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谈军人的作战意志(五)
2009/10/06 17:45:40瀏覽346|回應0|推薦2

漫谈军人的作战意志(五)

惨烈的突围战

1944年1月,东部战线上的苏军开始逐渐扭转苏德战场上的局势,更多地采攻势,而德军只能取守势。

基辅方向上,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占据基辅以西的大登陆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则占据基洛夫格勒。然而这两支方面军中间,却被一个由德军据守的区域所切开。这个区域,叫作切尔卡瑟突出部。

对于这个突出部,德军陆军总参谋部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都认为德军应该放弃这个突出部,从而拉平战线较为有利。但是希特勒却不允许那样做,他认为这个突出部在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将来可以此为跳板对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元首固执己见,曼斯坦因只能下令德军不得后撤,务必死守切尔卡瑟突出部。

为了获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动的权利,苏军决心拔除这个突出部。苏军计划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从该突出部底部北面,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从南面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德军。

时值乌克兰冬春之交,雨雪不断,道路泥泞翻浆,不适合大部队作战,但苏联人却偏偏选定这个全年气温最低的时候进攻。在他们看来,恶劣的气候恰恰是突袭成功的保证。苏军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德国人也没有料到苏联人会在解冻季节动手,因此德军几乎没有采取防御措施。

苏军行动迅速--很快,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将德军约6万人合围于切尔卡瑟突出部。包围圈内共有德军第11、42军所属各师、武装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等,其指挥官是第11军军长威廉•施特莫尔曼少将。

希特勒得知德军被围后,一面严令切尔卡瑟的德军固守待援,另外命令曼施坦因组织精锐装甲部队解围。解围的任务交给胡贝中将的第3装甲军团下属的第1、16、17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到2月10日,所有被围德军已被压缩到一个宽约7公里、长约8公里,并处于苏军火炮射程内的狭小地域内。前来解围的德军各装甲部队拼命冲击,但在各个方面均占优势的苏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尤其是“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更是“鞠恭尽瘁,死而后已”--当该师奉命后撤休整时,全师只剩下3辆坦克和4门突击炮。

2月14日,包围圈内的最后一个野战机场陷落。在最后一架德国飞机从机场紧急起飞前,施特莫尔曼将军来到飞机旁,将他自己的日记交给飞行员:“也许外面的人用得着它”。

2月15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已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

施特莫尔曼将军最后决定把突围的时间定于2月16日晚上23时,因为那时地面冰冻,比较有利于行军。同时,晚上能见度差,有利于德军隐蔽自己的行动。

施特莫尔曼是这样拟定他的突围计划的:德军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维京”师,第72步兵师和B军集群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在苏军的防线上打出一个缺口,然后由第88,57和第389师组成的第二梯队随后跟进,他们同时也担负起后卫的重任。德军的突围方向指向西南的雷祖卡,以便与德军第一装甲师会合。

让施特莫尔曼感到痛苦的是他不得不把2000名重伤员留下来--他们将和少数志愿陪同他们的军医一起等待俄国人的到来。这些人的命运将会如何?没人知道。东线战场上德国和苏联军队都没有善待对方战俘的传统。

2月16日有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施特莫尔曼宣布他将留下来与德军后卫掩护部队一起行动,“祝大家走运,我们包围圈外见!”

在场德国军官们都肃然起敬地向施特莫尔曼将军敬礼,因为他们知道将军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勿论他是为什么而战,这种行为使他符合一个标准的军人。

饱餐之后,官兵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想到马上就要生死一搏,德军上下显得士气高昂。

突围的时间到了,“维京”师的装甲车辆开始轰鸣。在步兵的行列中,连排长们几乎同时发出了同样的命令:“全体上刺刀!”

23点整,在夜幕的掩护下第一批德军踏上了突围的道路。由于能见度极差,德军几乎未受阻挡地通过了苏军的防线。在17日黎明前,B军集群的先头团抵达德军第一装甲师的防线。一路上该团未发一弹,未折一人。

德第一装甲师的施特芬上尉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哨兵发现有人接近,就大声喝问‘谁',回答他的是一阵欢呼声‘是我们,我们到家了!'。然后我们发现一整团的德国士兵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是十分感人的--在经受了如此大的磨难后,恍如隔世。即使那些身经百战,铁骨铮铮的汉子也禁不住抱头痛哭!

但是,很快苏军就发现了德军的行动,并开火了。德军所原定的突围方向是西南方向的雷祖卡方向,因为那里离德军防线最近,但那里自然也是苏军部署兵力最密集的地方。虽然由于能见度太差,苏军无法离开自己的阵地,但他们却向原先已标好的区域倾泄大量炮火。于是德军突围的行列开始渐渐向南方偏离,在黑暗中原先不同部队的德军逐渐地混杂在一起。到天亮时突围的德军中连以上的建制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了。德军在几乎没膝的道路上挣扎前进,苏军炮弹不断在德军行列中爆炸。越来越多的人倒了下去,但其他人仍坚定地向前走着。经过一夜在天寒地冻的野外行军,德军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现在支撑着他们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爬也要爬回自己的防线去!

苏军统帅科涅夫大将在德军的突围方向上摆了五道阻击线:前两道是步兵,第三道是炮兵,第四、五道分别是坦克和骑兵。

德军突破苏军前三道防线时仅遭遇微弱抵抗,都以为已经安全脱险,个个朝天鸣枪,欢呼雀跃。

2月17日早上大约6点,当突围的德军到达一片开阔地时,埋伏多时的苏军坦克和骑兵出现了。T34坦克排成密集的队形冲进了德军拥挤的行军纵队中,肆意碾压着已经散开队形的德国人。将卡车撞翻,从拖车和马车上碾压过去,象压碎一个个火柴盒,车上的德军伤员和马匹都被碾在坦克履带下面。而骑兵跟在后面,追逐着逃散的德军士兵,挥动战刀猛砍猛杀。战斗到这时,已经不能称为战斗了,这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德国军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性,随手召集起周围不管是那个单位的士兵,来抵挡苏军的屠杀。

17日中午时分,在苏军炮火和坦克履带下余生的德军来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北岸。这条宽达30米的河是德军突围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只要过去就可以到达安全地带了。

但河上没有任何桥梁!而这时苏军的炮弹开始在河岸上爆炸了。

德军官兵只有一个选择:游过去!

尽管气温是零下5度,但德国人还是争先恐后地跳入河中,开始向对岸游去。从古今中外的战史来看,在这种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军队是非常容易瓦解的。然而此时德国人特有的纪律性挽救了他们--许多德国军官们自发地站了出来维持岸边的秩序。他们大声鼓励士兵们“坚持住,过了河就到家了!”在他们的指挥下,德国士兵们开始了渡河。他们有的带着简陋的救生工具,有的互相帮助。会游泳的帮助不会游的,强壮的帮助体弱的,甚至伤员也大多被强壮的士兵抬着游过河去。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至少有数百人淹死。

傍晚时,苏军再次封闭了包围圈。让德军高层感到安慰的是,这场战役没有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被围的近6万德军官兵中,最后有约4万人突围。

但包括第11军军长施特莫尔曼少将在内的其他人都长眠在突围路上了。

战斗结束了。沿着德军突围的道路,德国人尸横遍野。科涅夫大将来到战场,眼前的情景使他十分震惊。他在战后回忆中叙述道“我在战争中见过数不清的血腥场面,但很少见过在如此小的区域里有那么多德国人的尸体”。

那是一条用大约两万具尸体铺成的“回家的路”。

在众多的尸体中,苏军找到了施特莫尔曼将军,他手中仍紧握着一支步枪。

他的勇敢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科涅夫亲自下令以全副军礼厚葬了他。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38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