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趙剛的 《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
2005/11/14 21:08:50瀏覽2117|回應0|推薦1
省籍寶刀,政壇稱雄--《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


歷史已經變成了障礙。

隨著陳水扁把台北市長選戰定義為「台灣保衛戰」的同時,四年前因為趙少康的「中華民國保衛戰」而起的省籍對立,再度披掛上陣。省籍矛盾彷彿成為台灣歷史揮之不去的惡靈,因沾染了過多的血跡,而成為永難破除的詛咒。此時,趙剛的新書《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可說是逆向操作,不僅支解族群(現已上升為國族)的認同政治,同時針對禁不起國族誘惑而癱瘓的工運(社會運動),批判之餘,也試圖探索出路。

趙剛的故事,從台灣解嚴後第一個進行罷工的遠化工會開始,台灣社會運動百花齊放活力四射,大家燒著熱水迎接遲來的市民社會;到1989年五月以遠化罷工事件作為象徵性的分水嶺,統治集團開始重整隊伍,以國家--國族中心主義論述(白話文叫做「統獨爭議」)分化社運、收編進步辭令,進而將人民豐沛的改革力量導向新國家的打造上面,於是我們有了李登輝的生命共同體,與「台灣族群民族主義等於民進黨等於黨外等於台灣四十多年來的民主運動」(p.164)這個既粗糙又時空錯置的歷史;最後我們接生了不是因為被抹除了身世而過分天真,就是因為渴望認同而過渡亢奮的公民;至此,台灣人民面對「低能的公共政策、荒誕的公共工程、惡劣的社區環境...」之無能為力而來的另一聲吶喊「『無力感』的夢魘和要求政治有力感的呼聲」已被消音,甚至被曲解成「是對『一種新的共同體的追求』」(p.166)。趙剛當然沒有否定解嚴前黨外運動,為台灣社會付出的青春與血汗,只是不滿意這些先行者的遺產與人民的熱情,被後來的政治菁英篡奪,成為晉升的踏腳石。

如果認同台灣沒獲得大多數人民的共鳴,為什麼每到選舉土狗貴賓狗就滿街亂跑?還看的人民個個熱血沸騰?再者認同台灣有什麼不好?而且台灣人當家作主不正是開啟一個新紀元?為什麼會變成阻撓進步的障礙?趙剛放棄啟蒙諄諄教誨的姿態,藉由尼采改道而行,他是這樣回答的:問題不在於認同台灣好不好,而在於召喚認同背後的邏輯--打造「妒恨」(ressentiment)的心理結構,想像自己是受害者,他人為加害者,因而自己是道德的,他者是邪惡的。因為它,運動不得不悲情,永遠只能是一片慘白,容不下其他色彩,道德因此等於悲情。「在這個道德/悲情/認同的糾結下,所謂建立主體的活動,其實一直弔詭的是客體化的活動,因為想像自己的憑藉完全來自『邪惡的他者』--『我』這個『主體』的內容是『被害的客體』」(p.269)想想我們不都是罵的越激昂(從「外來政權」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妖魔化中國的集體意識),然後就越亢奮地認同台灣嗎?!正是這種召喚認同的邏輯,把現實道德化,從而模糊了人民的視野,挑動了人民的情緒,政客收刮了選票,現實問題的解決則遙遙無期。

當然趙剛並不是替國民黨、替資本家、替父權脫罪,認為所有的壓迫都是「想像」的,而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思考藉由妒恨而動員的我們,真的比以前更強壯嗎?還是短暫的發洩,然後疲軟,最後臣服於更大的權威之下呢?藉由妒恨而動員的我們,真的當家作主了嗎?還是主動把命運交給別人?思路至此,腦還裡總是會浮現出一個畫面:《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飾演父親的張國柱,一方面因為負擔家計的辛勞,一方面又被調查局約談,於是這股窩囊氣終於在誤認長男偷錢時爆發,狂暴地抽打無處躲藏蜷曲於地板的長男。驅弱迎強的台灣大男人,大抵就是這種心理結構。

那麼出路呢?趙剛介紹了一個字:培力(這不是兩個字嗎?我沒說錯,因為它是英文empower),也就是「脫離悲情和正義的亢奮,進而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帶著『敵意的冷靜』,看到多重宰制剝削規訓的細網與罅隙,...並在此時此地行動」(p.272),是一個以美學為中介的政治計畫,自我教育,自我鍛鍊。

難道我們發明了新文化之後,壓迫就不見了嗎?一切不幸都是建構的嗎?壓迫當然不會消失,不幸也都是實在的,問題在於受傷的人們是自艾自憐?還是自我組織有自信地面對問題構想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從《暗夜倖存者》中學習到許多。

就像倚天屠龍記一樣,在去殖民、民主化、對抗白色恐怖的歷史過程中,本土化訴求完成了其歷史任務,真可謂「省籍寶刀,政壇稱雄。鼓動選民,莫敢不從。」我當然不同意過去外來政權(對原住民來說,從漢人、荷蘭、日本到國民黨)的惡行可以一筆勾消,但是橫在我們眼前的,是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惡化、資本全球化、國際競爭力的嚴苛挑戰。

省籍問題,就讓它自生自滅吧。我想,現在已經到了「培力不出,誰與爭鋒」的階段。斬斷歷史鎖鍊!

ps
這是篇舊作,相信不用說,看的人都知道,趙剛最近出了新書,還沒找到時間看,先放這篇舊作,算是另類的支持。

另外,我在這篇舊作中對省籍問題的看法,實在太過樂觀。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1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