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是「台灣現代文學」的誰,這重要麼?
2010/05/20 23:02:41瀏覽3600|回應3|推薦38

引用文章誰是「台灣現代文學」的誰,這重要麼?

昨日讀了一篇討論「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文章,連結在此:稱為(後續補完)

思考了一天之後,由於在學時我並非主修中文,對於台灣近代文學作品也讀得不多,所以看到目前光怪陸離的一些現象,對照自己的認知,遂覺得有些荒謬。

假如去搜尋一下資料,號稱「台灣現代文學之父」的作家,從賴和到鍾理和,能找到的資訊不少,而且不同的教材上面,「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到底是誰,並沒有定論。

然而,文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誰當「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就看教科書是哪個天才編纂的,對於這方面沒有研究的普羅大眾,或許連上述兩人是誰,大概都沒有印象。

該說這是「台灣現代文學」的「悲哀」老調呢,還是必須老把「台灣文學」放在一個無人願意思考的象牙塔內,或是將「台灣文學」擺在常人無法企及的祭壇上面,讓一般讀者對於台灣到底有些什麼文學創作者,根本不曉得有什麼「高度」?

文學是社會整體的譬喻和借鏡,寫作者當然也能以想像的隱喻或虛擬,將現實生活加以延續,甚或誇大一些既定的現象,做為個人思想的一種表達。

但無論如何,文學多與現實相關聯,不僅僅書寫人物風土,更將人性的刻畫,十分緊密地連結在小說創作與情境摹寫之上。

當代讀者的閱讀選擇太多,網路上的資訊充斥著似是而非的各種論調,但我們依舊能夠欣賞那些作品中的情節設定、環境描寫、觀念表達各方面,摻砸不真實的幻想,以及真情流露的感動。

因此,一個作家所敘述的主題,是否就代表他的「文學性」純不純粹?

我想這是否定的,所以許丙丁也能讓人稱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他讓廖添丁的抗日變成傳奇,封神的民間故事或者譜曲都有台南當地的風味,而他也是許多民謠的創作者(例如:《思想起》和《丟丟咚》),更對於傳統平劇(京戲)和漫畫充滿了熱愛。

「台灣現代文學」到底有些什麼內涵?難道只有小說就足以代表「文學」?假使是這樣的話,小說家是否就是「文學家」的代名詞?這是不是太囿於狹隘單一的創作概念?

對於這樣的觀感,或者教科書上編寫的定義,我想不是「文人相輕」可以簡單說明的,只要是利用文字來表現出社會萬花筒,那麼誰創作的不是「文學」呢?

關懷市井小民的生活,也能概括大量的「文學」主題,不關切一般人民的想法,只寫自己的命運,將人性的桎梏或陰暗面加以詮釋,也未必不能驅使讀者的心胸走向光明,亦或感受那悲慘的殖民時期,是否有誰垂死在糜爛的深淵。

文學始終是「嚴肅」的,那樣的「嚴肅」不僅僅是文字方面,沉悶得讓讀者難以往下細讀內容,而是在創作者的心態上,是否可以「嚴肅」地對待自己所有的作品,將文字和寫作技巧運用到或朗朗上口,或感同身受的高度。

之所以讀者在鑑賞「文學作品」時,會覺得和一般民眾有距離,這不是讀者們的責任,而是作者無法在自己的創意中,寫出能融入現實和思想並存的作品,無論通俗與否,虛擬的想像纔會產生更多的虛無感,那是源於創作者的文字太過形而上,亦或選材單調,造成閱讀時情無所依。

文學中的「情」,在於所描繪的行為和反應是合理的,所書寫的人性與心理狀態是明顯的,所創作的情節及設定是感人的,所以能在讀者心中存有根基。

這樣的根基,就是「平實表現行為和反應」、「誠實表達人性與心理狀態」、「真實展現情節及設定」。

只要能夠寫出這樣平實、誠實、真實的現實內容,就能創作出經典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戲曲、詩詞和散文,我想都不脫這個基本的範疇。

如今,「文學作品」遠離普通人談笑時的話語,對友情、親情與愛情忠貞的輕視,有些也產生由社會的底層逐漸向上滲透的反道德現象,與其責怪物慾氾濫或信仰缺失等等,不如思考這些「文學」是否讓讀者產生厭煩和隔閡。

這些就是現在我所看到的、惋惜的,對於「文學」在缺失此一根基之後的表面現象。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0 10:20 回覆: 

對於「台灣現代文學之父」,基本上我認為博得此名的作家各有所長,所以「台灣XX文學之父」的稱號,都是錦上添花,寫得好的主題,無論是通俗小說還是章回小說,甚至是武俠小說,我認為都是了不起的創作。

我個人的寫作題材也算是「豐富」的,因此喜歡許丙丁的作品,都是出於個人觀感,假如文學創作需要挑剔題材,那麼,這樣的作家就顯得狹隘許多。

作家的責任是什麼?「反映社會,表現人生」的思想?或者是從市井小民和貼近生活的描述中,寫出一個時代的斷面?亦或是寫出他個人的喃喃自語與性格投射?

由此,任何主題都能寫得「嚴肅」,各式各樣的寫作素材,都能因為作家對於文字和設定的專注,而成為難得一見的好作品;至於「暢銷」與否,那是書商的盤算,作家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銷售量上面,否則這些「台灣XX文學之父母」全都要被歷史埋葬了。

謝謝轉貼回覆。

2010/05/20 23:46

這種感覺有點複雜,「XX之父」或「XX之母」,或許上面還有個「XX之祖」,甚至是「XX之祖媽」(純粹開玩笑)?

我對這類的「稱號」有些反感,說真的,文學可以有許多代表性人物,把這些掛在他們名銜前面,相當具有爭議性。

基本上,把「父」或「母」的稱號給了誰,那是不是表示,咱們都成了「兒孫」?

譬如:發明界,誰是「發明之父」?

某些書和電影,把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抬到這個位置。

但是說起對人類的貢獻,愛迪生(Thomas A. Edison)就是「孫子」了?或者同一時期更勝愛迪生的天才特斯拉(Nikola Tesla)也是個「孫子」?

作為「孫子」,我想愛迪生和特斯拉都不會服氣的,而且這樣的「稱號」也有些不倫不類。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4 12:09 回覆: 

很抱歉我前兩日上網有些困難,最恨的就是網路問題,所以回覆晚了。

所以如你所說,導演還是必須屈服於「出資者的意願」,就像許多書的作者或編輯針對台灣文學的發展,基於「上位者的意願」來掛頭銜,這樣的結果也見仁見智。

第一點的「台灣古典文學」,在某種觀點上,我認為這個詞本身就有爭議,無論是清朝的文人在大陸或台灣寫「近體詩」,都是一樣的格律平仄,所以我個人不認同此詞,我寧可稱之為「文學」的一環,「古典」的說法完全無法理解。

有作家將所謂的「台灣古典文學」從晚清列到二二八,也有某些教授將之限定在明清兩朝,並且將「原住民文學」列在有別於「台灣古典文學」之外,我對此非常反感,所以「台灣古典文學」的界定時間與族群可有結論嗎?沒有。

那麼,現在沒有人寫「近體詩」嗎?UDN就有許多我認識的朋友寫這樣的詩,所以我反對「台灣古典文學」這個詞,在我看來這名詞只是個笑話

「新文學」或者「現代文學」的判斷上,也有不同的觀點,因為兩者無法有清楚的界定,所以許多優秀的作家會分列兩端;「新文學」這個詞也很奇怪,有「新」相對來說就有個「舊」,個人認為「台灣現代文學」更妥當些。

我讀過ㄧ些相關的書籍和論文,長達大約廿年的許多教科書,所寫的內容更是讓我覺得困惑,當然政治上的判斷影響了大部份編寫文學史的作者,似乎不足為怪,但是這樣的混亂,讓我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中國新文學」同樣使我認為有些可笑,我同樣認為「中國現代文學」更符合實際狀況,抬高魯迅無非是政治需求,即使他也是一個難得的好作家,兩岸在此都有類似的「複雜」問題。

至於「小說」是否能當作判別的準則,我個人認為,「小說」只是「文學」的一環,與其玩這些名詞遊戲,不如大家一起思考,是否兩岸作家在創作上有沒有什麼「主義」式的創新,否則的話,以我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兩岸近百多年的創作者,都是「現代文學」的傑出作家罷了。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2 11:43 回覆: 

說得真好!「炒作」真的讓人厭煩,有的時候看見一些「稱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好作家很多,好作品也不少,這些創作的先驅者,我想總會在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去爭論誰是誰的「父母」,已經扭曲了文學本身的意義,我個人是把那些為了某些需要而稱呼誰是「XX之父」的教科書編纂者當作笑話來看的。

就像「XX之父」或「XX之子」那樣滑天下之大稽,在任何領域都顯得異常荒謬。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翔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鍵是小說
2010/05/22 23:27

記得好幾年前,導演黃明川拍了一部賴和的介紹影片,他原先中意的片名是「聖潔的靈魂」,但出資者堅持要改成「台灣新文學之父」,這讓黃導演很為難,因為他知道這個頭銜一來還沒有獲得完全的公認,二來他認為「之父」云云並無法表達賴和帶給他的感動。

基本上我同意Rosy關於「誰是父母」的問題在某個意義上來說都是知識論述與權力的建構,但這一方面固然是所謂學術分工與瑣碎化的問題,跟一般讀者未必那麼相關,可是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某種方便與必要。「父母」問題不在於「誰是父母」本身,而是「要跟前面的甚麼傳統做區隔」的問題。我認為關鍵有幾點:

1. 為了要跟台灣古典文學做區隔,就必須找出「作品」來作為斷代的方面,而作品又離不開作者,所以才會引發父母論的討論與辯論。以文言詩、文、筆記、遊歷為正宗的台灣古典文學,這些賴和都有,如果他沒有寫過小說,他就會被歸為古典文學作家。所以這裡的關鍵是小說,而且不是繼承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而是透過日譯引介或原文閱讀,有自覺的把小說(尤其是模仿、學習19世紀後半的寫實主義小說)當成是揭露社會與人性的一種文字武器,而且要透過報紙的推廣來達到這個目的。之前古典文學的經驗一方面是複製傳統典故與審美經驗(觀看事物的方式),另一方面只侷限舊式文人小團體小圈子的酬唱,這不只是兩種文學觀的對立,更是兩種世界觀的對立。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在賴和之前就有作品和作家突顯出這種跟傳統的斷裂,那麼他或她可能就變成父母了,這是所謂「文學史」撰寫上的必要。

2. 這個問題當然是一種世界文學的普遍現象。像中國新文學的斷代問題比台灣更複雜,這一點Rosy自然懂,翔任不敢講太多話。我認為北大教授陳平原的分析方式很值得重視,他從「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去考察,這樣既強調了新舊文學的斷裂,也顧及到某些連續與傳承的部分。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4 12:09 回覆:

很抱歉我前兩日上網有些困難,最恨的就是網路問題,所以回覆晚了。

所以如你所說,導演還是必須屈服於「出資者的意願」,就像許多書的作者或編輯針對台灣文學的發展,基於「上位者的意願」來掛頭銜,這樣的結果也見仁見智。

第一點的「台灣古典文學」,在某種觀點上,我認為這個詞本身就有爭議,無論是清朝的文人在大陸或台灣寫「近體詩」,都是一樣的格律平仄,所以我個人不認同此詞,我寧可稱之為「文學」的一環,「古典」的說法完全無法理解。

有作家將所謂的「台灣古典文學」從晚清列到二二八,也有某些教授將之限定在明清兩朝,並且將「原住民文學」列在有別於「台灣古典文學」之外,我對此非常反感,所以「台灣古典文學」的界定時間與族群可有結論嗎?沒有。

那麼,現在沒有人寫「近體詩」嗎?UDN就有許多我認識的朋友寫這樣的詩,所以我反對「台灣古典文學」這個詞,在我看來這名詞只是個笑話

「新文學」或者「現代文學」的判斷上,也有不同的觀點,因為兩者無法有清楚的界定,所以許多優秀的作家會分列兩端;「新文學」這個詞也很奇怪,有「新」相對來說就有個「舊」,個人認為「台灣現代文學」更妥當些。

我讀過ㄧ些相關的書籍和論文,長達大約廿年的許多教科書,所寫的內容更是讓我覺得困惑,當然政治上的判斷影響了大部份編寫文學史的作者,似乎不足為怪,但是這樣的混亂,讓我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中國新文學」同樣使我認為有些可笑,我同樣認為「中國現代文學」更符合實際狀況,抬高魯迅無非是政治需求,即使他也是一個難得的好作家,兩岸在此都有類似的「複雜」問題。

至於「小說」是否能當作判別的準則,我個人認為,「小說」只是「文學」的一環,與其玩這些名詞遊戲,不如大家一起思考,是否兩岸作家在創作上有沒有什麼「主義」式的創新,否則的話,以我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兩岸近百多年的創作者,都是「現代文學」的傑出作家罷了。


Sophie Seeing 施云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有多少好作家?
2010/05/22 02:18

所有的「之父」、「之祖」、「之母」都只是一個政治問題、權謀問題罷了,無須太相信或太在意,但就是很多人相信這種稱謂,所以便有了炒作的空間...

至於文不文學,那只是定義問題,重點是「文字著作」是不是好作品,好作品不僅反應世代、深入人心,更應該影響社會、開釋人心,若僅是文字的雕琢、風花雪月、耍嘴皮子,就算暢銷或名噪一時,終將敵不過時間的洗鍊...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2 11:43 回覆:

說得真好!「炒作」真的讓人厭煩,有的時候看見一些「稱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好作家很多,好作品也不少,這些創作的先驅者,我想總會在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去爭論誰是誰的「父母」,已經扭曲了文學本身的意義,我個人是把那些為了某些需要而稱呼誰是「XX之父」的教科書編纂者當作笑話來看的。

就像「XX之父」或「XX之子」那樣滑天下之大稽,在任何領域都顯得異常荒謬。


子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感觸
2010/05/21 12:11
近來隱約體認到一個宿命的現實。
當代的創作,是給後代人欣賞、詮釋的。因為許多真正偉大的作品,當代人還無法領會。拜讀大作,心有戚戚焉!

雲眠影醉月棲樓~ ^o^ ~夢斷星殘雨臥舟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5-21 12:33 回覆:
謝謝留言,但我不是宿命論者,因此「真正偉大的作品」能不能讓「當代人領會」,就看是否有賞識的書商和讀者來發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