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6 07:30:20瀏覽2164|回應3|推薦54 | |
前文請參照:盤點2010年的年度讀書成果:廿九本中文書(上)史學相關 作家勞心費力,天天都要與時間作戰的習慣,很累。 昨天晚上花了三個小時打的一篇文章,轉鐘時忽然當機,導致沒有存檔,從頭再來的感覺比什麼都還難受。 這裡特別挑出文學類和專論雜書來探討,對照起前面關於史學方面的內容,論述上也比較單純些,即便上一篇所提到的書籍,也有從小說體裁來討論歷史的手法。 許多人都認為:一個創作者最能夠發揮的主題,往往就是回溯他自己的人生。 在這樣的觀點上,去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小說,就是上海作家張曉然先生的這本《犯規遊戲》了,內容充滿了一個個短篇的回憶,文字老練,是相當有意思的作品。 一個小說家企圖從人生書寫屬於自己的文學,很累。 幻想非常容易,譬如每次閱讀一本書,我都會思考主題與創作者本人的特質,興許切入的角度不同,依然能體會出寫作者的學識、才華、人生觀、精神層面的複雜度等等,在這樣的解析底下,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比如我自己,或者是這位僅有一面之緣的上海作家。 上面這本短篇小說集很不錯,充滿了情慾與現實的交錯,作者往往從生活的細節來描述角色想法,或者是精神狀態,某些情節使人浮想連翩,於感情的萌發與變化,手法運用非常細膩。 作者得過數個內地文學大獎,目前從事新聞業,再次感謝他慷慨贈書! 就如同我上面所說,創作者將自己的親身體驗融入寫作的範疇,觀照著生活經驗,所以纔顯得真實,纔得以感動人。 試想:倘若僅能以作偽的想像來捏造角色,沒有經歷過同樣的環境、深入參透思想、瞭解時代背景,只會從猜測的層面來寫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了,哪能讓讀者也進入情境呢? 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一樣,這也是小說家之所以可貴之處,他們能告訴讀者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點前車之鑑,就像《兄弟》這套小說,從第一頁往後翻到最末,如果去照鏡子的話,可能就會有封面的效果:在哀傷而令人鼻酸的感受中,依然要抬起頭來,擠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苦澀笑容。 余華的小說我看得不多,買簡體版是出於內地的作家推薦,書中充滿了舊時代農村人民的悲苦,還有進入上個世紀末期的一種蒼涼與無助感,嘻笑怒罵間幾乎使人流淚。 或許是民情不同,個人覺得台灣讀者肯定很難進入閱讀的領域,主要是六O至七O年代出生的內地作家,在創作情節上會顯得極度苦悶,連帶使得閱讀的心情充滿了陰霾。 能夠靜下心來慢慢閱讀的人,纔能領會到余華文字底下的辛酸與嘲諷。 特別是上面這本《許三觀賣血記》,倘若讀者年歲大一點,或者讀過了黃春明的小說,就能特別感受到余華所創作的世界,台灣也曾經歷過。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在小學看的《兒子的大玩偶》三部曲,從前住在眷村,附近的竹籬笆內,住著的都是貧苦的老兵子弟,或者部隊眷屬,那時最賣座的一部電影,就是黃春明小說改編的這齣老片。 眷村的人們通常不懂得閩南語,然而作為觀眾,即使聽不出講的是什麼,從字幕與演員的表現中,依然能看出一些屬於感同身受的味道來;記得那年花廿元台幣的票,沒有座位,小孩們都擠到最前面的地板上蹲或坐著看,往往影片中的人們笑了,底下的觀眾們全哭了。 《兒子的大玩偶》系列總共有三個故事,有扮作丑角的父親,有小業務員的父親,也有樸實卻被美國大兵開車撞傷的父親,三個男人的家庭所構成的故事,有時能看見為了生活而露出慘澹容顏的悲哀,譬如常常去賣血的男人,每次都會在出發前用米酒加生雞蛋「補充健康活力」;為了養家活口的男人,天天到處兜售賣不完的壓力鍋,有時會在明朗的艷陽天,遙望著沒有未來的遠方發呆;還有受了傷卻開心咧嘴笑著的男人,即使蒼白著臉,當家人到了醫院,他也會和妻兒說笑,告訴他們:美國人會賠償…… 在那樣的年代,或許現在的人無法理解,曾經有美軍在台灣駐紮,一般人對美國大兵是恐懼的、敬畏的、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是創作者卻能從不同的解析角度,以最簡單的對話來表現最諷刺的劇情,讓貧苦的人們自我安慰:受傷不要緊,重點是撞傷人的是美國人,親友們也慶幸或羨慕男主角這樣的「好運」,至少全家都能吃到這樣「又大又紅的蘋果」…… 除了黃春明的作品能這樣深切感動人之外,在這個年頭要找到類似的閱讀效果,可能只有往內地去尋,因為這樣的文學創作,台灣已經根本看不到了。 時代不同,隔著台灣海峽的兩岸,其實都有一段類似的發展過程,譬如賣血,或著是小市民的悲苦,那些數不清的忙碌時光底下,必須笑著面對生存本身的掙扎與痛苦。 因此我在閱讀余華的同時,彷彿看見了自己的童年,那些放學後必須去工廠搶手工來過活的苦日子、坐在門口縫鞋子的婦女、圍在樹下拼玩具的家人,還有無數個流血流汗的童工歲月…… 去年讀過的原文書,會另外開一篇專題來寫,這裡即便是翻譯作品,依然有可讀性。 關於醫學方面的小說或散文,好看的多半來自於翻譯內容,或許兩岸在這方面還有別的選擇,但我似乎比較挑剔。 說點題外話,個人更喜歡日文版的《白色巨塔》及電視劇,侯文詠醫師所寫的內容也不錯,但電視劇毀了同名小說閱讀後的回憶,所以就小說本身而言,個人認為翻拍難度很高,而且如我這樣的挑剔觀眾,大概是無法看到最後一集的,無論是表演藝術或戲劇化層面,皆大有不如且不足之處。 純粹個人感想:演員素質很重要,特別是翻拍自小說的電視劇,即便旁人都說好看,但是回到小說本身來對照電視劇,我大概還是寧可去看金庸武俠劇吧,至少武打為主,鋼絲為輔,只要掌握情節就能演出一場場好戲,不需要像《手術刀與靈魂》這類專業的表演。 剛剛一直當機,導致我必須第三回來重新謄打以下內容,對於一名作家來說,多次重複自己的話題,只會感到特別厭倦,就像《南懷瑾選集》這本書給我的觀感差不多:嘮叨得讓人厭煩。 關於作者南懷瑾本人,或許熟知政治的人會清楚,曾經在許多年前,此人參與過兩岸秘密會面對談的事務,並且充當牽線者的種種傳聞不斷,後來讀了他的著作,特別是這本選集之後,從此決定遠離他的一切書刊。 乍看之下,似乎有哪裡不對勁? 沒錯,將儒家與道家湊在一起談論,並且代入「命理」或「卜筮」等來強加解說的內容,完全走偏了方向,將孟子和老子扭曲成一種雷同的「宗教」去了。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古代文人將「儒釋道」合一,就如三位一體的西洋「信仰」,孔子學說都被稱為「孔教」來膜拜,這樣又有何不對? 倘若無法理解「子不語」為何要強調「怪力亂神」,或者後繼者的孟子曾經有的「義利之辯」,亦或老子「道即自然」的處世觀點,諸如此類種種,哪一點讓老、孟有「迷信」的想法了? 假使要往道教的層面去敘述,很簡單,個人可以去找魏晉玄學,何晏或王弼就能扯上幾萬字,畢竟「清談」的世界裡,很多事情沒有道理,只有「玄妙之不可言」,所以南懷瑾的這本選集亂扯之多,胡謅為「儒道」兩家的內涵,這樣半點哲學思想也看不出來的文字,多數都在闡述虛妄的概念,也許是我所僅見最失望的一本讀物,簡直就是浪費讀者的時間。 許多人的思維往往侷限於既定的成見,不僅是古聖先賢、知識分子,還有憂天的杞人,一直都是被當代所嘲諷,乃至於嗤之以鼻的對象,彷彿他們的憂慮和懷疑都是一無可取。 孟子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當他感嘆「王何必曰利」的同時,就已經深切闡明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民為重」,所以他是個入世的理想主義者,想要創造和諧又和平的境界,就跑去遊說王者,希望至少讓居於廟堂的諸侯能夠思考點攸關「社稷」的主題。 《孟子他說》這套好書,完全看穿了儒家思想之所以擁有孟子這樣的人物,就在於他堅定的信念,曉得封建時代的弊端,並且切實去努力實施理想。 個人很欣賞熊逸這位內地作家的作品,譬如下面的《八戒說禪》也相當有趣。 熊逸《八戒說禪》將佛教中的禪,進行另一種觀點的解析。 毛澤東是否喜歡看《六祖壇經》,現在根本無人曉得,但是佛教之類的探討,目前正方興未艾,主要是在現今走資的社會功利氛圍下,許多人都需要一點心靈寶典,或者宗教依託。 正所謂以古鑑今,內地的閱讀主流,或者可以說專論作者的主題,多半圍繞於古人的智慧和體悟,因此許多書籍貌似題材炒冷飯,實際上都挖空了心思在挑揀合適的賣點,無論是老莊哲學,或者宗教信仰,更甚至於粹取各類說法,找出自己新的一套,或偷懶點,弄出「翻新的一套」。 「信仰」或「思想」也是可以這麼寫的,此書頗有意思,順便推薦。 要說誰最會思考那「翻新的一套」?大概就是美國多產的暢銷作家Stephen King了。 這位作家最擅長於創造恐懼、氣氛及臆測,不過《圖書館警察》此書比較無趣,由不可捉摸的神怪或者無法解釋的東西來發展的故事,這方面無法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所有的探討都「不會有結論」,譬如《Dreamcatcher捕夢網》(也有同名電影)這樣的詭異內容,個人接受《X檔案》的部分觀點,卻對Stephen King的某些幻想無法茍同。 但,那又怎麼樣呢?人家的作品還是大賣啊,得到的文學獎項更是不計其數。 說點題外話,個人唯二喜歡並買下的Stephen King作品,只有《Misery》(同名電影《戰慄遊戲》,作家遭讀者綁架並虐身軟禁來修改一部小說主角結局,最後逃離的過程)與《Different Seasons》(四部中篇小說,其中最經典的是改編為《Stand By Me站在我這邊》的《The Body》,還有《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所翻拍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刺激1995》,值得一提的是《APT Pupil誰在跟我玩遊戲》改拍的同名電影,我買了DVD收藏,這些都是Stephen King身邊或多或少真實發生的故事,所以能夠對我產生感動),除這兩本書之外,其餘的作品,我都在書店翻過就走。 只有最真實的體驗,纔能讓一個作家筆下擁有最感人的文字,純粹的幻想並不能引人動容,充其量都是些作偽的情節,往往流於虛浮而不足以寫出一些深度。 對於創作,當然每個作家都會有無數的幻想,譬如我自己如此,但連創作者都要感動得想寫下的內容,除了真實且離奇的人生經驗,還有什麼別的呢? 就如同陳希我這本《抓癢》,男人和女人偷情的故事,或許讀者們屢見不鮮,但是能把「癢」寫到人的心坎裡,那就是很高明的了。 這部小說非常有趣,對著電腦自慰的男人,或者故意讓陌生網友意淫的女人,或許台灣的有些網友們無法想像,可是情色內容能用這樣的手法來貫串,比簡單陳述「七年之癢」更值得思考,在現今社會中,那些光怪陸離的事件是如何變得反諷而詭異。 台灣也有正體版,不過我個人比較想看的是大陸廣電有可能「處理」的情節到底如何,後來對照一下,發覺自己想得太多,想要「擦邊球」寫點外遇或男女色慾,點到為止或者盡情奔放,都是作者的選擇與讀者的觀察。 誠如賈平凹的《廢都》曾讓許多衛道者嚇得半死,或者李銀河的性慾解說特別前衛,但個人讀過《金瓶梅》之後,覺得一切的幻想都比不過現實,而且廿一世紀的情色描述,或者看待性慾的角度,比起三百多年前的明末作家?那可是差得遠了呢! 陳忠實的《白鹿原》這本小說,吸引我閱讀的同樣是內地讀者,曾有網友告知,說我的《過盡千帆皆不是(長篇)》讓她(或他?)想起了這本書,而且有著「朦朧的情慾體驗」,因此我就去買來觀察,主要是怕自己又寫了跟別人雷同的題材。 幸好,一切都是我憂慮了,不同的題材與文字,同時也有相左的感想。 說實在話,這部書也有一點點貌似「擦邊球」的描寫,不過對我而言,那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內容,同樣是劇情所需,而且內地正在拍攝這部小說的電影版,個人挺感興趣的。 這本小說講的是家族,寫的是人性,從小小的細節來看待社會的變遷,或者由人物的想法來揣摩那個時代的思考模式,都是非常有趣的閱讀體驗,順便推薦此書。 《中國大趨勢》這本書,算是預測未來的專論,若是從文學角度來看,個人覺得內地簡體版的翻譯相當不錯,而且論點有力,值得一看。 當初選了這本細細研究,主要是根據了陳文茜小姐的一篇文章而來,自己也對中國將會如何走下去,產生了相當的憂慮與猜疑,所以在迷茫的想像中,只有盡量去看、去讀寫、去觀察整體的變化,以及中國人從思想和行為上,正在努力改變的方向。 經濟發展無疑就是未來的燈塔,或許「一切向錢看」現實了些,可也就是這樣給力的現實,造就了野心勃勃的中產階級,並且迅速增為社會中堅的聲音。 其實誰也「不要折騰」,無論是農民、打工者、下崗工、房奴、待業畢業生、低保戶、被強拆遷、蟻族等等,各路人馬都想忍一忍,大家和氣生财,畢竟爲國家強大和國際上的壓力,和諧默默賺錢最重要,其他問題留待口袋滿了以後總會解決。 這是一本教人理智的書,很多主題也值得思考,譬如中國人需要的東西,或者是亟待解決的財富分配之公平問題,無產階級總得先富起來,簡而言之,人民都得有飯吃,還得有房有車,否則再來想別的都沒用,文中種種揭示了相當實用的看法。 上面這本書,我介紹了幾回,《常識》或許在玩的就是「嘗試」的諧音,對於生活而言,許多常識懂得多了,人們反而容易在思想行為上產生誤區。 對我自己而言,以前總認為「貓捉老鼠」是必然,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曾見過貓被老鼠咬死的新聞,很多時候讓人感到萬分詫異。 但事後一想:太陽底下那麼多新鮮事,不缺這一項啊! 沒錯,如何看待人生,或者怎麼面對日新月異的生活,每個人都得學習,而或許我的學習就是如此閱讀,並且累積屬於自己的「常識」。 此篇最後,必須要提的是上面這本詩集。沒有詩意,哪來的文學氣息? 另一個聲音/唐樂算是UDN少見的好詩人,主要都寫新詩,卻往往能從文字之中讀出古典與哲學的味道,這是很特別的一種創作。 例如他寫「你讀了我,有些沒有讀到」,我總會聯想著諧音的「獨到」之處,這位詩人能夠穿梭於「交疊尼采或佛洛依德的思想」,他也是UDN或所有的部落客之中,唯一讓我特別感覺到擁有紀伯倫(Kahlil Gibran)那般雋永詩意與想像力的新詩格主。 這幾年在UDN認識了不少詩人,總共與六位網友交換過作品,大概最喜歡的就是他送給我的這本詩集《另一個聲音》,去年我從頭翻閱了兩回,很欣賞這位詩人的文字之美,可惜他已經刪除了網路創作,就此失聯。 去年買的書不多,好看的卻不少,往往在圖書館隨手用手機拍拍借閱的書刊,比起自己過去買的精采許多,且多數是簡體版,這些都是些難忘的回憶,而我願意每年都寫幾篇專論,特別紀錄自己關於思想和閱讀上的體會。 唐樂的詩集是重新品味,故而不算在廿九本之內,而上圖這本充滿了故事的詩集,或許明年、後年……我還是會繼續一個人朗誦著。 在此再度感謝詩人的贈書,《另一個聲音》的難得,就在網路不知名的彼端。 (待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