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房龍的 《人類的藝術》
2005/09/30 18:23:28瀏覽1288|回應0|推薦3
生不逢時的通識經典--《人類的藝術》


如果說《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代表的是眾聲紛擾,拒絕效忠與服贗的片段攻擊的繪本,那麼《人類的藝術》就是一種對人性(humanity)圓滿與道德提升的衷心追求的史詩。

《人類的藝術》訴說的不是「偉大藝術」的演進史,那種帝王將相的遺留或才子佳人的巨作,而是人類文明的奮鬥史,是人性自我淬煉、創造與提升的努力,是有限生命面對無垠蒼穹的託付、告解與合一。准此,對作者房龍來說,所謂的藝術形式,便是無形人性的具體表現;或者反過來說,每一個形式背後,都含藏著一段段人類文明的故事。於是房龍眼中的「拜占庭藝術」,不會只有令人驚嘆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大圓頂,還有那時期人們想藉由形式,傳達其不可逃脫的死亡之惡運。

逃離形式主義(最耳熟能詳的訴求便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牢籠之後,房龍呈現的景象,是作為社會生產之一環的藝術,與政治、經濟結構的關連。其實就算是形式主義者,也會承認藝術與政治、經濟的依存關係,因此關鍵便不在於藝術和其他什麼因素有關,而在於「是什麼關係?」「以及如何相關?」房龍與康德以降的美學思想一脈相傳,以人性(humanity)作為政治、經濟、社會諸種結構與藝術形式的橋樑,其中人性不是靜態的反映,而是一種知與行(學名叫做「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的調和與創造;潛藏於模型背後的,是預設一種人性自我發展與啟蒙的計畫,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計畫」(project of modernity)。藝術的歷史可說是人性啟蒙的奮鬥史。

對於本書的組織架構仍然採用式樣(style)分期的方式,是不是代表作者言行不一呢?房龍解釋說:「劃分人類藝術的嘗試,當然是權宜之計。沒有一點根據,好像是火車列車時刻表,可以隨時變更。但是由於大家對於這種劃分已習以為常,因此本書仍將沿用。不過所謂『藝術時期』,常常喜歡捉迷藏,也往往重重疊疊,令人頭暈目眩。」換句話說,房龍所沿用的式樣分期,並非作為「時代精神」的展現,而在於探究式樣之間的人性糾葛。

處於後/破聲隆隆的千年之末,閱讀眼前這套磚塊般的著作,除了發憂古之情、炫貫通古今之外,價值在哪?除了作為當令的後現代論述的標靶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人們滿足了反叛、挑釁了權威、嘲諷了顢頇之後,必須在輕盈的天地中開發出另類的安身之道。如此,潛藏在書本背後的那股獨排眾議的堅定與氣魄,或可作為阿基米德點,儘管已經不合時宜。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7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