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22 21:25:23瀏覽1281|回應5|推薦0 | |
有教養的英國人--《法蘭柴思事件》
約瑟芬‧鐵伊是個不折不扣的有教養的英國人。 所謂有教養的英國人,必須有冷靜的心思與鋒利的分析能力,外帶刺人但不失幽雅的言談,不滿盲目群眾嗜血的性格同時又對自己的信念有所節制。 這樣有教養的英國人寫的推理小說,重點當然不在於挑動人們伸張正義的熱切期待,或是除暴安良的激動情緒,也沒有老夫子式的諄諄教誨,只會不經意地輕戳人們視為當然的信念,然後笑著說:「喝杯茶吧。」這便是現有兩本鐵伊的中譯作品中,都幾乎聞不到一丁點血腥味,但是充斥著精妙對白的原因。 鐵伊幽雅的挑釁表現在積非如何成是的主題上。《時間的女兒》這本直接對著兩名歷史巨人(湯馬斯摩爾與莎士比亞)的翻案之作,當然不在話下,在書中鐵伊寫道:「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漸漸變成一則傳奇,而知道它不是事實的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言。」《法蘭柴思事件》則是更進一步,一方面剖析當代特有的傳奇製造結構--無聊而片段生活下的八卦文化,配上滿足偷窺且媚俗又嗜血的大眾媒體;另一方面嘲諷那種丟人石頭來洗淨自己罪惡的卑劣心態與投機行為。 然而這些危言聳聽的八卦如何驅使人們未審判先定罪呢?如果不是群眾無知、邪惡等這種沒營養的答案,那麼一定存在著一個八卦得以黏貼的表面吧!鐵伊的回答是面相,尤其是處於如此分化片斷、依賴訊息影像連結的社會。《法蘭柴思事件》書中,一位看似天真爛漫其實一肚子壞水的少女,成功地黏貼上賺人熱淚令人憐憫的意象,成為傳奇製造結構的入幕之賓。而《時間的女兒》則是銅板的另一面,故事起於一位受了傷的探長,偶然在病床上看到理查三世的畫像開始,一張與廣為流傳的理查三世完全不同的畫像,探長想這樣一張臉孔怎麼看都不像殺人魔王呀! 穿透表象似乎是有教養的文人亙古不變的職責。鐵伊在《法蘭柴思事件》的最後,語重心長的陳述她穿透表象後發現的罪惡本質:愛慕虛榮與極端的自我中心。作為一位承繼英國自由主義與費邊社改良傳統的文人來說,個人(individual)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分析單位,是罪惡來源與救贖之道(這也是鐵伊衷情於面相的原因),因此如何能在增進個人判斷力的同時又尊重選擇自由,便成為社會改革的基本張力與待克服的中心課題。至於那種因為在生存邊緣掙扎,只能遊走在是非之間,進而質疑禮教的倫理張力,也就無緣登台亮相。 約瑟芬‧鐵伊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有教養的英國人!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