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9 00:59:19瀏覽4641|回應12|推薦60 | |
照往常的開頭,我總是喜歡在介紹正文之前,先說點自己的心境。 值得高興的是往往自己身邊有一些很不錯的朋友,會私底下提供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對於擁有這樣的多聞之友(或諍友),我個人真的非常感謝,例如作家張復先生。 我是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只要獲得任何資訊,就願意去花點時間來思考並蒐集資料,這回僅有十幾頁的原文,大約十分鐘就讀完了,內容沒有使用太多艱澀的英文單字或專有名詞,而後續的思考也能促進了自己的邏輯觀念,以及拓展視野的寬闊感。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出於最近讀了作家張復前天寄給我的電郵,內容總共十七頁,題目標示為「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亞洲奇蹟之神話,Foreign Affairs; Nov/Dec 1994; Vol.73, Iss. 6; pg. 62, 17 pgs)」,讀了之後有一些感想,只有撰文來表示對於這位忘年之交和經濟分析家的深切謝意。 上面這本書購於金融風暴之後,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朱敬一先生也很知名,我買下來的主因是聽過克魯曼的演講,更對於美國華爾街(the Wall St.)的惡名昭彰感到有些憤怒,自己覺得看待未來略為茫然,所以在這樣的時刻,靜下心來閱讀絕對是最有效的避險法則。 對於克魯曼(Paul Krugman)其人,我的認識並不算深,他是O八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由於張復先生對於這位經濟學專家非常推崇,遂讓我也翻出自己的書櫃,在今晚沒有寫小說,而特地重新回顧了一下自己讀過的內容。 這是他的紐約時報網路部落格:http://krugman.blogs.nytimes.com/ 我對克魯曼的認識,頂多是買過兩本書(原文版還附贈一片CD),曉得他往往對於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區位的分析很透徹,也看過幾次相關的專題報導,自己深覺需要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對於此身所處大環境的認知與變化,有了更多與更深的想法。 每個人都害怕不可知的事物,也都希望能找到未來的道路,這時有些人會找宗教方面的預言家,有些人會尋求各類趨勢專家,還有的人走偏門去找命理星象家,但所有的「risk(風險)」該如何面對,最後都得歸結於自身的理智分析與心理準備。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通常沒有時間去關注新聞,唯一獲得的管道就是網路,往往都是打字的時刻邊聽邊分心思考,曾經陳文茜小姐的節目《文茜世界周報》介紹過不少,還有幾段她的特別專訪,而我那時對比於許多台灣資訊的狹隘狀態,纔猛然驚覺新聞的集體空洞化,造成了自己無法廣泛去探討一些目睹的奇特現狀。 例如:中國大陸的崛起與經濟飛速發展。 張復先生認為現在的中國或許可以和克魯曼當年所引述的「Soviet Union(前蘇聯)」作為類比,他的電郵內容讓我悚然一驚,連忙找點資料出來檢視。 中國大陸會像舊蘇聯那樣瓦解嗎?個人完全無法認同,特別是以在地觀點來審視。 以克魯曼的十七頁內容來看,介紹非常簡略,主要是對於當年的「前蘇聯」瓦解進行分析,以及亞洲四小龍(文中稱之為paper tigers,首個例子就是至今依然經濟實力傲人的新加坡,當初作者是不是看輕了這些經濟體?)的繁榮發展,交相進行比對和論述,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他認為東西雙方的問題,歸結點全在於「政策面」。 是的,政策。 有人問我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我一個詞也想不出來。 如果有人問我大陸的經濟發展政策?我會說「十二五」,也會回顧一下「十一五」的內容,但台灣這邊的朋友鮮有所知。 本來今天想發表的另一個專題,書寫什麼是女性最可悲的問題,我的結論是:無知。 無論是做為競爭對手或是合作對象,甚且是視為供需雙方面的客戶,誰都不可以忽視海峽這邊的任何重要「政策面」,我在網路上搜尋了許久,完全沒有台北任何相關的資料出來(或許我去逛的網站內容薄弱?或者公家機關不願公示於眾?這兩種猜測都導向極度可悲的結論)。 以社會控制與經濟發展的實力來說,「前蘇聯」的根基不穩定,也無法在內部製造一定的需求,沒有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政策」,生存環境與貿易層面都是封閉而壓抑的,即便有人才與軍武實力,社會整體卻沒有穩定人心的力量:希望。 譬如以前要從台灣出口賣東西去俄羅斯,當地海關問題重重,除了文件繁瑣,運輸也不方便,上岸換了火車又卡車,卡車過關卡又是一次審查,壁壘重重且通常需要用錢通關,那時最深切的感觸就是:這個沒有任何對外政策的國家,或者說這個邦聯,怎麼各自為政又閉鎖呢? 什麼能帶給人民希望?政策。 什麼能遏止社會秩序紊亂、經濟倒退、民生凋敝、貧富懸殊等問題?政策。 只有政策的確立,可以帶給人民信心,讓民眾覺得政府穩定,沒有後顧之憂。 最近正巧是大陸兩會期間,我在台灣的幾個入口網站逛來看去,竟然都沒有看到相關報導,反而都是一些當地新聞,或者頂多是社會消息,讓人覺得視野完全受到侷限。 一個有智慧的政府,就會善用金融危機來推動各項改革,以謀國家長遠利益。 例如我看到了「大額預付卡實行實名制」、「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建公民信息數據庫」等措施,有針對預防刷卡超額的,也有提振內需的舉措,這些改革短期內要花費不少支出,卻會對長期的經濟景氣大有幫助,還會在消費與社會控制上產生根本性的的結構改變問題。 政府對經濟景氣的影響,其實非常大,所以清晰的政策可以引領人心,更能夠帶來希望,這是屬於我個人的觀察,特別是「前蘇聯」之所以瓦解的因素,在多年之後早就成為眾所周知的警醒素材,中國大陸不可能會步上那種民粹與躁進的後塵。 關於克魯曼這兩年來的諸多建言,譬如「中國的世界環保責任」、「人民幣匯率解禁」或者「金融風暴發展悲觀論」等等,有些教人膽戰心驚,有些使人無法苟同,有些則讓人覺得無奈,總之,經濟學家下的指導棋,往往只是個討論的開端或啟發而已。 行不行?那得看世界局勢的發展結果,而顯然至今美國經濟欲振乏力和失業率高居不下,都在挑戰著領導人的智慧,看政府是否有能力去進行政策實施與全面性的改革方案。 這樣的啟發,其實都能與現實來進行對照,倘若僅僅是根據十六年前的過時分析,就來斷定十六年後的真實面相,說實在話,這比金庸寫《神鵰俠侶》的楊過與小龍女十六年之約,還讓人覺得更不可思議。 而我也相信:在二O一一年的克魯曼先生,絕對不會斷然把「前蘇聯」的種種失敗強加到現在的中國大陸之上,單看他在O九年所寫的《Empire of Carbon》(http://www.nytimes.com/2009/05/15/opinion/15krugman.html),中國大陸就已經將綠能產業列入未來最重要的發展計畫,且至今實施順利,就覺得一個政府的觀瞻是否長遠,政策說明了一切。 順便推薦一下上面這本書《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對於克魯曼的著作,個人相當推崇這本書的觀點,以下三行就是個人的簡略獲得。 「良知」建立在一個人的嚴謹態度上。 「良知」建立在一個人的無私分享上。 「良知」建立在一個人的自我反省上。 資本主義使得勞資對立,對立讓態度變為爭端之始;現實主義使得人性自私,自私導致社會冷漠與目光短淺;利己主義是資本與現實所造成,往往缺乏應有的嚴謹態度,也沒有辦法面對公眾進行分享,這些都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需要努力去反省的。 歐美的資本主義,其重心就是關於資源的掠奪,還有許多經濟上的剝削,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這個論點,畢竟如今石油價格飆漲,帶動的則是民生物資持續上揚,生活變得更為困難,經濟復甦簡直就像是遇上了喪鐘。 Paul Krugman是個誠實的分析家,我看重的是他痛斥美國政府的顢頇與暴力對外的態度,他在言論中往往注重知識的分享和思想的引導,這方面少有學者願意如此,譬如他說美國經銷的多場戰爭敗績、美國剝削伊拉克的真實情況等等,都是一個有良知的學者所敢於揭櫫的實話,也提供了讀者不少相關論點的啟發。 當許多人讚揚中東的白色茉莉花開了的時分,我看到的卻是寒冬將至的百物枯朽警報,熱血沸騰的宣說妄想,還不及現實生活的深刻憂慮,人們終究要面對地球村帶來的種種考驗,跟著起舞的全像是傻瓜,只有理智與克制的人纔得以思考未來。 我不是自由主義者,但我尊重Paul Krugman這樣一位自由派經濟學家的觀點,同時也願意不斷去接受新知,更希望朋友們能繼續和我進行這樣的腦力激盪,而非專注於活在自己狹小枯燥的個人世界裡,茫茫然恍若那句「春眠不覺曉」。 格主這次的分享不期冀能得到多少掌聲,至少,她的態度是誠懇的,她的分享是不藏私的,她願意從閱讀與書寫中得到反省,並且提供自己的所知與所學,在這個部落格持續而努力地書寫下去。 謝謝網友們耐心閱讀到這裡,並再度對慷慨提供給我寫作與思考素材的作家張復先生,致上誠心的謝忱(即使我總是與他觀念相左,貼出此文之前也沒有先知會一下人家,哈)。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