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谈军人的作战意志(八)
2009/10/12 16:42:26瀏覽343|回應1|推薦2

漫谈军人的作战意志(八)

从四平攻防战看南京保卫战之成功的可能性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 

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争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国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9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3万。 

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3万增至6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11万。四平的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9里,东至西长达8里的面积,总共约近20平方公里。一条铁道贯通全城,把城区分为道东和道西。

 1947年夏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国军发动了强劲的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克城数十座,歼灭国军近4个师6万多人,可说所向披靡。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为四平城。 

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块心结。在一年多前,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终于功亏一篑,伤亡近万人,最后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的英名。更让林彪耿耿于怀的是,四平败后,东北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竟被国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一溃千里。如果不是委座当时满足于攻占松花江南之地,从而使共军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林彪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林彪此次决心报一箭之仇,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7纵、6纵之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独立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战前解放军估计四平守军只有陈明仁的71军,不到二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

林彪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守军方面如何呢? 

守城最高指挥官--国军中将兵团司令陈明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黄埔一期生。当年北伐,黄埔军血战惠州时,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校长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陈明仁一生别无他好,只痴迷于军事,因此熟读兵书,勇谋兼备。在抗战中,陈明仁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得到委座亲令嘉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此次孤军坚守四平,他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 

有一位铁血将领来担任守城最高指挥官,过程与结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兵力方面,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人之多,几乎是解放军战前估计的近两倍。 

这里可以看到:当真有决心守城时,就是要来个全城总动员,把所有准军事人员都招揽进来。往往会使可用之兵大大超出所有人的估计。 

工事方面,临战之前陈明仁细致地考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四平作为一座先后被俄国,日本经营过的城市,城中建筑物混杂了俄国与日本的风格。然而他以一个军事行家的眼光,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都是按照现代战争的堡垒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陈明仁因此大喜,他决心将全城化为"陈明仁堡垒"。

陈明仁下令部队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终于在民主联军攻城之前完成了布防。四平全城已经成为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不仅环绕着市区四周,同时还遍布市内四处。而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交通,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或打通墙壁,或修交通盖沟。以便于输送兵员和弹药。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七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鹿砦、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五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此外,还考虑到战斗中可能会被突破分割,各火力点前做到既要障碍重重,又要射界扫清。各连队步步为营,层层设防,即便某处被突破,各支撑点都可以各自为战。陈明仁的这套布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从日本军队那里学来的。在当年的滇西反攻中,中国军队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攻下了松山和龙陵。陈明仁曾亲自踏勘日军工事,颇受震憾,若非日军全部战死,可能还攻不下这两座要塞。日军工事的诡谲和实用的完善结合使他终生难忘。此次四平之战,陈明仁正是借用了日军的点面结合的防御战术来对付解放军。 

6月14日晚20时,解放军对四平发起了猛攻。几百门大炮一起怒吼,密密麻麻的炮弹飞向四平城。这些炮大部分是缴获的美式榴弹炮,还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四平的国军防线一时山摇地动、火光冲天,城墙被打出了一块块缺口,阵地前准备进攻的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不自觉地堵耳张口。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势,在共军的历史上,这还是头一次。 

炮火准备足足进行了17分钟,然后开始向前延伸。解放军的攻击部队从道西的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向城区发起了进攻。战前,7纵司令员邓华建议,两个纵队攻城恐怕兵力不够,最好将阻援的6纵拉上来从城东南三面进攻四平。然而,建议却没有被林彪采纳。后来的作战过程证明了邓华是对的。

 当解放军先头突击部队冲到城墙跟前时,许多射击孔吐出火舌,士兵们纷纷倒下。于是爆破组上,用大包的炸药开路,但爆破手也纷纷中弹。往往在伤亡十几个士兵后,才会有一个地堡被炸毁。靠近城墙的的街上,几乎铺满了一层尸体。在付出重大伤亡攻进城后,突击部队又被国军的火力包围了。而突破口立即被国军用坦克当作活动堡垒,封锁了。城中大街小巷布满了沙袋,楼台窗口到处是喷射的火舌。。。双方开始逐街逐屋地争夺,刺刀拼得嘁哩喀嚓,手榴弹冰雹样乱飞,60炮炮弹像礼花一样在人的头上爆炸。。。

 解放军用大炮轰,并用炸药炸,将国军的坦克炸烂。继续扩大城墙的突破口,攻城的大部队冲进了四平城,此时刚好21点。 

然而,这时恶梦才真正开始了! 

更血腥的城市巷战全面展开了。 

林彪强调用炮,他认为极其猛烈的炮火不但能有效摧毁敌军的防御工事,而且给敌手以极大的心理震撼。于是这次他调动了相当数量的炮兵部队到四平,就连炮纵的12门高射炮都被调到这里。当密集的覆盖性炮火飞向四平的目标区时,天摇地动,目标区被冲天的尘埃罩住,仿弗世界末日。尘埃散开时,可看到目标区完全变了样--所有高矮建筑和地堡都改变了形状。炮口转移,又覆盖下一个目标区。。。 

陈明仁在战后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如此凶猛的炮火。” 

共军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对国军或对日军,一直是猛烈炮火的受害方。但这一次,共军的猛烈炮火,不仅是占绝对压倒优势,而且,说绝后不敢肯定,但说空前是毫无疑问的。

解放军士兵随着炮火前进。炮弹落在哪里,士兵冲向哪里。他们紧追着炮弹,冲向国军纵深。 

四平城内有许多大红楼,全都是用红砖建筑的。陈明仁也不明白东北的黑土地烧的红砖为何有如此之硬。这些楼都被陈明仁构建为国军各级指挥部的火力点,视野开阔,射界通达,四处还有明暗火力点及地堡。解放军在夺取这些红楼时,一批批爆破员和突击队员倒在楼前,死伤惨重。更有甚者,爆破组在历经弹雨到达楼下进行爆破时,往往只炸个小洞,需得反复进行几次爆破作业才能成功。 

当爆破成功后,从缺口冲进去的战士又要跟楼内反扑的守军展开近距离枪战和肉搏。结果,每攻克这样一座楼,都得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而四平,这样的楼太多了,几乎每座楼都成了尸楼血楼。例如,在攻打陈明仁胞弟陈明信守卫的71军军部大楼时,解放军有一个连134人,打完大楼后活着的已不到10人。 

地面上,两军犬牙交错地拼死厮杀着。天空中,国军的飞机猛烈地轰炸解放军的占领阵地,每天都有十几架次,使解放军后续部队开进缓慢。国军的飞机还空投了大量的作战物资给四平守军,成为四平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国军苦苦坚守着城中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楼房、甚至每一堵废墟。解放军则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攻击部队往往上去半天就伤亡过半,只好不断轮换。战斗开始不到4天,林彪就不得不将作为总预备队6纵17师拉了上去。四平城内的混战进行得空前激烈,双方抵近对射,刀劈枪刺,甚至用拳头牙齿进行拼搏。四平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残肢断臂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铺满了路面;到处是流淌的鲜血,宛如大大小小的红色河流,冲锋的士兵稍不留神便会滑倒。

 苦战了近一个星期后,解放军付出重大伤亡,终于攻占了四平道西地区,战斗开始进展到道东。然而,1纵和7纵的攻击部队几乎打残了,无力再扩大战果。林彪一咬牙将进行阻援的6纵全拉了上来,继续投入攻击。此时陈明仁也打得很狼狈,71军守军伤亡过半,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也做了解放军的俘虏。陈明仁在西区的军部大楼丢掉了,便率残部退守路东地区,他躲进了地下室,以死据守。 

然而,林彪这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将攻击部队继续一个师一个师地投入,而没有下决心拉上整个纵队发起猛攻。致使兵力很快就因伤亡过大显得不足,从而打成了添油战。

道东的核心阵地有一座水塔,解放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发起猛攻。塔上的守军是71军远征缅甸的老兵油子,全是上等兵以上的军衔,枪法极准。解放军一冲锋就死伤遍地,连攻四次均告失败。塔下四周,几乎铺满了一层被射杀的战士。最后解放军用十几挺机枪封锁塔上的枪眼,爆破手上去进行爆破作业。才把里面的守军震死。 

在突击铁路天桥时,攻击部队谁也没注意天桥上边悬吊着两只大麻袋。当部队冲上去时,两个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黄豆倾泻而下,撒满了街面。突击队的战士猝不及防,全部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他们爬起来再跌倒,手刨脚蹬却根本站不起来。这时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解放军站不起来,无法撤退,鲜血随即流满了街道。冲锋在前的团政委也摔倒在地,眼睁睁地被一排子弹打成了蜂窝。后面的进攻部队看着这一切目瞪口呆,有的战士当即痛哭起来。这一招正是陈明仁从19路军在上海抗战时学来的。当时19路军也是撒豆成兵,然后战士们冲上去用大刀片砍日本鬼子的脑袋。 

血腥的城市战进行了十多天。一直到6月26日,道东被占领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平全城已接近占领了四分之三。打到此时,陈明仁按理可说是完成任务了: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能固守了这么多天,而且使攻方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此时几乎没人怀疑:虽然伤亡是太大了一点,但解放军最终将全歼守军。就连林彪自己也不怀疑这一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由于守军的拼死抵抗为援军赢得了时间,在委座的严令下,杜聿明调动了4个军9个师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四平包抄上来。国军不断突破解放军的阻击,进攻速度很快。林彪不得不分兵进行阻击,战役重心转向打援,攻击四平的势头减缓。29日,国军93军和新6军已进抵四平近郊,攻城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无奈之下,6月30日,林彪下令攻击四平的部队全部撤离。 

这场惨烈的攻防战至此结束,陈明仁终于死里逃生。双方都损失惨重,国军伤亡1.6万余人,解放军伤亡数字至今成谜,有1.3万、2.1万、4万的几种不同说法。 

四平的血城就此成为了林彪心中的梦厣,使他对城市攻坚战产生了心理阴影。在一年后的辽沈战役中,林彪先是对打长春徘徊不定,后是对打锦州犹豫不决,都因此而起。而四平守将陈明仁,则被委座通令嘉奖,成了国军的英雄。 

后来陈明仁1949年8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并于1955年成为解放军57位上将之一。多少年之后,参加过四平攻坚的解放军老战士,提起陈明仁,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398994

 回應文章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四平也带来了一个我军战术的革新
2009/10/19 11:14
四平也带来了一个我军战术的革新。我军后来面对城市攻坚战时非常强调了土工作业。同时确定了爆破墙壁,不走街道,编制加强的小组作战团队渗透突袭的很多城市攻坚的办法。以后的城市攻坚战就没有这样的惨了。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