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谈军人的作战意志(二)上
2009/10/04 07:34:19瀏覽307|回應0|推薦3

陆川拍了一部《南京!南京!》。我虽还没看过,但看网评上造成两极分化:有大叫其好的,也有脏话辱骂的。除开两个“极端”,我更关注那些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评论。下面是两个网评的部分摘录。
 
【比如《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中国电影的进步代表。曹郁的摄影我尤其喜欢,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但仍不能回避它的价值观有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该安在导演头上,还是中国制片方甚至是电影审查机关的头上。《南京!南京!》能过审,而且还是“2009年建国60周年推荐影片”,可我在电影院看了两遍却一点儿也找不到它应成为“推荐影片”的原因,倒是觉得日本的电影审查机关应把它列为“推荐影片”。。。】
 
【作为第六代年轻的导演,有勇气拍出这样一部举世瞩目的历史题材的大片,无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上有多大差异,一部作品能够激起千重浪花首先就是成功!我相信你是爱国的,尽管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你的电影中的视觉角度不予认同(大家当然可以有对于历史和电影的不同角度和看法),听听不同的声音、争议,对你今后来的电影创作是有益处的。在《南京!南京!》许多的片断中,我虽然没有那麽高的深度去理解影片是用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去讲述一段历史,甚至无法理解以笑脸作为结尾和声势浩大的日本祭奠场景,但我依然感到你对于同胞受难的切肤之痛,只是我无法融入你的叙事结构和视角。也许你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但也有人说你有太多在电影叙事美学上的执迷。。。】
 

陆川的说法是他尝试着某种手法突破,试着刻划人的内心情感,甚至包括日军的某种“人性”。

大约二十年前我看过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由陈道明出演一个还算有点“人性”,并与一中国女子相恋的日军军官。现只记得那部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压抑,尤其是当结尾时银幕上打出300000这个数字。

公允地说,陆川拍的这部电影,大原则上没什么问题,也基本忠于历史。只是在诠释角度上引起争议,见仁见智。

我对这个诠释,也是属于接受有困难的。

为什么?

因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事件。在如此之巨的事件里,“谈人性太沉重”。

国人到今天还在咬牙切齿地怒斥日寇的残暴。这本没什么不对,但说多了反而让人觉得好像我们是在同敌人谈条件,讲价钱--你们杀战场上的军人也就算了,但去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不对了嘛。。。还强暴妇女。这这。。。怎么可以这样军纪败坏呢?。。。

不要去同敌人讨价还价!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当屠杀发生时,我们自己的军队在哪里?

这一问,又无语了:我们的军队,此时正扔掉武器,混入平民中,希望得到老百姓,甚至包括妇女的掩护。而日军为找出人群中的中国士兵,就把所有貌似军人的青壮年都绑了,一串串的,牵去屠宰场。

这对我来说,好像是在30万条人命的伤口之上,再撒上一把盐。无比郁闷。

军人,就先别说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单说他自己。如果要死的话,最好的归宿是在战场,而不是在屠宰场。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责备中国军队缺乏作战意志。实际上,南京保卫战的开头几天里,中国军队在有组织的统一指挥部署下,打得气壮山河,誓死如归,“一寸山河一寸血”。

12月12日黎明,在赛公桥阵地上,51师302团团长程智被打断了3根手指,但他仍然率领战士跳出战壕,对日军实施反冲锋。不幸,他被迎面的一串子弹射中。

早在开赴淞沪战场作战时,程智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信说:总算等到了与日寇交手的一天,此正是男儿报国之时,余决心以七尺之躯许国,惟盼吾妻能顺利分娩,所生勿论男女,望善抚之,以继余志。

朱赤,88师262旅少将旅长,这位素有儒将之称的中国军官,对中西哲学颇有研究,而在铁血疆场上,他是一员勇猛无畏的骁将。当战斗进行到最后关头,朱赤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将导火索串连起来,把冲到阵地前沿的日军炸得血肉横飞。最后,守军弹尽援绝,朱赤和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国。

坚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在日军施放燃烧弹时岿然不动,一位军官在熊熊烈火中迸发出最后的怒吼:“紫金山就是紫金山,决不是富士山!”

杜聿明曾回忆起两个无名英雄。

这两个战士在自己的战车被击毁后继续埋伏在战车内,相机打击敌人。一直隐藏到下午四时前后,看见敌人又有一大队步兵来到,两人计议这是狙击敌人的最好机会。“他妈的,老子一个换你几十个!”他俩轻轻地将机关枪从战车转塔前后两端伸出,突然袭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死伤枕籍。最后一个阵亡,另一个撤回。

当这个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湘潭向杜聿明报告以上情况时,杜因不知详情,故只在口头上称赞了他的英勇杀敌行为。一直到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杜聿明率部在昆仑关歼灭日寇中村正雄所部将近一个旅团之后,在俘获的文件《皇风万里》这本小册子内,发现日军叙述到南京战役的经验教训时,也谈到这一辆战车的埋伏狙击,给他们以惨痛的打击。这时杜聿明才知道这两个战士才是真正的勇士。当他急忙要找出这个战士时,才知道他已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了。

南京保卫战如果就按这种“绞肉机”的方式打下去,就算没有其它中国军队前来救援,就算日军一步步地攻占阵地,然而,最终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守城正规军就有十余万人,再加上宪兵、警察等准军事作战部队,据说总数达到约十五万人。有需要还可以动员部分民间力量来加强。日军也是血肉之驱,打掉一个就少一个。打到最后,看谁剩下的人多?

再说,值此大难临头之际,军人本应该要死在老百姓的前面,男人本应该要死在妇女儿童的前面,要替她们挡子弹。

这不是秀才谈兵,看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吧。

中国军队不缺铁血战士。然而,南京保卫战却缺一个铁血总指挥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guru&aid=337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