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岁月沧桑(一)
2009/12/19 17:44:30瀏覽511|回應2|推薦5

岁月沧桑(一)

我的母亲有兄弟姐妹一共五人,三个在海外,两个在中国。母亲十多年前来美定居,掐指算来,迄今兄弟姐妹至少已有二十年没有机会齐聚一堂了。

这些年来,这几个家庭都经历了不少变化和迁徙。然而感谢上帝的是:这五个兄弟姐妹都依然健在,而且都活得很健康。于是,几个兄弟姐妹就萌生了找个机会回去聚一聚的念头。

当母亲在澳洲的妹妹打电话来提出这个倡议时,母亲并没有当场确定下来。放下电话后告诉了我,我是极力鼓动怂恿--五个兄弟姐妹的平均年龄都已在八十岁以上,要珍惜现在的每一个机会啊!那是一种缘份哪!有一句话我没有说出来的是:母亲一共生了我们同胞三兄弟,不料二哥在三年前的一场意外中亡故,天人永隔,以至我们今后再也不可能有兄弟聚齐的机会了。

母亲终于在上个月踏上了回中国参加聚会的旅程。为时一个月的回乡之旅让母亲激动不已--手足亲情,血浓于水啊。

聚会结束归来后,母亲的愉悦溢于言表。从她叨叨絮絮地跟我谈了很多聚会时的趣事、开心事里,我也受到了精神感染。此次五个兄弟姐妹还一齐到山上我外公外婆的坟前扫墓,也是意义重大,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让老人经常处于开心之中,似乎比祝愿健康长寿来得更实在一些。换句话说,如果把挂在心上想做的事都完成了,或大部分都完成了,即使明天就蒙主宠召,也没太多遗憾了。

母亲这次从故乡回来时,带回一本书:《冠豸山村的PT知青录(1969.2~2009.2)》。书中记载描述了四十年前PT县第一波投身于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千八百余名知识青年。

啊,是该要有这样一本书的!尽管我原来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存在,然而当我看到此书时,竟毫不意外。甚至觉得要是没有它的出世,对那些曾亲身参与的人来说,简直是此生一大憾。

该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应是某个印刷厂的出品。但却没有印上出版社名字,估计是自费出书,且版量较少,只在有参与过那场运动的范围内,人手一本。

书中内容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花名册,列入所能搜集到的1795名当年的那一批知青名字以及当年他们所落户的各生产大队。主要的来源途径是从县志里抄录,并附上目前已汇集到的其中各人的联络方式。已知亡故的有106人。第二类是所插队落户的当地情况简介,包括地理概况,风俗人情,招牌小吃等等,估计是从网络上查到,再稍加编辑而来。第三部分是由那些亲历者撰文投稿而成,这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可遗憾的是总共只有17篇。是的,只有那些亲历者才能写出有血有肉,令人唏嘘的血泪历程!

母亲还告诉我她此次了解到的一个消息:2009年初,这些在四十年前曾携手共同奔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发起了一个“四十年后重相聚”的活动。聚会地点就放在当年他们上车出发地--县人民体育场。到会人数不详,但只要有五分之一的人到场,那可就是几百人哪。

应该的,应该的。。。

今天的90后、80后,乃至大部分70后,恐怕都没有什么关于“上山下乡”这个历史名词的印像了。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对当年的那场全国性运动的定位,处于尴尬、模糊的状态,以至被“淡化”了,好像“不置可否”。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随之而来的全面批判林彪的中央下达的文件里,把林彪的一些“悄悄话”都抖了出来。当我听到文件中提到,林彪曾私下里说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变相劳改”,我都被弄糊涂了--这些中央高层领导在公开场合说着“政治正確”的语言的同时,心里所想的还不定是什么呢!

搞政治的人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至少得先吃下一吨的“苏州白鱼”才不会被人逗着玩呢。。。

yichun兄的文章《沈從文聽集結號》中,有一段提及他的父亲当年响应蒋委员长“抗战救亡”的号召,入伍从军,抗日报国:

【他們一背上槍就走了15個省,3萬華里。。。

在(台湾)眷村里跟父親一樣離鄉背井九死流離的老兵,為了一個遠非他們能夠理解的題目,付出青春付出生命。沒走過來的,變成血泥、變成荒冢、變成無定河邊骨;走過來的,變成違章建筑外的麺攤張得功,防空洞掛塑膠搭棚下的三輪車李得勝;掛單的是清潔隊垃圾車和破爛場的王老五,成雙的是番仔山花的頭家老芋仔。

他們跟迅速蛻變的時代格格不入,也被急速變換的國家認同所拋棄,被多變的政治正確所淘汰,在雨后春筍般的水泥森林里,他們在眷村的竹籬笆內凋謝。。。

眷村竹籬笆里那些找不到團長、找不到番號、找不到說法的老兵呢,卻還在行尸走肉般地尋找一個救贖。那些無定河邊骨,還在提著腦袋,西望長安,等待一個遙不可及的熄燈號。。。】

读到这里,我倏地走神了,忽然觉得时空错乱。。。

虽然这两件事情的时代背景、内涵外延等等相差甚巨,然而对于所涉及的那些“响应号召者”来说,却有一种“同病相怜”之感--都是“為了一個遠非他們能夠理解的題目,付出青春付出生命”。。。

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莫测,无论后人如何淡忘了历史的这段章节,他们作为亲身参与者是不该忘却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只有一个宝贵的青春时期。不管现在人们对那场运动的评价如何,当年这些人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期贡献于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完全应该对这段“峥嵘岁月”有一个回忆,留下记载--青春不留白,“无论对错,这是我的青春”!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566407

 回應文章

自備板凳
也來了
2010/03/28 20:05
都坐好了。。。等著聽課

愛聽故事的貓
生命故事述說
2010/03/23 21:51

讀到這篇文章,終於理解您之前所提《我母亲时常爱跟我叨叨絮絮讲一些陈年旧事》是基於怎樣的情境和心情?您的生命故事不僅令柳小惠動容、令樂娘卸馬甲,也勾起壞貓的好奇心了……。

唉呀呀!壞貓在yichun老師那裡死過一回,現在還剩8條命。薩老師您應允過:「我只述说自己的故事。。。要想听我的故事,我还有好多,容我一一道来。。。

哦耶!轉學生自備板凳來了,要請薩老師開始講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