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小說 《地圖師之夢》
2005/10/05 10:23:39瀏覽1120|回應0|推薦1
求知的囈語


《地圖師之夢》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現代小說的後現代表演。


所謂的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強調的是一種對於世界上各種事體、人物和事務之間的關係網的探詢,其中,歌德、諾瓦利斯(Novalis)、洪寶德(Humboldt)、馬拉美、福樓拜,一直到喬艾斯、普洛斯特、波赫斯(Borges)等,都曾獻身於此,而貫穿其間的紅線,即是「知識」。

知識是什麼呢?知識指的是一套具有某種規則的表徵系統,例如邏輯的一致性(conformity)、神諭般的啟示(revelation)、精神分裂般的囈語...。它誕生於主體/客體的裂縫中,其形貌可以是連結、是斷裂、是規範、是遺忘、是掩蓋....。因為主/客之間的裂縫,填充的不是只有知識,還有經驗、想像、慾望、權力等等,所以這些填充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所謂的後現代的表演,則是對捕捉百科全書之全貌的欲求本身的反思/反叛。加達(Gadda)一語中的:「理解就是把某種因素塞進真實中去,從而歪曲了真實。」


《地圖師之夢》畢竟不是理論作品,除了陳述與思辯乾澀的道理之外,更呈現了豐美的形象與婆娑的舞姿。書中假借了一位意圖繪製世界地圖定本(即「完美地圖」)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修士,與充當望遠鏡、顯影器的旅行報導人之間的對話,表現出人們或為了生存、或為了探險、或為了豐富生命,而驅使自己從事各種行動,和客體相處,從而獲取之各類不同的關係,或俘獲、或認識、或支配、或寄生...。

除了奇聞軼事之外,最精彩的莫過於足不出戶、求知慾強並且只剩腦袋而身體消逝的修士,終於無力消受源於不同觀點(階級、族群、性別、文化...等)的訊息,終於無力完成上帝抄寫員的任務--以上帝之眼統合紛亂的觀點。真幻於焉難分,人類進退失據,知識遂成囈語。


然而,是不是從此人們就得沈淪於無垠之海無界迷宮之中呢?是不是作品越趨向於各種可能性的繁複化,便會離開核心,即作家自身、他內心的真誠和他對自身真實的發現越遠呢?我特別欣賞卡爾維諾的回答:「從我們自身之外構想一部作品會是怎麼樣;這樣的作品會讓我們逃脫個體自我的侷限景觀,讓我們不僅僅進入像我們自己一樣的他人的內心,而且還會把語言給予不會說話的生靈,給予棲息在水槽邊緣上的鳥兒,給予春天的樹木和秋天的樹木,給水泥,給塑膠...」

這也是《地圖師之夢》的回答。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7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