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8 00:34:52瀏覽2368|回應1|推薦77 | |
我是一個喜歡保持沉默的人,觀察是平日的習慣,除非必須開口,寧可用一種緘默的態度來審視日復一日的生活。 可以說,除了工作以外,我習於閉口不說話,甚至一個月不開口也沒關係,只因那句俗語「話不投機半句多」。 不過,只要遇上了自己欣賞的朋友,我可以天南地北隨便聊,就算說上一天也可以。 這兩年遇上的網友不少,老朋友多半人在國外,或者無法見面,對於自己年深月久的熱情,真的就在使人厭煩的生活中埋沒了。 可是真的,有一種感覺或許歷盡千年萬代,走遍天涯海角,不辭跋涉地尋找,或許也沒辦法從人海之中發現,說來也就兩個字:「投契」。 而當人終於找到的時候,能夠用溫柔的言語、相知的眼神、直覺的感受,甚至是飄垂的頭髮上,找到完滿的安寧和分享的需求。 OLA餐廳來過兩次,見面的都是同一位朋友,我私下暗忖:兩次聊天超過廿個小時,縱然耗費了不少時光,所說的主題、概念、笑容,卻比和自己母親一年所講的還要更多。 我整個晚上吃得多,卻忘記自己到底吃了什麼,這是聚餐難得的現象,膩滑難綴的肉食或點心,似乎印象也黯淡了起來。 朋友坐在那兒,彷彿自成一個世界,她窺探的眼睛偷偷從眼角上瞅著我。 我很想問問那雙凝視著我的眼睛:為什麼總是那樣望著我呢? 一個隱約的微笑悸動在她的嘴角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回了跟她一樣的詩人,還可以幻想出許多場景。 開胃的湯和麵包皆算美味,但嘴裡總有股說不上來的滋味,這是許久沒有過的感受了。 那微笑的臉上充滿了一種溫情,好像我們是認識多年的老友,這感覺說不上來,即便相知也就不到兩年的短暫歲月。 我們從白天一直吃到深夜,大概除了遠在歐美的少數幾名朋友之外,沒有誰能夠讓我感覺談得如此暢快淋漓了,鬱積在胸口的煩躁感消失,恍若能夠傾吐的是這幾年來埋藏得最深的悶氣。 個人非常明白「獻寶」是什麼意思;當我要送禮的時候,我會亮出自己壓箱底的寶貝,然後等待受贈者臉上欣喜的笑容。 我想她也是如此,或許是曉得本人無肉不歡,也明白個人食量較大,請我吃了美味的德國豬腳,酥脆的外皮和鮮嫩的肉塊,使我想起了某一回在慕尼黑度過的夜晚。 跟朋友告別的次數太多了,有時一輩子不再相見,有時認為勉為其難,多半是為了禮貌及工作需求,只有少數會覺得依依不捨。 其實心底也有同樣的想法,我沒有同這位朋友訴說,卻覺得她應該能明白,但那不久之後就會回來的期盼,大概最近不常感受到,所以自個兒總會修改各式各樣的排程表。 讓拜佛的姑娘為了一場飯局而破戒,事實上我是很有罪惡感的,可當面又不敢講得太多,只是責怪自己沒設想人家的信仰。 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情所有的素食主義者(vegitarian),或者是魚素者(vegan),「無肉」未必使人「瘦」,而是在某種範疇讓味蕾失去了品嚐美味的種種機會。 外國人(特別是澳洲人)認為多數魚的血沒有顏色,認為魚肉算是素食的一種,除了吃素菜之外,還戒食紅肉、禽類、溫血動物的肉,而以海鮮類(無色血的魚類)為主,譬如前一陣子往生的蘋果創始者Steve Jobs就是如此。 順便一提,如果自己是吃素的人,去了澳洲得小心除了蔥、蒜之類,還要注意是否食物中有加魚類的食品。 本人對於原始佛教的信仰內容比較喜愛,也無法戒除三餐肉類的渴望,如果有哪天沒了肉吃,我可能會為此痛哭流涕、顫抖難安。 在這個肉食的世界裡,我大概就是一隻棲息在黑夜的獸類,縈繞在心的永遠是使自己飽腹的各種美食。 海鮮麵與炒飯勾起了我對母親的記憶,很久沒嚐到她親手煮的家常菜,除工作與手工之外,我又懶得動太多心思,也就隨便吃了。 不免又感到有些惆悵,美好的聚會都會結束,快樂的時光相對短暫。 因為歲月去而不復來,貌似年復一年,就算繁花重發、嫣紅枝頭,返回的孤雁總是不免得辭行,或許那也是為了將來再繼續歸鄉的過程。 只要有值得回顧的地方,我將再來,並祝福必須先行離去的朋友一路走好,抹掉屬於他們的腳印吧。 暫時保留兩次的餐飲體驗,不過照片拍得粗率,連甜點也忘了留底,或許是由於那兩日的時光太過於短促? 希望朋友過得好,也逕自過好自己的生活,但願生活與美食同在,當我再來的時候。 ※餐廳名稱:OLA義式餐廳OLA Cafe ※地址:台北市承德路四段六十九號(接近劍潭捷運站,步行約十分鐘不到,服務貼心且安靜。) ※電話:(02)2885-0985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