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1 23:57:34瀏覽6041|回應1|推薦4 | ||||||||||||
詩文:
杜甫的詩,往往具有一種層次感,為了更清楚看出《望嶽》的內涵,就必須從他的生平來說起。 一個詩人的氣度,就在於他的眼界大小,以及是否能在詩句之中,創造出恢弘遼闊的意境;杜甫年少時期的志向,從這首詩中就看得出來,然而他對於自己人生的歷練,或者是他的親友們的感情,也都鋪陳在這些詩句之中。 杜甫小時母親去世,他的父親是杜閒,曾官至兗州(山東境內)司馬,他的母親是清河東武城(今屬山東)人,在杜甫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這個從小由姑姑照顧的男孩,年少時期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氣,他奉行的是儒家思想,所以對輔佐「堯舜聖王」有了極大的美好想像,他所想要創造的盛世,從「盪胸生曾雲」一句,就可以看出那種想要往高處攀登的雄心壯志,所以後面會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此的強烈志向。 年少時期的杜甫,對於山東擁有強烈的印象,所以詩中有「齊魯青」,這些地方都在今日的山東境內。 青年時期他曾先後遊歷齊州(山東濟南)等地,科舉應試不第以後,在洛陽遇到了李白,二人結下深厚情誼,快意逍遙地四處旅遊,後來李杜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山東東部),登臨泰山的《望嶽》之作,可以品出年輕的杜甫豪氣萬千的性格。 之後,杜甫又到了齊州(今山東濟南)北部,天寶四年的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直到秋末,二人道別,纔結束了「放蕩齊趙間」的快意之游,所以詩文之中有了那樣狂放的豪爽之意,我想不只是看見了泰山做為東嶽的壯麗,而是此時交遊的朋友如李白、高適,都有這般想要與天比高的大氣魄。 在格律上,杜甫字句精煉、對仗工整,這首五言古詩的每兩句,如「造化」、「陰陽」和「盪胸」、「決眥」幾句,都沒有刻意書寫,意象真實雄渾,在最簡練的詩句之中,營造出泰山的鍾靈毓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詩裡就可以讀得出來。 「歸鳥」一句,讓我想起了他的早年生活,或許杜甫心中,父母之於山東的意味,使他產生了一種家鄉般的感慨,所以登上泰山之後,他看見了底下的景象,覺得自己彷彿是回到故鄉的感覺,就如同天上的飛鳥,俯瞰著塵世中的過往。 上了泰山,杜詩之中的慨歎,詩聖杜甫在泰山上的題詩,表明了一個英雄豪傑的胸襟就應當像泰山一樣,要站得高,也要看得遠,所以末了兩句的「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特別有一種和「岱宗」(泰山)、「絕頂」(人生的高度)和「眾山」(朋友們)相互勉勵的意思:告訴自己得往前看,不要總後顧,並且積極向上的寓意。 您好: 「為何」其實很簡單,杜甫不喜歡用太深的意味去寫詩,他也當過官,但是仕途不順,以他的志向和經歷來說,最後兩句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期許自己能往上登高,因為這是他年輕時候的創作。 因此,您的翻譯就有些問題了,我不知道您參考的是哪位專家學者的翻譯,特別是最後兩句,而且杜甫寫詩破萬言,求的就是創作上的超越,他是一個對於自己有深刻及強烈要求的詩人,由許多詩句就能讀得出來。 而且杜甫喜歡用典,最後的典故,出自儒家的觀點,《孟子˙盡心(上)》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而「太山」就是「泰山」,「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杜甫是儒家信徒,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眼界和心胸開闊的知識分子,所以必須不斷努力,從「凌絕頂」也能讀出來,要登上「玉皇頂」,就必須要付出心力與勞力,這種氣魄是創作者很少見的。 「第一的暗影」?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不過,以《奉贈韋左丞丈廿二韻》來看,杜甫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以及強調積累知識與學問的工夫,這也是我佩服他之處。 杜甫的詩作,一般人都認為李白遠勝於他,可是對照兩人的多部作品,李白的詩作充滿了哲學性質的高妙境界,杜甫卻不太一樣,他所思考的是社會與現實,是從不斷的自我激勵與淬練中獲得的「詩聖」肯定,以質量來說,唐朝也僅有杜甫的創作最可觀。 「世俗的第一」?很抱歉,這句話我也無法理解,杜甫求取的不是世俗之名,他求的是內心的超越。譬如登高,爬山是屬於自我極限的挑戰,一個真正爬過山的人,就會明白那是體力與耐力的較量,誰能堅持下去,纔能完成對自己的期許啊! 建議您重讀幾首杜甫的詩,以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來說,您的解釋是有待商榷的。 謝謝留言!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