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5 07:19:09瀏覽1491|回應7|推薦64 | |
要當個勤勞的閱讀者,很累。 從閱讀量和時間來說,平均一天在UDN一百個推薦,必須花費最少三個半小時的時間,以這個網站而言,部落格多數流於複製他人的創作,反而具備文學性質的更新文章(詩詞、散文、小說、專論或隨筆)少,雖不乏遊記或美食、攝影、影音、聊家常的內容,通常語法或圖片琳瑯滿目,政論與新聞評述也可以瞧瞧,但最多的就是廣告,以及千篇一律的轉載圖文了。 最讓我討厭的就是充斥著遊說、熱火朝天的拉票活動,感覺選舉氣氛總是瀰漫在部落格之中,即便許多競賽都需要人氣,但年復一年的網路比賽,賽前火熱與賽後悽涼,鼓勵的都是投機的短視心態,最終結局也不過就是如此交相營利罷了。 令人厭煩的還有千篇一律的新聞複製,貼來貼去都差不多,至於那些轉載維基百科條目的部落格,年年月月如此,使我對於網路閱讀愈來愈無力。 網路閱讀能學到什麼?真的不多,與其勉強搜尋,還是回到現實多閱讀紙本書吧! 要使生活與閱讀計劃一致且規律,很累。 一個月最少讀兩本書,是我制定的底線,大量閱讀能增益自己的創作,於本身是最好的學習,但獨獨旅遊時我不看書,而會專注於寫草稿。 每天只睡三個多小時,我就這樣過了許多年,去年能睡上超過五個鐘頭的夜晚,一雙手就可以數得出來,而我也把零碎的時間都留給了閱讀。 去年讀的書,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大帝國的涅盤》,歷史無情,歲月如歌,唱不盡人間的悲喜,重複強調著屬於內地的史觀,有些觀念曾讓我無法接受,過於強調「農民出身」的主題,與書名如此的佛教情調明顯不搭,此書讓我讀後一臉茫然。 睡不著的時候,上面這本出版社贈送的內容,相當適合閱讀,這是去年上海世博的一項收穫:擁有強力催眠能力的好書! 總是讓我睡著的那兩頁如下,至今我依然有些認不出來的毛筆字,相當佩服這位蔣先生,難得一見的墨寶,真是太難以辨認了…… 特別是內容所述,回顧歷史與時代變化,也讓我大吃一驚…… 出版社送我的書《愛國僑領 世博之父:蔣一成先生傳奇》內頁彩色 去年買的書不多,受贈與的共有兩本(上下兩圖),圖書館借閱廿本,自己買了七本,且多數是簡體版,《獨唱團》那樣的雜誌不算在內,去年我總共看了廿八本書。 難得能在上海看到這樣的正體字版本的專書,宣傳的是世博會的內容,也解說著由來已久的歷史人物,詳盡而冗長的描述,沒有耐性的讀者很容易感到疲憊。 民國卅八年的時候,有些知識份子選邊站,這是時代的抉擇,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命運。 倘若不去思考文革的過程,或者關於政治方面的左右之分,亦或海峽兩岸當年在文壇的爭端,單純研究那些讀書人當時會想些什麼,上面《抉擇: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這本書也算值得一讀。 從表面上看,專注於私領域就是不顧國難,躲入了象牙塔,其實知識分子們都懷著滿腔悲憤無處發洩,那樣的悲憤是選邊站的動力,論道或反覆的哲學,或是將目光投向反抗的角度,哪怕只是一點念頭,都會創造出不同的宿命。 《流血的仕途 李斯與秦帝國》重新解讀李斯的法家思想,或者乾脆去尋找所有先秦時代的專書,都是一種刺激思考的方式,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每一個都值得細細思索。 能不能為理念而「流血」,有沒有心理準備去「犧牲」,一個時代的先行者,必須要有作為奉獻者的決心與手段,因此上面這套書寫了李斯個人的「仕途」,或許更驗證了古今多少為官者的想法。 當前的人們總是短視近利,反而不如兩千多年前的政治家,那樣的眼光甚至可以繼續探討下去。 一種思想可能創造一個盛世,一名政治家賭的就是自己在實施思想方面的可能性,許多前人已長眠地底,桃李芬芳卻遍滿天下,每一個讀者都會明白:如今的檯面上,或許缺的就是李斯這樣的人,更多的是死去的紀念碑。嗚呼斯言! 上面《煮酒探西遊》這本書沒有新意,解構《西遊記》並不是第一人,內容不外乎套用現實的層面,導致跳不出思考的框架。 小說就是小說,將玄奘取經的帶隊人馬進行人格特質的剖析,或者進行團體作戰的假設,種種推論也可以一讀。 然而,此書的論調過於單一,漠視了文學與時代的特性,放眼整個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之下,何以文人會創作出這樣的神怪故事,纔得以將當代人民的命運浮沉、人生機遇看得更清楚。 探討三國的專書很多,這本《博弈三國》是偶然翻閱到的,風雲巨變的時代,兵馬倥傯的亂世,那卻可能會是幻想家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野心家的黃金時代。 雖然《三國演義》說了許多故事,《三國志》也道出了當代的傳奇,再度觀察武力鬥爭與軍事較勁之中,我忽然回想起:自己熱愛著曹操,卻始終沒有寫過一篇屬於他的文字。 一些沐浴過風雨、服膺實力於爭霸的人們,他們身上的文明因子,以及所秉持的信念,註定了不見容於一個一元化的封閉社會。 看看人民的命運,再想想每個主角經歷的人生,在那個時代的戰略家,誰都不是最慘的,或是必須被忽略的—— 上面這套好書《春秋大義》與《春秋大義 隱公元年》,個人覺得相當值得一讀,書名取得極有意思,而且直指《左傳》的第一年: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 一個時代的開始,或者一段歷史的闡釋,往往需要一些舖墊,由這部書的命名來看,作者花了點心思,由《春秋》紀年的第一年開始標註歷史和人物,個人覺得是去年讀過頗值得一看的內容。 此書可對照《史記.孔子世家》來進行儒家思想與判讀的方式,目前學界普遍有一股探索先秦時代的風潮,文人們爭相研究著歷史與思想,卻比較少有人藉由經學的概念,反而否定了孔子本身。 如果是打倒孔家店的那一代在批判儒家,很正常;但在目前孔子學院如火如荼的同時,還能往反向論理,或許就能看出:普遍的觀念裡,上位者的思想,在解讀者的眼中並沒有雷同的不朽價值—— 中國人向來是實用主義的信徒,就算是看待「五胡」也一樣,文化之間的激盪,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古人,實際上就和過去的新文化運動「西學為用」所倡導的,並沒有多大的出入。 然而,《五胡錄》這本書寫得不像是史學研究,多數成分雜揉了小說型態的推論與想像,勉強可以看看,主要是史料錯誤太多。 現代中國的知識份子,目光執著於曾經被低估或扭曲的胡族史料,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書籍與論述不斷推陳出新,「重點批判對象」都在於重新解讀的歷史,這樣的角度可以說是目前同類書刊的主流。 有興趣的人可參考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文化問題的《藝術的社會根源》(Marxisit Aesthetic Theories,作者為Louis Harap路易.哈拉普),關於藝術與產出方式、藝術和創作階級、大眾媒介及審美趣味等,可以解讀此書作者的部分出發點。 上面是個人的回覆,主要是想澄清一些觀念,畢竟在面對歷史問題上,必須要有所本,並且嚴肅看待所有的脈絡,而不是為了證明哪個文化比較「高級」或想如何「貶低」其他族群而寫。 個人沒有任何信仰,單純喜歡閱讀歷史相關書籍,回答完全就事論事,就這樣簡單。 「尊重」是一種雙向溝通,所以沒必要僅僅套用個人觀點、信仰、意識形態來看待歷史,或者僅參考雜而渾沌的「網路資訊」就來談論史學,這不是有些扭曲了麼? 觀照自己,多看點書,這是本人向來的原則。 或許自從《狼圖騰》出版之後,風靡了許多史學研究家,因此內地文人將「狼」視為「龍」的替代化身,以及面對廿一世紀的厚黑萬靈丹。 《下一個出局者 戰國七雄的狼性生存》此書沒有太多新意,主要就是沒有認清上古時期,「狼」就是「龍」的前身之一,甚至於還有「豬」,所以作者避開了史學性質的探討,完全就亂世中的生存法則,推衍出一套活命哲學,並且套用到現今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修正路線之中。 全書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生存就是殘酷的競爭,以及謀求團隊的合作。 這符合了現在內地許多年輕人的需求,臉皮如何厚,或者心肝怎般黑,其實都讓老祖宗們玩兒過了,現在的作家只要挖挖墳頭,用先人的英靈繼續奠祭著證明就好。 上面的《血染刀鋒八十年》兩本書,說實在話,已經有點超出「史學」的主題,而進入「小說」與「演義」的成分,但文字確實不錯。 現代的史觀論述,往往喜歡從一個基準來啟發讀者:亂世,或者是承平盛世之後的變亂。 文人是敏感的,或許也是杞人憂天的,因此關於未來的猜測,或許經由這樣負面的剖析來看,顯得比較悲觀而恐懼,以我所見過的年輕作家(或友人)來說,人人都有著對於廿一世紀的不確定感,這甚且會發展為「社會將傾」的末世恐慌。 但即使如此,許多觀點不能因此而倖免於被廢棄、被批判、被再度檢視的命運。 或許因爲早已主動放棄自己的學術觀點、低下高貴的頭顱迎合資本主義,反右成了過去,現在的人就怕亂世會帶來的災難,等待的是比牛鬼蛇神還糟糕的命運,因此學術權威都關注亂世的成因,彷彿是寒風中顫抖的一绺亂草…… 或許是我以偏蓋全,然而去年一整年的閱讀,都在這樣的氛圍進行著,就連《隱公元年》也是政治亂象的開端,手邊能夠一讀的書籍,幾乎全成為惶恐的創作。 買簡體字的書籍,通常是一種有趣的閱讀經驗,由於兩岸史觀的差異,在具體解讀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各個時期歷史,會覺得收獲豐富,而不應該偏向於自毀與憂心忡忡的妄想。 上面這套《老師沒教的中國史》比較有趣一些,部分詼諧的橋段讓我難忘,總該有人從政治、社會、文化各端俱破滅以外的角度來面對過去,並且思考未來,這是更值得關注的方向。 最近正巧有人質疑格主的歷史知識,雖然我讀書不多,一年也就這麼廿幾本,單純來思考「網絡是否具備教育性」而言,個人認為實體書的閱讀更可以「掃盲」。 我是個嚴肅的人,對於閱讀書籍有一定的需求,如果只憑維基百科,或許還不足以說服我。 特別是關於史學方面,個人縱使僅在業餘研究,大致上概念都具備了,所以閱讀對我而言,算是一種回憶與思索的過程,畢竟這年頭說什麼都會被他人質疑,多看點書絕對沒錯。 (待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