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化自己,才是徹底根治的療癒之道
2018/02/03 07:17:08瀏覽15161|回應0|推薦12

 病人因婦科疾症求診,了解基本狀況後,我想,一個人會塞成這樣,全擁塞在子宮裡,究竟因何致之?
 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怨氣,怎麼會有這麼深濃的怨氣?這不是來自配偶,就是母親。我問陪同前來的朋友,說,是不是這樣,你是閨蜜最清楚。
 病人紅了眼眶說,去年父親走了,才發現這麼多年的用功修行精進,幾乎完全破了功,許多來自原生家庭的陳年傷痛,都還在…
 我說,這很難清理,只有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看見,讓我們更加了然,終於放下。
 她說,我其他方面沒什麼問題,工作上手,先生也疼我,我們不打算要孩子;惟獨原生家庭的糾擾,讓我神傷。母親還在,屢屢出言,全是負面心態,是最親的人,很難不受波動。
 這是最困難的所在-面對家人,總是卸甲,以最柔軟的一面隨性應對,卻也造就傷痕累累。這很公平,人總得有學習的點,如果一向順風順水,是來玩的,豈不辜負大好時光?殊不知,所有的苦,正是成就我們的「藥」。
 沒有深歷人世各種苦,沒能升級,也就無法到達終極靜美之境。在每個當下,時時刻刻,一如明鏡,沒有波瀾起伏,只是如實映照外境。這個平靜無染著的當下,當然是從淚水浸泡中,千錘百鍊出來的。
 每個應劫,都是人力難迴天的必然;而所有的遭逢,最終也都蘊涵功不唐捐的寓意,沒有偶然,更沒有意外。
 多年前,澎湖上空華航空難,報載,某旅客家人算出其有劫難,千方百計阻擋他出國,甚至把車開走,拿走鑰匙;結果他竟可以找到車,砸破車窗,開到機場,回程搭上死亡班機。
 某師算出徒弟有難,囑其十日內勿出家門。結果,不知為何,就在第十日,他竟出門,遭車撞死。
 底下例子更多,微恙就醫致死,是醫者之責嗎?醫者救生,絕無絲毫害人之意,因何竟然致死?
 某病人提到她那莫名奇妙亡故的母親。
 大年夜、大年初一都還好好的,初一覺得脹氣、腸胃不舒,到醫院就診,說是腸胃炎,得詳細檢查,作血管攝影。
 於是大年初二,又到醫院,先吞鋇劑,才吞了半杯,人就昏迷過去。
 立刻安排住院、開刀,開刀後取出一截黑掉的腸子,其他也查不出啥名堂。
 初二昏迷到初六過世,好好的一個人,就這樣不見了。
 那年,她72歲。
 以上,如果能深切明瞭,生命中的種種際遇與安排,都有我們凡塵俗眼所無法透析的深層意涵,臨事遇難,也就能多幾分體諒與寬容,少了一些忐忑與激憤,心情寬舒,病何由生?
 趕快去內觀吧,對治人間六苦,這是我服過最好的藥。有形的藥,治不了根深柢固的心病,心淨則國土淨,周遭喧囂,屆時一應俱寂。何必計較碎語啁啾,更不必抓著苦惱積怨不放,一切隨風,終入煙塵。
 趕快淨化自己,這才是徹底根治的療癒之道啊!(2/Feb./2018)

◎參見:
我只推薦單純素樸的內觀禪修  
 我常介紹的內觀禪修,是佛陀成道時用的方法,他曾學過當時印度流行的各種法門,最後用這個方法成道;之後他就廣授此法,直到81歲圓寂。這個樸素的方法,經口耳相傳,阿育王朝後2500年,經印度葛印卡行者推行至全世界。
 這是一套讓人靜心、照見自己的方法,無宗教色彩,跟後世佛教更無瓜葛(儘管依據自然法則,佛陀所說的法,廣為後世佛教引攝,甚且被奉為教主-但這一切其實都與他無干)。
 這套樸素的法,學習有其次第,前三日半教觀息法,這是內觀的基礎;之後才是Vipassana,全程禁語。為何一定要十日,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深入。目前這個方法、這樣的規定,完全是佛陀當時的教法。
 後世諸多學派,許多人做了各種增修,已經面目全非-或許那也很好、非常好;但在我的版面,我只介紹我清楚、信任的台灣內觀中心   ,其他的,我不推薦。
 任何人都別來攪局,總是有許多似是而非,惑人耳目;我很簡單,只要最單純素樸的法,所以請別在我的版面貼些有的沒的。
 八萬四千法門,如同治療之道,我這裡就是排寒治未病,有可相容的外治法,而有些根本相悖;如果我不嚴格把關,閱者如何適從?(7/Oct./2016)
平等心面對喧囂,紛爭自會止息  
 內觀教我們以平等心對待萬事萬物,平等心是波瀾不起的清淨心。
 這境界很高,身為情緒體雜染堵塞的凡塵中人,只能時時懸念,以此為標竿,庶幾可以稍稍維持某種程度的警醒。
 只要觸境不以意氣僨事,純淨無染地面對一切,就能作出輕快明智的決定。
 須知,三毒熾盛,正是以之互為柴薪,因此火上添油,怨忿忌恨貪婪,種種負面情緒,層層迭加,終致泥塗,無法收拾。
 所以面對一些莫須有的指控、抹黑,甚至蓄意攀附的有心圖利,對這些事,似乎只能相應不理,毋須增添三毒的柴火,沒有燃料就燒不起來,最終自會止息。
 事實真相最終自會袒露,不是路人囂囂所能掩蓋。人最後還是得回歸他自己,見天地、見鬼神,然後見自己。
 在最純淨的當下,如片葉萎地,寂然無聲,只有微風拂過…(11/Jan./2018)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byskylark&aid=11011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