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CVM粹取WTP的敘述偏好之問卷提問法
2009/12/29 21:14:55瀏覽1698|回應0|推薦7

        CVM粹取WTP(WTA)的問卷提問法,乃是依據敘述性偏好理論,認為以文字敘述方式,可以測得受訪者在商品或服務程度的數個不同選擇之間的偏好,因此發展出幾種可能測量偏好並粹取願付(願受)價格的提問法。

一、開放式(Open-Ended)

此法乃提出一個參考(初始)價格,直接詢問受訪者是否願意支付(接受)該價格,若回答為願意,則再次詢更高的價格,如此重覆詢問一直到回答為不願時,則最後一次回達願意之價格為受訪者的最高願付(願受)價格;若在開始的初始價格回答為不願意時,則降低價格再詢問一次,直到受訪者第一次回答願意時止,此時即為其最高願付(願受)價格。此法類似於投標出價的遊戲(bidding game)

此種不對價格設置上下限(基本假設須為0以上,包含0),因此可以由受訪者自由回答(open free),而一旦得到所要的回應即終止(end)再詢問,還有其他的提問法,如:不設定初始價格的完全開放詢問方式,亦即簡單地問:「多少錢您願意支付(接受)how much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pay?」;或支付卡法(payment card),亦即將所有可能的價格列於一張卡中或表列所有價格帶,由受訪者自由圈選其願意支付(接受)的價格數字。應注意所採用的提問方式不同,那麼最後估計之願付(願受)價格也會產生不同的偏誤,產生偏誤(bias)的原因及解決方式暫不贅述。

二、離斷選擇(Discrete Choice)

離斷選擇提問法,是將受訪者分為許多隨機的組群,每一組群以不同價格詢問受訪者是否願意接受此一價格,組群中選擇(願意)”者,代表其支付(接受)意願大於或等於該詢價選擇(不願意)”者,代表該價格為其付(接受)意願的上限。受訪者必需隨機分配於不同詢價群組中,才可能用於環境商品價格增加時,回答願意的假設檢定。

此法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易獲得足夠的樣本資訊,增加樣本資訊的可行方式是,追加後續的問題,亦即第一次回答後,增加價格或減少價格,追加詢問第二次是否願意支付(接受)該價格,此即稱為雙界法(double bound)

離斷選擇法類似於一般的市場交易的討價還價行為,而像是問這個價錢「要就拿去,不要就留下」的情形;又像是公民投票(referendum)行為,只有的選項,故又稱公民投票方式。相較於Open-ended方式,此法較接近於一般交易習慣,故近年來有更多的研究採用此法。

三、敘述選擇(Stated Choice)

包括偏好層級法(Peferred Ranking)或序列選項法(ordered Alternative)法,是從n個選項的集合中,選擇一個較偏好(Preferred)且給予排序(RankingOrdered),而前述的離斷選擇法,則可歸於敘述選擇法的簡化版,因為其做法是從兩個選項(“”)的集合中選擇其一。

敘述選擇法並非只給是或否的二選一,而是提供多個(n)選項,並詳敘各個選項的屬性特徵,,希望瞭解更多受訪者的偏好資訊,其中應包含受訪者對選項偏好的貨幣願付(願受)價值。就此點而言,則又與隨機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方法很像,兩者皆以一個許多屬性的集合來分別其選擇的目標。

雖然古典經濟學派的隨機效用模型,是在決策者都俱備完全分辨能力的假設之下,然而,現實的決策環境多存在資訊不完全的問題,所以決策過程常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為了反應這樣的不確定性,一個隨機效用模型包含四類不同屬性的變數,分別是:不可觀察的選擇屬性、不可觀察的個人屬性、隨機誤差項和代理或指標變數。

隨機效用模型的型式為:UaiVaiεai其中Vai是效用的決定因子;εai是隨機誤差項。假定決策者在眾多的選項中決定了一個選項a,即表示選項a對其有最高的效用。

待續:

前文:Contingent Valuation Mwtho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wang&aid=363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