹《憐憫白了少年頭的老學生傻佬》。她们要是乱跑座位,老胳膊老腿的傻佬哪里追得上?。。。以前在yichun师课堂上,看老师年轻力壮,于是跑座兼爬上。。。


【《我母亲时常爱跟我叨叨絮絮讲一些陈年旧事,听得我兴趣索然,但还得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
我一定要跟你媽媽講!這個孝子原來這么滑頭。】

诸看官在这里,也一样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我心里有数。。。

【。。。就寫點兒《老虎隊》、老牛隊、老馬隊什么什么滴也行,那么我保證“動容”,絕不用《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

兄台忘记说了,还有《老驴隊》吧?“牛马虎驴”再次全体集合。。。


柳小惠
真善美戲院
2010/02/19 22:47
「自己也曾遇到过一些事情,勾起对多年前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唉,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时常犯伤感……」──《後文革部落格作家sasguru回憶錄》

薩同學為清唱劇的序曲起了一個音,接下來呢?柳小對好故事情有獨鍾,您行行好,別賣關子,大方敘事吧!柳小洗耳,不換座位!

您說在這兒僅只「宣泄」,這讓柳小想到前兩天和同學到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看蘇菲瑪索新近演出的片子,全場共六人,就是哈哈大笑也不引起側目。真善美戲院「很低調」,播放的多半是叫好不叫座的藝術電影,和場外水泄不通的人潮落差極大。薩同學的格子不做行銷策略,也走真善美路線嗎?

走過大時代的薩同學們,重重扛起,輕輕放下的故事,特令人動容。期待!
sas(sasguru) 於 2010-02-20 03:37 回覆:

哇!闭门家中坐,“帽”从天上降--“後文革部落格作家”。

柳小同学提到的“薩同學的格子不做行銷策略,也走真善美路線嗎?”,我想了一想,其中确有几分靠谱。

我在开格写文时的原始初衷,只是为了一种“自我宣泻”的需求。人生之旅,走到此时,前方的路已是看得见尽头了。回首来时路,想及、忆及一些当年自己处于浑浑噩噩状态之中的佚事、糗事,颇觉有趣。立此存照,做个人生纪念册,不枉自己到人世走一趟。

当然,“真”是要力求的--亲历、亲睹、或亲闻。。。至于“善、美”,那就是无法自己决定的了,尽力了就好。

“人生纪念册”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自己--自娱自樂。当然,若碰上能相互理解的三、两知己前来讨论、分享一番,那是可遇而不可求。

“不做行銷策略”是因为许多文章难有清楚的对错之分,端看是否合自己口味。若碰上口味不同的看官上门,最后结果很可能是写文的、读文的没有一个人是happy的。见了太多部落格里,由于话不投机,最后闹得一地鸡毛。。。

所以,宁可保持低调。

关于“重重扛起,輕輕放下的故事”,我是觉得,有些事在当时,确实认为是天大的事。然而到今天,在人生都已十去八九了,还能有什么比自己的人生行将结束更大呢?都付笑谈中矣。倒数计时,开心一天就赚一天。。。

不过,先给柳小同学打个预防针。

我母亲时常爱跟我叨叨絮絮讲一些陈年旧事,听得我兴趣索然,但还得装出一付听得很投入的样子。

然后我就悟出来:看官在这里读我写的鸡毛蒜皮,与我听我母亲讲故事,其实是一样的感觉。。。


柳小惠
虎哥奔月
2010/02/18 20:50
薩同學欣賞「奔六」,心約莫還懸浮時新的調──網路返響。人追新又懷舊,平衡的矛盾。這回我到南方看山水,聽導覽員解說岩洞成因與史蹟,導覽員不論女男,溜溜軟語好聽是好聽,就是肢體動作生硬了些,表情木然了些,不如像台灣某些文物紀念館戴耳機聽重複播放的帶子就行了。這要是給台灣小學生演講,非睡即鬧。這麼年輕的朋友怎麼被塑造成毫無生氣呢?再看看網路上給小虎們的留言,簡直寫情書似的。問題是小虎們只在虎年現身,唱完就下台啦!誰也不認識留言的熱血青年。熱血青年發抒的對象是自我投射?
次文化/團體挑戰主流的種種宣示,莫不是為將來回頭紀念?
想想小虎隊當紅的時候,柳小惠在幹麻?想起來了,真慚愧,爬樹吃可樂果蠶豆酥喝可樂!算起來柳小惠也是幼稚期一再拖長那族群。
讓柳小惠感到趣味四溢的就是大學問、就是好文章。小虎隊效應是很有趣的議題!拜讀!
sas(sasguru) 於 2010-02-19 07:12 回覆:

谢谢柳小同学的回覆。

虽然我自己不是小虎队的粉丝,但我能理解那些“熱血青年”。

自己也曾遇到过一些事情,勾起对多年前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唉,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时常犯伤感。。。

【問題是小虎們只在虎年現身,唱完就下台啦!誰也不認識留言的熱血青年。熱血青年發抒的對象是自我投射?】

他们发抒的目的,很大一方面是为了“自我投射”--找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影子,为了自己心理上的需要:他们也曾“少年”过的。。。

他们在网络留言,不在乎有没有人认识真实世界里的他们--仅是一种内心宣泻的需要。

比如我自己,网上没人认识真实世界里的我。我写格文只是为了把内心的一些想法宣泻出来。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