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谈反导(一)
2010/01/16 18:28:37瀏覽577|回應0|推薦3

漫谈反导(一) 

中国官方媒体近日发布了一条消息:

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这条只有两句话共五十余字的消息实在简短(而且其中第二句基本上就是空话),若没有专家帮助解读,很难知道这里面意义何在。

好在网络时代,一个消息公布之后,各种信息接踵而来--专家的、半专家的、貌似专家的、伪专家的、真砖家的,读都来不及。咱刚好借机会给自己先扫盲一下,以后好去忽悠军盲MM。

目前,国际上将反导技术按照拦截阶段一般划分为初段拦截、中段拦截和末段拦截。陆基中段拦截就是己方从地面发射拦截导弹并在敌方来袭的弹道导弹再进入己方上空大气层之前将其摧毁。

美国的军事专家林长盛介绍了用导弹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的技术:

“中国红旗九号导弹跟美国的爱国者三型导弹都属于在敌方的来袭导弹飞行末段进行拦截的这类防空导弹。所有弹道导弹的飞行都分三个阶段。刚发射的第一阶段是高速上升阶段。这时候导弹刚发出,你不可能拦截,因为没有反应时间。导弹的第二个飞行阶段叫飞行中段。就是在高空的匀速飞行阶段。在这个阶段,目标弹距离拦截导弹很远,而且目标很小,所以拦截也很难。

因此初级拦截导弹(如中国红旗九号导弹跟美国的爱国者三型导弹)是在目标弹飞行末段进行拦截的,也就是在目标弹开始下降、朝地面飞行的阶段拦截它。红旗九号导弹就是这样。红旗九号的射程和射高都很适于在敌方导弹的飞行末段出击。这次中国能在目标弹飞行中段击中它,说明中国的技术进步。在中段飞行的靶弹目标小,飞行快,因此需要拦截导弹飞得更远,制导系统更好。”

那为什么非要去做这种更难的事情呢?

据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谭凯家教授介绍:

中段反导能够在大气层外的高空拦截敌方可能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相对于末段拦截来说风险较小,对己方可能造成的损害也小得多。事实上,美国已成功进行了多次中段反导试验。

也许谭凯家说的还不够清楚,下面还有一个更详细的。

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大校杜文龙说:

此次试验用拦截导弹乃我军研制的新型导弹,非红旗九。

选择陆基中段进行实验显示了中国比较先进的军事科技。中国进行的反导实验之所以选择中段是因为拦截效果比末段拦截效果好。有人讲初段最难,末段风险最大。

比如说现在,爱国者3去拦截弹道导弹,属于末段拦截。整个拦截过程在大气层以下,飞行的时间非常短。这么短的时间内,能不能打著是一个大问题。而中国使用的拦截导弹与世界上正在研制的若干种末段拦截武器相比较,它技术起点比较高。

第二,末段拦截的拦截距离很近,一般是20公里射程,爱国者3的拦截距离也就15公里到20公里。在这个高度上,如果这个导弹还有其它分弹头,你就不能全部将它们摧毁。

举一个简单例子:美国人用舰载“密集阵”去拦截反舰导弹,拦截白星眼,防止它对舰体产生破坏。打中没有?打中了--有人数过,来袭导弹被击中18发。但是这18发不足以改变结果--来袭导弹虽然损伤非常严重,但它的后效有可能还继续存在--它还是在惯性的作用下一头撞上舰体。所以末段拦截是一种高风险的拦截方式。

我们选择的中段拦截,在大气层外,导弹飞行相对平稳,而且在这个时间内,这个导弹所带有的多弹头,还没有释放,整个飞行时间在20分钟左右。首先,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多次拦截机会,我可以有多个拦截点。另外,从这个方向来拦截,摧毁得很彻底,至少你那些多弹头还没有放出来,我可以在高空一举把它全部摧毁。

第三,从拦截的高度来看,中段拦截与末段拦截相比较,对你所要防护的目标构成的附加危险非常小。中段高度,150公里以上或就算是100公里,它对于所防护目标相对要安全一些,至少这个安全系数比末段拦截要大得多。

从杜文龙的说法中,可以知道中段拦截的好处为:

1。这个可供拦截的时间段较长,约有20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来袭导弹作轨道飞行,飞行相对平稳,因此有较多的拦截点可供选择。

2。在中段拦截,来袭导弹还没放出多弹头。现在的远程弹道导弹,一般都携带多弹头。等它中段飞行结束再重返大气层时,就开始“一哄而散”,分头奔向各自目标。假定它携带六个弹头,那么如果作末段拦截就至少需要六枚拦截弹。

3。来袭导弹作末段飞行时,己在大气层下,故几乎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即使末段拦截成功--击中了来袭导弹,然而此时碎片残骸,包括弹头,还是会掉落目标附近。若弹头是核弹头,目标还是无法幸免。但中段拦截却不然。当来袭导弹在轨道飞行阶段被拦截弹击中后,原先输入的程序指令统统失效。已无“生命迹象”,形同一具行尸走肉,或尸块碎肉。但它不会马上掉下来,而是继续作绕地运行。不过终有一天会掉下来的。至于会掉在哪里,全世界大家几率一样。

下面是一个对中国这次中段反导拦截技术的一个整体的技术评估。

中段导弹拦截首先需要克服大气层外恶劣的条件,必须具备动能拦截器(KKV)、精确探测跟踪与末制导技术、空间作战平台总体技术与平台战时测控技术等等一系列当今导弹和空间作战武器的前沿科技。而目前能够具备如此强大技术能力的国家仅有美、中两家。

目前,能与这次试验处在同一技术水平线上的相应陆基系统仅有美国的GMD系统。
 
中国宣布这次反导试验达到预期目的,标志着包括信息处理、侦察预警、拦截武器、武器传输、制导精度和反应速度在内的反导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拥有大气层外拦截导弹的能力,首先要能侦测到敌方导弹的发射。这和中国多年来发射的数十枚「尖兵」系列地球遥感卫星有很大关係。只有当卫星的精准度和导弹的发射速度达到某个程度时,才能具备中段拦截的能力。

目前,中段拦截的技术连俄罗斯都尚未过关,以此能力计,中美是真正的G2。

中段反导拦截系统,不仅有拦截导弹,还要有强大的预警和监测网络,是一个整体实战系统。

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进入中段飞行之前的时间很短。如果想要在中段实施拦截,就要尽可能早发现对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同时要在其上方进行跟踪、计算飞行弹道,这样才能计算出最佳拦截点。紧接着将中段拦截弹发射到拦截点的位置,释放拦截弹头。这样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拦截过程。

因此,构成一个完善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是很复杂的工程,要有强大的导弹预警监测系统,而构成这个预警监测系统的核心就是导弹预警卫星,还要辅助以一些远程测控雷达,同时还要有高效、快捷指挥系统。

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进入到指挥系统后,要通过计算机快速处理,为拦截段设计拦截诸元、设计拦截弹;拦截弹以足够的精度进入到空间位置,释放弹头。弹头工作,捕捉到目标弹;弹头的推进系统推进拦截弹头,在制导系统的制导下,精确地到达拦截目标附近,摧毁所要拦截的弹道导弹。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11日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不产生滞留空间轨道的碎片,不会对在轨航天器的安全构成威胁。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每个字我都认得,字面意义也都理解,整句话是什么意思也清楚。但其话外音是什么?我甚至怀疑姜瑜她自己是否清楚“言下之意”?

网络名家“刀口”义务为大家解读,不过他说的就相当专业了:

今天早晨醒得早,抽空看了一下网上各论坛对本次导弹拦截的讨论。有很多错误理解,我在此专门解释一下,给本次拦截定个性:
  
1、针对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中段常规弹头直接碰撞拦截,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能够做到,此前有些国家的看起来很像拦截实验,但都不是“常规弹头直接碰撞拦截”,区分如下:
  
(1.1)苏联曾经做过“中段拦截”,和我们现在说的“常规弹头直接碰撞拦截”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联使用核弹头进行大范围无精度的破坏,在太空中上千公里范围“无物幸免”。这不能算,如果这也算的话,那么任何同时具备卫星发射能力和核武器能力的国家,都自动具备中段拦截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用核弹头“杀敌3000,自损3000,再附带第三方又挨3000”的标准呢,中美苏在60、70年代都具备了这种能力,所以那是不算的。
  
所以,这种高度复杂的中段拦截,只有中、美能够做到。

--好,我终于知道了姜瑜所说的“不产生滞留空间轨道的碎片”的话外音:原来是说,中国这次是用导弹撞导弹的方法,而不是用爆炸摧毁法,因此不产生碎片。外国行家自然就知道这里面的技术含金量有多高了。只是,姜瑜她知道这个吗?
  
2、目前没有国家能做到最复杂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初段拦截,在研究的只有中美两个大国(俄罗斯已经歇着了,玩不起了),双方的初段系统都是实验性的。

--在初段拦截,等下还要谈到。
  
3、此前你在新闻中看到过的各种导弹拦截实验,除美军NMD的中段拦截试验能和本次中国的拦截相提并论外,其余任何国家的导弹拦截无论是海基还是陆基,其实验都是末段拦截(而且还是仅仅针对短程战术弹道导弹的末段拦截,包括美军的TMD爱国者陆基和海基拦截实验),比中段拦截差了N个量级,因此没有可比性。
  
4、这是一次实弹拦截演习,而非技术实验(那只是官方说法)。
  
5、这种只有中美具备的中段拦截系统,在实战上,都只能应对点目标,也就是数量有限的来袭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原因有两个:1)太昂贵,中美都无法大量列装;2)系统组成和技术都高度复杂,整个大系统由若干同样庞大复杂的大系统组成。在大规模饱和攻击的情况下,很难避免任何一个预警点或指挥点被漏网来袭导弹摧毁。只要缺少一个,拦截缺口就被打开了,整个系统拦截效率迅速下降。因此,这种拦截是向对方宣示能力,但实战时,其实都不直接针对对方。因为双方都无法防住对方的饱和攻击。双方都是用来对付“对方针对自己的代理人”——美国对付伊朗、朝鲜...等等可能的来袭导弹,中国对付印度、日本(指驻日美军)...等等可能的来袭导弹。例如中国针对印度那“烈火”破玩意,一拦一个准(这里有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远程预警雷达站在云端往下看。呵呵,简直没有办法,天要帮我)。

中国反导世界第一 当然美国并列。 中美真正反导实力到底谁厉害?10年后见分晓。

宋晓军把个预警卫星看得跟神物一般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三军各有自己的卫星宋就未必知道。我们发射预警卫星还要给美国打报告吗?只有美国宣布我们有预警卫星我们才有预警卫星?

预警卫星有很多种。一种是红外探测卫星,它是专门侦测导弹发射的,在地球的同步轨道,距离地球大约在2万公里左右,虽然功能强大却并没有硕大的体积。如果我们知道一般的KKV弹头上只有手电那么大的红外探测装置可以探测到2000公里外人体温度的变化,对一颗红外预警卫星的能力就不再惊奇了。

但是,有反导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没有能探测到对方导弹点火的能力的话,中段拦截就是扯JB蛋了(因为你再也没有时间够你计算弹道和计算自己的反导发射时机)。依靠大型相控阵雷达是不能发现对方的导弹点火的,只能靠红外预警卫星。

了解和理解了这个道理,中国有没有预警卫星的问题也就解答了。没有?那就是瞎扯淡!那就是中国人在吹牛B!

问题恰恰在这里,前面我说过,厉害的不仅仅是弹头上的KKV或者MKV,厉害的是我们告诉美国:我们有一个强大和可靠的系统!这就叫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分析,中段拦截的难度分两部分而且各有不同。

首先我们把中段再分成两段,既中段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所谓中段是指来袭弹道导弹在经过上升段和初始的弹道调整后以第一宇宙速度进入轨道最高点以后到再入大气层之前的这一段。在这一段,即中段,导弹还有在中段的前半段进行微调的一段,一般来说是由导弹上的弹道计算机完成的。

简单说,在中段的前半段,导弹是一个母弹头在飞行,后半段就要释放子弹头和诱饵弹头了。所以,在中段的前半段将弹头击毁是最佳选择。但是,这样一来又给拦截弹带来了需要更短时间捕捉弹头的难度,要趁母弹头还没有下崽就把它击毁当然是最好的。否则,一旦母弹头释放子弹头和诱饵,拦截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

我们的拦截弹选择的是在敌方弹头在中段飞行的前半段进行拦截,绝不会选择在它释放子弹头和诱饵弹之后。难度成倍加大却是最佳的拦截。

所以,当我们掌握了这个中段的前半段拦截技术后,技术上已经足够让我们的敌手瞠目结舌了!因为这个技术实在是太难了,没有非常非常先进和可靠的技术手段,这样的拦截绝对是神话!

真正的神话是什么?就是拦截弹背后强大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实际上在去年已经有几则消息预示着中国在反导上的进展:

一、嫦娥的精确变轨。因为变轨超出预期的精准,所以嫦娥的燃料非常富裕,可以使嫦娥多运行数年。

二、神州飞船的那颗小伴星,精灵般地围绕神州和后来的轨道舱飞行。远则几百公里,近则近在咫尺,技术非常先进。

三、就是最近的气象卫星互换轨道--民用技术已经如此先进,它预示着军事技术就更上一层楼了。

但是,实战用在反导上,反导的预警技术、发现技术、测量技术、定位技术、引导技术、弹头的KKV技术都要远高于以上提到的技术。这主要是体现在实时操作的难度上--毕竟,拦截只能有一次。特别是在不知道对方的具体参数时,每次试验其实就是一次实战,实战与试验并没有区别。

当然,反导的核心技术还是那三级火箭技术,每一级都饱含精妙的制导技术。最后三次交班,直达这次互动的最后一站:托出惊天地泣鬼神灿烂一击的KKV,完成这个传承的巅峰!

还有几个概念上的误解没有讲清楚,能力有限啊。

首先,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的品质和质量要远远高于海基和空基。因为海基的反导到现在还没有拦截过洲际导弹和远程导弹,而空基的就没有拦截过弹道导弹。我们的新闻稿件里突出陆基是“别有用心”的,因为目前只有陆基这个平台拦截过洲际导弹,比如美国的NMD,这使美国和西方日本可以发挥想象力。

二是要讲明白中段拦截的难度应该比上升段难。拦截上升段只要有条件,拦截没有太大的难度。

三是要讲清楚最难的是大气层下的拦截。因为受稠密大气层和已经再入弹头和诱饵的影响,拦截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拦截的效率和成功率都很低。问题是:不是不能为,而是能不为就不为。

四是要讲清楚,本次拦截预示着我们在发展多层拦截。低层的我们已经有发展型红旗9和类似的新型号,而本次中段拦截是有区别于红九这样战役和战术级的技术,是要高得多,需要的系统支持更是先进得多、复杂得多和庞大得多。

所以,中国本次试验会给懂行的美国人以一个认真评估的机会,相信他们会估算出中国中段反导的水平。

下一步中国要建立的是海基(战舰发射)的导弹拦截系统,中国战区防御系统的建立,对整个世界格局都会带来冲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69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