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1 09:44:41瀏覽12205|回應2|推薦85 | |
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有了豐富精神的食糧,也需要填飽肚皮的願望。 喜歡美食是一種日久生厭的感覺,吃慣了美食之後,對於飽饜各種滋味充滿了無法滿足的慾望,因此我喜歡看美食節目,想要明白廚師們如何做出那些撩撥人心的滋味。 可以說,2010年的《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第二季)節目,是讓我記憶最深刻、最精采也最令人讚嘆的競賽,一改個人對於澳洲食物的刻板印象。 上面的影片是《MasterChef Australia》的片頭,引用自:http://youtu.be/KtfYDwWQWCk 這個節目僅舉辦過三季(含今年)的廚師競賽,參與者都是業餘的烹飪喜好者,所以職業從大學生、老師、律師、家庭主婦、單親父親……甚至於科技新貴,皆能夠在節目中發現。 前幾個月斷斷續續在家中看了重播的影片,後來則是去官網找到不少資訊,下圖就是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參賽者,此次第二名的一名平日在餐廳端盤子、長期打工的普通大學生Callum Hann(卡倫),他進入決賽時年僅廿歲。 每次的比賽,也就是一場淘汰賽,所以參賽者雖然都是業餘好手,卻必須以最專精的手法來創造每個競賽的主題菜色。 個人也非常欣賞這個節目的三位固定男主持人,他們皆為專業的知名廚師: Gary Mehigan(蓋瑞,下圖) 除了上面三位評審之外,還有一位女評審Donna Hay,不過她出現的鏡頭很少,主要是上面三位男主持人兼評審來進行淘汰賽。 其中兩位Gary(蓋瑞)和George(喬治,如下圖)在十五年前是師徒關係,兩人之間的對話相當逗趣。 譬如George(喬治,如下圖)怕吃辣,也嗜吃甜食,所以在面對競賽時,挑戰者剛開始花盡心思來料理開胃的食物,可能會帶有強烈的辣味,有時不免辣得這個廚師滿光頭的汗。 電視播出的內容,僅有數千名參賽者被淘汰之後剩下的廿四名精英,這些複賽參與者手法熟練而突出,往往在做菜時就令人目不暇給。 下圖是個人本來看好的一位被淘汰女性參賽者:Marion Grasby(瑪莉安)。 她是個廿七歲的學生,擅長料理麵食、海鮮、肉類、甜點,幾乎所有食材皆能上手,是個全能型的人物,拿了將近四分之三的創意測試(Invention Test)冠軍。 Marion(瑪莉安)也長於使用各式各樣的工具,譬如下圖的噴燈(blowtorch)。 我僅見過有廚師拿這種噴燈去烤火雞或做法式烤布蕾(Crème Brûlée),還是第一回看到有人拿去烤蝦。 比較可惜的是,這回擺盤沒拍到,她也是擺盤方面的高手。 下圖右邊的是IT顧問Jonathan Daddia(喬納森),這位科技界的工程師很擅長麵點,到了八強的時候被淘汰。 下圖是兩位主持人Gary(蓋瑞)和George(喬治),他們通常喜歡帶著笑臉讀秒,讓競賽中的緊張情緒降低。 下圖是後來被稱為「糕點王子」(Dessert Prince)的Callum(卡倫)。 Callum(卡倫)雖然很年輕,製作甜點的技術卻非常高段,但是他不擅長海鮮類,剛開始的時候常常出錯,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只要算準時間,必然多做幾次試驗。 往往僅有一個小時的料理時間,對於旁人來說已是左支右絀的情況下,Callum(卡倫)還是會努力多做幾回,儘管會做的菜色不多,還是一直拚到了冠亞軍決賽。 Callum(卡倫)還有個大缺點:對自己沒有自信。 這種年輕人的普遍特質使得他多次站上淘汰線,就如下圖這樣的四人。 其他三人由左至右為:Peter Kritikides(彼得)、Joanne Zalm(喬安)和Skye Craig(絲佳),分別在十四強的時候被淘汰。 《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第二季)比起第一屆澳洲廚神的戲劇張力更強,將每次的淘汰賽分為兩人一組,然後兩兩分組比賽之後,挑出成績最差的兩組出來。 接著,這兩組再進行「壓力測試」(Pressure Test),然後四人之中淘汰一人。 意即,就算自己能力很強,只要抽籤時沒選到好搭檔,就很容易失敗或造成被淘汰的後果。 下圖是《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裡面比較不可愛的一位評審Matt Preston(麥特)。 這位評審長得又高又壯,估計身高最少一九O,而且他習慣在試吃的時候做出明顯的表情:只要是覺得難吃的食物,他就會不自覺給個白眼。 此人還有一點私心,某一次參賽者Aaron Harvie(艾倫)做出了他所嚐過最棒的義大利方餃(ravioli),結果Matt Preston(麥特)當場把盤子給砸了,不是因為做得難吃,而是不願意讓其他參賽者吃到剩下的方餃滋味,嚇得Aaron Harvie(艾倫)差點哭了。 下圖是廿四位參賽者之中,三位最年輕的學生之一:Sharnee Rawson。 她年僅廿一歲,會做的菜色不多,很多料理測試沒辦法做得好,所以向來策略運用,只做自己擅長的東西,只要是海鮮食材就多半不使用。 或許這是法律系學生的策略?但用在料理競賽,就很容易被淘汰了。 下圖是Peter Kritikides(彼得),他是一位執業律師,對於策略和計畫的施行更為拿手。 說也奇怪,參加《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第二季)的律師非常多,為複賽的六分之一強。 也就是說,除了四名律師之外,還有法律系的學生,企圖心較強,自不可言。 這些人平日還常常去高檔餐廳用餐,吃得精緻之外,嘴也比較刁,所以做出來的食物皆屬於比較昂貴的食材,例如海鮮的使用上,就顯得非常拿手。 換句話說,像是學生或家庭主婦一類,就不容易掌控比賽中的食材,很多菜單還是參賽者第一回見到,能夠做好已實屬不易。 因此,Callum Hann(卡倫)一直撐到決賽,真的很不簡單,而他在初期的比賽裡面表現並不亮眼,是個厚積薄發的人才。 《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的系列節目之所以讓個人相當推崇,就是比賽之中還有教學項目,只要參賽者能夠在小競賽中拔得頭籌,便得以去評審指定的餐廳實習,並學得知名主廚的拿手料理。 這樣的節目設計,可以說在從前是沒有見過的,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個人認為是一種競賽方面的突破。 只見大廚們沒有「留一手」的問題,願意傾盡全力來教導這些參賽者,也使參賽者可以藉由參訪各餐廳之後,在比賽中展現新學得的技術,教學相長之外,就算被淘汰了,所學得的技術也能在日後繼續精進。 例如下圖的卅七歲家庭主婦Joanne Zalm(喬安),雖說從未在單項比賽得名,卻能一直撐到十強比賽。 上面說的名廚Damien Pignolet(戴米恩皮紐萊)是澳洲雪梨的名人,主要烹飪的是澳洲和法式菜色,還拿過許多獎項。 看了電視上的介紹和廚藝,如果未來有機會,我也想去他擔任主廚的Woollahra Hotel飯店餐廳Bistro Moncur一飽口福。 上圖是澳洲第一屆廚神,也就是2009年的澳洲廚神當道冠軍Julie Goodwin的作品。 下圖就是這位廚神,Julie Goodwin從事高科技業,還出版過個人CD,算是個業餘歌手,自從贏得第一屆廚神之後,出版了好幾本食譜,也上電視開辦料理節目。 這是她的官方網頁:http://www.juliegoodwin.com.au/ 澳洲廚神Masterchef Australia之所以辦得有聲有色,按照節目資訊,聽說風行全世界十幾個國家,觀眾超過一億四千萬人,真的是個非常好的競賽設計。 可以說,2009年的澳洲廚神Julie Goodwin開啟了美食競賽的熱潮,也打響了這個節目的名號。 上圖是澳洲傳統食材springrolls(澳洲炸春捲),色澤金黃,但我沒吃過。 本來中國人的春捲又稱「潤餅」,基本上內容物沒有太多出入,但這種澳洲傳統食材卻將外皮油炸過,吃起來應該比較酥脆。 如果問我:澳洲的傳統食材有些什麼? 在這個節目播出之前,我真的不曉得,可是看過之後,我可以很清楚指出幾樣,這也是文化宣傳的一部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一個國家能夠如何傳揚自己的文化? 飲食文化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在節目中不斷推陳出新,讓有實力的年輕人有機會出頭,將廚師行業以外的烹飪愛好者聚集起來,進行各式各樣的競賽,這就是《MasterChef Australia》廚神當道澳洲版最具魅力之處。 是否哪一天也有台灣或內地的廚神比賽?能不能自己創造出一種特殊的飲食風潮,讓人人都樂於下廚? 希望這個心願未來會實現。 (待續)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