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川壯麗 物產豐隆1--田家
2013/09/16 11:48:33瀏覽284|回應0|推薦1

田家

作者:孫元衡

物產詩/

就燠時多稼,移民力本儳。田洋惟待澤,稻耗不須芟俗稱平田曰洋。凡新集之民,不治水源,惟待雨澤,不治荒穢,聽其自生;然地氣恆暖,時有收穫。香粒大於豆,蒲囊小作函香米粒大,囊置少許於中邦,豔稱方物。餘糧文蕷好俗稱地瓜,朱履荷長鑱臺俗尚奢,有衣羅衣、著朱履而耘田者。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土壤肥沃,很多土地適合農業耕種,尤其是良好的稻米生產環境。與大陸沿海相比較,自然條件相對優越許多。自明末清初、荷蘭時期以來,便由福建一帶招徠漢人農民加入生產行列。清初時期朝廷「輕徭薄賦」鼓勵開發農業生產,加上仍有許多處女地,臺灣農業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本詩描寫康熙中晚期的臺灣田家,正是以移民為主力,當時雖然水利建設尚且不足,而肥土沃壤、天然暖濕的環境,作物卻自然肥美碩大,凸顯清初臺地農業的特色。農民的收入優渥,衣食富裕,展現出令人稱羨的開墾榮景。


【作者】

       孫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人。康熙44年,就任臺灣府海防同知,稽查鹿耳門海口,負責鹽政、緝捕盜匪、海防等行政事宜,兼督臺、鳳、諸三縣捕務。初來適逢臺地大旱,孫元衡奏請蠲免賦稅三分之一,並下令來臺商船皆須運載米糧,量多者重賞,否則懲處,此舉有效平抑臺地米價。康熙45年起,兼任諸羅縣篆,大舉興修孔廟,籌建義學。47年,因治績卓越,昇任臺灣府知府,著手創置學田,資助貧士,且嚴緝捕盜平靖地方,任滿轉署山東東昌府知府時,縣民感其慈惠愛民,建坊立碑以示愛戴。孫元衡將宦遊臺灣之詩作,彙集為《赤嵌集》四卷,合計詩歌三百六十篇,集前附虞山蔣陳錫及梁鄒張實居二人序文,末附趙沈壎跋文一篇,內文則有王漁洋逐篇評點,其詩作深刻反映臺灣風俗民情,連橫《臺灣詩乘》云:「臺灣宦遊之士頗多能詩,而孫湘南司馬之《赤嵌集》為最著」,可說給予高度肯定。

 

【心得感想】

寧靜的黃昏,夕陽照大地,遠處叢林傳來單調的鳥聲,聲音是『滴.滴』兩個音節,像大鐘鐘擺一樣,大約每六秒鳴叫一次,彷彿提醒人什麼,又彷彿要人忘記似的,此時,成群的鳥雀,振翅齊鳴掠空而過,一朝來一潮往,住家就位於在傳統農村中,我在住家附近眺望著遠方,我用深深的呼吸來放鬆全身的肌肉;用從容的步伐來緩和緊張的節奏;用悠閒的心情眺望淡淡的山嵐,尋找心靈深層的呼喚。

六、七月的季節,是辛勤的農夫享受豐收的時刻。傳統農村因遠離城市的喧囂,空氣中總瀰漫著無止境的鳥語花香,清新的空氣和自然的涼風。從住家看過去,就是一望無際的水稻田,這一片片水稻田在農民辛苦呵護與老天爺陪伴之下,轉眼之間就成了一幅幅令人讚嘆萬分的美麗圖畫。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著,似乎在訴說著這最美麗的時刻。夕陽緩緩走到水平線,心中便有了一種說不上來的寧靜,生活在大天大地之中的感覺,像陽光一樣明朗的照耀我的心靈。在住家附近,綠樹濃密,水面風來;蟬鳴聒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身處其中,便不禁樂以忘憂。農村的風土人情是樸實淳厚的,我愛上它的平淡無爭,愛它的純樸真摯。傳統農村仍是我記憶最深、最美的地方,閉上眼,不但可以讓我滌蕩塵勞、滋養心靈,在寬大、雄渾和慈悲靜謐的懷裡,得到深度的撫愛、完全的洗滌,更可以培養開闊的胸襟,學習心凝於釋,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每當回到住家附近,只需不急不緩沿途駐足觀賞,必有美不勝收的感動,我內心感到一股股莫名的悸動,整個感動真的快滿溢到眼眶中,彷彿心靈深層被洗淨一樣。當我立在這一片美麗的晚霞的蒼茫美景中,所有喧囂錯雜的聲音,都在這裡沈澱下來,靜靜的接受著大自然的梳洗,這裡不但使我滌蕩塵勞、滋養心靈,在寬大、雄渾和慈悲靜謐的懷裡,更可得到深度的撫愛,得到完全的洗滌,感受生活的深度饗宴。我想,我寧願作一個最平凡的人,有我平凡的苦樂,有我平凡的經歷,有我平凡的心胸能擁抱著山、擁抱著水,擁抱晨曦日落與天陰望雨的美好!生命,總有一處是靜默的。總有一處是可以屏息等待,等待月光慢慢灑下來的。我想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擁有什麼,而是一顆平靜、感恩、喜樂的心,沒有憂慮、沒有衝撞、沒有多餘的杞人憂天和煩惱。

我也喜歡透過雙腳,與土地進行細膩的接觸,也學習在與土地的親密對話中,建立與故鄉的親密關係。青山映帶,宿水鳴雲;春雨初霽,秋景詩興,任人擷取。景色即如人生,親疏宜明,有個親和又點不明的神秘,才能在知與不知之間感受美感的悸動。住家附近,雖沒有徐志摩再會康橋裡,那水溶溶的大道,卻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蜿蜒小巷;雖沒有娉婷的樓閣與康河嫵媚的流水,卻有爭奇鬥豔的花草,當和風吹來時,他們就婆娑起舞、婀娜多姿,別有一番韻味!『山紅澗碧紛爛熳,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一座青翠的竹林,幽雅而美妙;一群歸巢的鳥雀,辛勤而偉大;一個祥和的村落,清純而溫馨;一片心中的淨土,寡慾而純摯。每一處都有獨特風貌,或許浪漫、或許壯觀、或許有趣,或許溫馨,也讓我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眼界大開,得以捕捉一幕幕浮湧於心的美麗記憶。歡迎大家有空暇可以來趟農村體驗慢活生活,優遊漫步田間,身心徹底放鬆,或許不難發現原來美麗的事物是難忘的記憶,難忘的記憶是永恆的存在。心靈在靜謐中發出喜悅之聲,那是幸福。幸福不是口而是心,不是激暴的山洪,而是長流的活泉。美是輕輕的,綠草的蔥籠,花木的綺麗、植物的姿態與色彩構成不同的景象,也構成空間與時間的美。

我也不時可以看見許多慕名而來的旅客,有時我與他們打招呼,但看到他們滿臉的讚嘆,也為我們擁有這種迷人景觀而驕傲。自然之美唯有以心靈來撫摸,看那青翠草地、蔚藍天空、落日餘暉,又豈是再多的金錢所能換得的,不是嗎?歲月的巨輪不曾停歇,卻它輾不去我這顆無限感恩的心。我細細的聞,靜靜的賞,享受一種生命情調,回味一段懷舊時光。感恩阿母的飯菜香,飯菜香味讓一家人的心彼此緊緊相依,感謝那寧靜而和諧的幸福,讓我心中洋溢一種幸福甜蜜的感覺,感謝那記憶中永恆不變的氣味。

此次愛詩網徵文主題為『飲食』,也令我想起了中唐詩人李紳的《憫農詩》,李紳為官四十一年,始終關心著人民的疾苦,年輕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尤其紈絝子弟飽食終日,不知稼穡維艱,甚至出現所謂:「朱門酒肉臭,門外凍屍骨。」的強烈對比,李紳雖然出身在山明水秀無錫官宦家庭,但因六歲就喪父,由母親含辛茹苦撫育,曾在寺院苦讀,所以特別能體會貧窮家庭、農民們的艱苦,便在無錫惠山寫出了千古流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農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意象深刻描繪著農夫在炎炎夏日的中午,仍舊在田中辛苦從事除草插秧等農作,汗水滴落到禾苗的土裡,『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念,是發自內心的感嘆與告誡所要傳達的正是我們心中常常忽略的---懂得感謝他人並懂得珍惜食物,我們為人處事要懂事知足與感恩。

台灣數十年來生活富裕,衣食無缺,漸漸造成人心崇尚奢侈,缺乏惜福的觀念,忽略了資源畢竟有限,我們應戒慎虔誠,不鋪張浪費,回歸純樸簡單的生活生活改變你我,也改變周圍的環境,面對前人的辛苦耕耘,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在鋪張浪費方面更應該節制,別忘了地球上還有很多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每天為了基本的飲食需求在苦苦掙扎。

感恩、知足、惜福,才是生活的基石。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8820572002&aid=85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