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 《區域優勢》
2005/10/18 18:51:44瀏覽994|回應0|推薦0
將創新能力變成商品的區域優勢


《區域優勢》不僅在學術界獲得一定程度的重視,同時能獲得台灣出版界的青睞,除了本身研究的品質之外,應該是本書研究的兩個主題(它們其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在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時以救世主姿態出現的「資訊產業」,以及伴隨著資訊產業而能擺脫前一階段以國族國家為單位或地域束縛的新經濟型態--「區域經濟」。除了研究者敏感地掌握社會經濟變動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的結果呈現出一種新的經濟模型與思考視野。

其實面對經驗上資訊產業的成功與對生活可見的衝擊,在書市上出現了許多「未來學」式的論述與傳授成功秘技的暢銷書,內容不外是描繪出一些好萊塢電影式的未來烏托邦(即時辦公室、遠距教學)、無聊的政治喊話(歷史終結、國族國家崩解)等等。《區域優勢》這本書完全不去理會這些因無法論證過渡推演的既對也不對觀點,選擇兩個精彩的個案(位於美國東部資訊產業之故鄉的「128公路」與位於美國西部的當紅炸子雞「矽谷」),從經驗研究中描繪出某些可觀的改變及其意義。

就經驗資料上顯示,「128公路」上的公司,背後的老闆或經營者多半是美國傳統上有威望有財力的家族,歷史悠久,為業者的龍頭老大,他們的利基來自於藉由大量製造與學習曲線下降降低成本,利用專利系統與垂直整合維持產品優勢與增加產業穩定。這套哲學聽起來非常正常而合理,再加上資金充沛、鄰近的學術單位提供源源不絕的人才與專利系統當後盾,別說他們會衰退,甚至認為他們會遭受挑戰,都像是痴人說夢。然而,他們的確被挑戰了,而且還被遠遠地拋在後頭。

關鍵在於產品更新的週期從3年縮短到約18個月。許多人會忽略這個因素,因為產品更新週期短好像從來就是「資訊產業」的本質!本書作者告訴我們,這是人為的有意識的(當然就是在矽谷的那批傢伙)加速造成的。可是為什麼要加速產品週期呢?原來利潤的來源不就消失了嗎?難道只是為了扳倒東岸的巨人?可是那個巨人的資本可雄厚的很呢,硬碰硬結果可能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回答這些問題便是本書第一個貢獻。

簡單的說,新興的矽谷最初唯一的優勢便是處境上的「完全劣勢」,於是他們完全逆向操作:出版公司開發出來的系統(結果成為「共用平台」),利用「共用平台」吸引更多的小產品的開發與創新,於是他們主動接近客戶迎合客戶的偏好與特別需求,進而分化市場產生更多更新的產品;因為產品是需求取向在需求量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以產品類型多樣化取勝,因而不需與製造商或供應商垂直整合,相反的,還鼓勵製造商或供應商去接競爭者的生意,只有這樣才能讓許多以創新產品迎合客戶需求的公司才能生存,畢竟最大的敵人不在矽谷,而在「128公路」。逐漸的就形成了現在的矽谷,一個公司界線模糊化的區域網絡。

除了指出矽谷不同於規模經濟的模型,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許多界線分明的原子公司之聚集(「128公路」過去的成功與當前的失敗,依靠的都是「規模經濟」模型),而是區域網絡之外,本書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指出區域網絡上有集體學習的功能。當產業的興衰係於產品更新的速度時,只有不斷的學習、相互刺激才能負荷,但是在「128公路」的經營模式中,學習頂多只能在自己公司內部,甚至因為專利產品的關係,許多重要資料與知識都是「商業機密」,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獲取,因此是個低效率低品質的學習環境,而這些都是矽谷這個區域網絡的特點,可以這麼說,矽谷把枯燥的工作變成學習的樂趣。這個集體學習的環境不僅增加矽谷整體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把許多在「128公路」上班的優秀人才吸引到矽谷,在「128公路」大出血而矽谷注入新血的對比下,勝負已然分明。

最後,儘管矽谷新的大逆不道式的經營策略有經驗上的支撐,人們還是會懷疑這種逆勢操作的成功,到底是特例呢?還是未來新經濟體制的常態?對這個問題,作者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是一再強調活力、創意、學習的矽谷文化的重要性。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當公司把機密出版公開,當矽谷經常舉辦華山論劍式的公共論壇時,他們所販賣的早已不是「資訊產品」,而是「創新能力」,這種固著資產的「創新能力」才是公司無可取代的商品。因此出版品或華山論劍反倒成了一種宣示或秀場,成了固著與生產「創新能力」的制度。我深信這就是區域優勢之謎。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8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