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31 21:20:40瀏覽1586|回應18|推薦76 | |
由於國二下學期的表演課程裡有一大部分是傳統戲曲,內容之多,我怕上不完,所以提前在上學期期末就先開始給學生欣賞一些國劇及歌仔戲的片段,多是有身段的內容,唱段較為少!每個片段大概都只有兩三分鐘,以免他們不耐煩,透過我的解說,多數同學還算願意觀看。寒假輔導課我挑了經典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來播放,結果很多男生就不太配合,聊天的、睡覺的,或是故意在不該笑的時候笑,狀況不少。實在讓人感嘆現在的人心怎麼變得如此?以往學生還蠻能接受這部影片的,至少不是單調的黃梅戲,是融合南管、小調等改良的黃梅調,音樂層次比較豐富,影片播放時,我也會趁機介紹劇中的道具,桌椅、食具、背景畫作的時代性是否吻合等等。可惜這些男生還是意興闌珊。 開學後陸續在兩週內把影片看完!看之前我已先警告他們若是在悲劇之處無端發笑,影響其他同學看劇的心情,我一定會登記起來扣分,結果看到英台聽到山伯死訊而昏倒那一段,還是有幾個男生笑出來!當時我只瞪了他們一眼,沒有多說甚麼。事後我才質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不尊重他人?就算無法融入劇情而感動,也不要那樣故意唱反調嘛!真不知他們是何心態? 我記得以前是在金馬獎影片觀摩時看過梁祝的,那時我們都會買幾場自己想看的影片,在配合影展的電影院裡觀看,日片<羅生門>也是那時看的。 回想當年,我們在電影院看梁祝時都會哭,特別是山伯病死那一段,用音樂與鏡頭的轉換營造出那份悲劇,就能將觀者的情緒帶出,而不是直接拍攝山伯死亡的鏡頭,這部影片最讓人讚賞的就是運鏡。其中一段在山伯快要到到達英台家的時候,馬家正好下聘,然後鏡頭就轉向一處民宅的牆壁,屋簷掛著一個鳥籠,暗示著關在裡面的白色小鳥是英台,而牆壁上有張破損的喜字,表示山伯與英台的婚事將會受阻。五十幾年前的影片有這樣的拍攝心理意涵很棒了。曲風及布景更是沒得挑剔了,這是後來的其他同類型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 而現在的學生無法靜下心來欣賞,那份傳統戲曲之美自然就無法感受了。這幾年的學生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毫無妥協的餘地,抗拒以及情緒的躁動,讓我們這些做老師打從心裡痛出來。 學生常常把表演課的影片欣賞當成消遣,而非學習,就是態度與認知上的偏差。 影片看完之後,我當然會講解,我提到了觀片的心理層面,以及我想藉由觀看以前的影片來讓大家審視「慢的哲學」。也想藉由觀看此類影片,順便讓學生接觸一些古典文學。梁祝是七世夫妻的第二世,我也在觀後順便介紹了其他幾世。 我跟學生們解釋了男生與女生的觀看傳統戲曲的心理層面不同。 而我要他們觀看的尚有演員表演的方式,各個角色的詮釋方法。要學習的不止是劇情而已,我也希望他們藉由戲曲看到優美的詞藻。
東晉時代的椅子 我跟學生解釋,漢朝是席地而坐,東晉時候的椅子高度還不算太高,差不多到唐朝就跟現在一樣了。影片中的椅子高度是反映史實。 這些道具很用心 我喜歡這部影片在於小地方的營造,家具、擺飾都很仔細。 匾額要從右邊唸,趁機跟學生解釋。 中國字一律從右邊開始書寫,匾額是一字一行的意思。現在有些電視製作的古裝片裡的匾額或是店家招牌的字體竟是從左寫到右,顯然這些道具組是不合格的。 學校也要祭拜祖師爺 聽說學堂一景取鏡日本 布置雅致,都有一幅畫,但圖中筆法不是晉朝的。 英台在山伯的房間裡幫山伯補衣服,後面也有山水,石頭的斧劈皴法是宋朝以後的。 樹葉的畫法甚至有些是元朝、明朝的筆法了。 左邊的樹枝更是元、明以後的技法了。 中國的山水畫是唐朝以後才脫離出來的,以往都只是依附在人像之後做為背景的用途,這跟西洋繪畫的發展相同的。 山水到了唐朝發展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以及王維的潑墨山水。開啟了畫院與文人畫的分別。 英台的針線活兒被師母撞見了(下圖)。 有學生發問師母是不是老師的媽媽,我實在無法想像現在的學生是怎麼了?這種我們小時候從來不認為是甚麼了不起的知識,結果到了這些學生口裡,卻是這樣的脫節! 我在觀後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了師母、師丈,師叔、師伯、師姑這些稱謂,很難想像吧!學生真的都不知道,我很納悶他們都沒看武俠小說嗎?大概現在的小孩只看漫畫,不看文字。他們連師祖是甚麼都不知道。那麼老師的父母叫太師父、太師母就更不可能明瞭了。 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好復古、好溫馨。 是不是,真的每個書齋裡都有幅畫,以增加文人氣息吧!英台的宿舍也有。 以前的文人多半會畫幾筆,不過文人可不願人家稱他們為畫家,因為畫家是工匠之流,沒有身分地位。畫畫是文人拿來自娛的。 春天時,老師會帶學生朝山、踏青。 我的那批寶貝學生就問我是不是"戶外教學",我只能說"是"吧。 英台臨別去拜望師母,師母煮茶給英台,我真愛古人這些家私。 這壺很有味道 英台的閨房連窗戶上的棉紙都有字畫。 不但有閨閣氣息,也有書房的味道。 她的書桌後面是書法。 起居室才是畫作。 雪景中的紅衣人是有點東晉顧凱之的筆法。但其他就真的不是了。 我也順便對學生解釋了媒人的制度及門當戶對的意思!祝父將英台許配給馬文才,英台不肯,她要嫁給梁山伯,這在東晉這種極度重視門當戶對的年代是萬不可能的,而且當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無力主婚的。尤其是女性。 樓台會之後就是悲劇,學生竟然無法感受那份悲。 現代的學生只喜歡看喜劇,不喜歡悲劇,而他們所謂的喜劇,其實都是鬧劇,整個觀片角度變得很狹隘淺薄,慢步調的文學作品完全看不下去。我幾乎是半哄半騙半威脅的情況下,"逼迫"他們看完的。唉!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