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 《創造力》
2005/10/12 15:14:41瀏覽717|回應0|推薦2
沒創意,不是我的錯!

有一則寓言是這麼說的,神仙告訴某位有緣的凡夫說:「找一塊最大的石頭吧,我將為你點石成金。」凡夫回答:「黃金再多,也有窮盡之時,何不將你那帶有魔法的手指頭送給我?」那根令人垂涎的金手指,其實就是所謂的「創造力」;凡夫的那份渴望與貪婪,則驅使作者訪談九十一位享富盛名的領袖人物,跨越三十年時空,遍及學界、商界、藝術界,而完成這本近五百頁的大作;同為凡夫的我,也是基於這份渴望與貪婪,而吞噬此書。

然而究竟什麼是「創造力」?一提到「創造力」,腦中立即浮現的應該是「天才」、「上帝的恩寵」等字眼,而支撐這套視為當然之模型的地平,便是預設一獨特、優越、不世出的個人,帶著神恩,拯救凡夫俗子的故事,好萊塢電影中的不死英雄,愛情故事裡的白馬王子等,皆源於此。然而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都只是童話,作者也是以破除此一迷思作為本書的開宗明義。對他來說,「創造力」並不是一種可被佔有的對象或能力,不是在人們的腦中發生,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是一組社會關係,人類文化演進的資訊單位「秘因」(Memes)(相當於生物演化的機制「基因」)便由這組關係所生產。

這組社會關係有三個基本元素:由一套抽象的符號、規則與步驟所構成的領域(domain),這是每個人創造發明的思維工具,此其一;扮演評判、監督、篩選與資源分配角色的學門(field),此其二;能精通符號系統、深闇裁判品味的有才能的個人,此其三。三者各自的內涵與相互的作用,就是本書用以破除天才迷思、解開創造力之謎的最令人驚豔的分析架構,作者稱之為「系統模式」,也是組織全書的骨幹。

當作者走出「天才」的牢籠,邁向歷史與社會關係的考察時,卻沒能觸及「社會變遷」的相關理論(結構主義、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等),導致分析生產秘因的社會關係時,不自覺的採用了美國社會學主流帕森斯(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將現況視為當然(given)與優勝劣敗的邏輯。這也是作者必須選擇當今享富盛名的領袖人作為訪談對象的理由,也是研究終了,只能提出一般性規範(保持好奇心、不要走極端、鼓勵冒險等)的原因。可說是好問題得到笨答案。

讀完本書我腦中立即浮現一個巨大幽靈,不是貞子,而是傅柯(Foucault):本書作者以受該社會肯定的人為研究對象,傅柯則是專門處理被該社會以種種名義(瘋狂、病患…)排除的對象,雙方都關切造成此一光景背後的社會關係,也都發現符號(知識與文化)特殊的作用,只是描繪社會的運作邏輯大相逕庭。如果閱讀時能兩者相互對照,肯定會像咖啡加牛奶一般可口。

時序即將進入下個千年,解開人類文明的創新之謎,似乎成了當令的功課。即便本書虎頭蛇尾,令人意猶未盡,至少他問對了問題,擁有卓越的起步,而且提供了一大堆像名人三溫暖式的成功秘辛與心路歷程,對於當前這個越來越八卦、越好偷窺的社會來說,也貢獻了人們平常喝咖啡聊是非的素材,與渴望出脫者的臨摹範本。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7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