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21 21:10:46瀏覽6387|回應7|推薦145 | |
聖母峰是世界上最險峻危險的地方,因為8,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空氣稀薄,高海拔加上變化莫測的天氣,讓它有「死亡之區」的稱號。因此,自人類開始攀登聖母峰以來,有不少登山者為了征服它而命喪於此。 聖母峰是這樣危險可怕,但,為何有這麼多狂熱的登山家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前仆後繼也要完成攻頂的夢想呢? (圖:2015年‧尼泊爾‧高山飛行‧遠眺聖母峰) 哈!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也是個聖母峰狂熱者,可惜我沒有能力攀登聖母峰,也沒有體力前往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我只能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註1)滿足我對聖母峰的想像。2015年初,更在好姊妹M的陪伴下,一起前往尼泊爾體驗高山飛行,搭乘小飛機遠眺聖母峰,實現我想要近距離接觸聖母峰的心願。 2015年9月初得知聖母峰登山者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電影《聖母峰Everest》即將於9月18日上映。啊~,是聖母峰電影耶!讓我對聖母峰的認識由平面的紙本閱讀,轉化成劇院的立體影像欣賞,多麼讓人期待啊!電影一上映,立刻揪了同學飛奔到電影院觀看。 (圖:2015年‧《聖母峰Everest》電影欣賞) 《聖母峰Everest》描述1996年真實發生的聖母峰山難事件(註2),這起事件是人類攀登聖母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山難事件,許多經驗老道的登山好手死於這場災難之中。台灣聖母峰遠征隊隊長高銘和在此事故中僥倖死裡逃生,歷劫歸來後寫下《九死一生》這本書,同時也付出慘重代價(因嚴重凍傷導致肌肉壞死,最後切除全部的手指、腳趾、鼻子和部分腳掌 ),而同行的陳玉男則不幸命喪聖母峰。 這起事件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已經從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寫的《巔峰/Into Thin Air》及高銘和所寫的《九死一生》書上讀過這段驚險的歷程,他們兩位在1996年5月10日陸續攻頂成功,也在這場災難中幸運生存。 這部電影拍得蠻好的,場面驚心動魄,總是讓我捏把冷汗。尤其電影院裡的冷氣開得極強,冷得我寒毛豎起,宛如置身於電影情節裡的極端氣候一般,感受到那頂峰的極度酷寒、空氣稀薄及舉步維艱。冷到打哆嗦、冷到骨子裡,我彷彿正與登山者一同體驗在冰天雪地中逐漸失溫的狀態,我很能理解那種生命一點點消失的痛苦與無助感。 電影裡最讓我熱血沸騰且潸然落淚的,當屬一群人費盡千辛萬險,一步步從基地營前進第一營地、第二營地…,到通過最後一道難關~希拉瑞台階,終於登上世界最高峰,享受征服聖母峰的狂喜。那一刻,我哭了,感動得哭了。這是付出無數代價才能換來的榮耀時刻。這一群人共享這份攻頂成功的喜悅,但下山路途遇到強烈暴風雪的侵襲,每個人的命運卻是各自不同,有人安全撤離、有人命喪聖母峰,有人雖然身受重傷但卻幸運死裡逃生,真讓人不勝唏噓。 老實說,我一直想知道站在世界最高峰往下俯瞰是怎樣的感覺?古人說:「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氣勢多麼雄壯。我沒有攀登高山的經驗,因此無法想像身處峰頂是怎樣的感覺? 透過《聖母峰Everest》電影畫面的鋪陳,從地球最高的地方向下俯瞰白雪皚皚、綿延壯闊的喜馬拉雅山脈群,那一幕雖然短短的,雖然不是真實的聖母峰峰頂場景,但畫面氣勢驚人,讓人有如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震撼感,稍能滿足我對聖母峰峰頂的想像。 「每一個人都在跟這座山競爭,生死由它決定。」 「面對難以想像的嚴峻挑戰,直到被吞噬,才能理解大自然的力量。」 聖母峰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但每年仍有大批登山客甘冒生命危險,也要實現他們心中對「登頂」的渴望。 為什麼這些人這樣狂熱、這樣執著呢? 答案就在《聖母峰Everest》電影裡。
註1:艾德蒙.希拉瑞,《險峰歲月: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探險家希拉瑞傳奇》(馬可孛羅 ,2000 )。 吳錦雄、周美里,《 8848的征服與敬畏》(智庫,1997 )。 強.克拉庫爾,《巔峰》(台灣商務,1998 )。 高銘和,《九死一生:高銘和聖母峰歷險記》(秀威資訊,2003 )。
註2:1996年聖母峰事故是指1996年5月10日至11日於聖母峰上發生的一系列攀登事故。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和史考特•費雪等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遭遇強烈雪暴,8人因此遇難死亡,因而使1996年成為2014年聖母峰雪崩事故以及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發生之前攀登聖母峰遇難人數最多的一年。 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在此次攀登事故中逃過一劫,事後將親身經歷寫成十分暢銷的《巔峰》(台譯《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台灣登山家高銘和則根據這次經驗寫下《九死一生》。(以上摘自維基百科)
我為『峰』狂-1:寫在飛越聖母峰之前 我為『峰』狂-2:《尼泊爾紀行》美哉,聖母峰~喜馬拉雅山高山飛行全紀錄 我為『峰』狂-3:看見《聖母峰Everest》
©2015.09.21 Ruru~因為山在那裡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