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望嶽》看杜甫: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2010/03/11 23:57:34瀏覽6041|回應1|推薦4



詩名:望 嶽
作者:
杜 甫    詩體:五言古詩

詩文:

岱 宗 夫 如 何,齊 魯 青 未 了 。
造 化 鍾 神 秀,陰 陽 割 昏 曉 。
盪 胸 生 曾 雲,決 眥 入 歸 鳥 。
會 當 凌 絕 頂,一 覽 眾 山 小 。

杜甫的詩,往往具有一種層次感,為了更清楚看出《望嶽》的內涵,就必須從他的生平來說起。

一個詩人的氣度,就在於他的眼界大小,以及是否能在詩句之中,創造出恢弘遼闊的意境;杜甫年少時期的志向,從這首詩中就看得出來,然而他對於自己人生的歷練,或者是他的親友們的感情,也都鋪陳在這些詩句之中。

杜甫小時母親去世,他的父親是杜閒,曾官至兗州(山東境內)司馬,他的母親是清河東武城(今屬山東)人,在杜甫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這個從小由姑姑照顧的男孩,年少時期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氣,他奉行的是儒家思想,所以對輔佐「堯舜聖王」有了極大的美好想像,他所想要創造的盛世,從「盪胸生曾雲」一句,就可以看出那種想要往高處攀登的雄心壯志,所以後面會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此的強烈志向。

年少時期的杜甫,對於山東擁有強烈的印象,所以詩中有「齊魯青」,這些地方都在今日的山東境內。

青年時期他曾先後遊歷齊州(山東濟南)等地,科舉應試不第以後,在洛陽遇到了李白,二人結下深厚情誼,快意逍遙地四處旅遊,後來李杜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山東東部),登臨泰山的《望嶽》之作,可以品出年輕的杜甫豪氣萬千的性格。

之後,杜甫又到了齊州(今山東濟南)北部,天寶四年的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直到秋末,二人道別,纔結束了「放蕩齊趙間」的快意之游,所以詩文之中有了那樣狂放的豪爽之意,我想不只是看見了泰山做為東嶽的壯麗,而是此時交遊的朋友如李白、高適,都有這般想要與天比高的大氣魄。

在格律上,杜甫字句精煉、對仗工整,這首五言古詩的每兩句,如「造化」、「陰陽」和「盪胸」、「決眥」幾句,都沒有刻意書寫,意象真實雄渾,在最簡練的詩句之中,營造出泰山的鍾靈毓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詩裡就可以讀得出來。

「歸鳥」一句,讓我想起了他的早年生活,或許杜甫心中,父母之於山東的意味,使他產生了一種家鄉般的感慨,所以登上泰山之後,他看見了底下的景象,覺得自己彷彿是回到故鄉的感覺,就如同天上的飛鳥,俯瞰著塵世中的過往。

上了泰山,杜詩之中的慨歎,詩聖杜甫在泰山上的題詩,表明了一個英雄豪傑的胸襟就應當像泰山一樣,要站得高,也要看得遠,所以末了兩句的「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特別有一種和「岱宗」(泰山)、「絕頂」(人生的高度)和「眾山」(朋友們)相互勉勵的意思:告訴自己得往前看,不要總後顧,並且積極向上的寓意。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8-24 10:42 回覆: 

您好:

「為何」其實很簡單,杜甫不喜歡用太深的意味去寫詩,他也當過官,但是仕途不順,以他的志向和經歷來說,最後兩句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期許自己能往上登高,因為這是他年輕時候的創作。

因此,您的翻譯就有些問題了,我不知道您參考的是哪位專家學者的翻譯,特別是最後兩句,而且杜甫寫詩破萬言,求的就是創作上的超越,他是一個對於自己有深刻及強烈要求的詩人,由許多詩句就能讀得出來。

而且杜甫喜歡用典,最後的典故,出自儒家的觀點,《孟子˙盡心(上)》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而「太山」就是「泰山」,「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杜甫是儒家信徒,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眼界和心胸開闊的知識分子,所以必須不斷努力,從「凌絕頂」也能讀出來,要登上「玉皇頂」,就必須要付出心力與勞力,這種氣魄是創作者很少見的。

「第一的暗影」?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不過,以《奉贈韋左丞丈廿二韻》來看,杜甫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以及強調積累知識與學問的工夫,這也是我佩服他之處。

杜甫的詩作,一般人都認為李白遠勝於他,可是對照兩人的多部作品,李白的詩作充滿了哲學性質的高妙境界,杜甫卻不太一樣,他所思考的是社會與現實,是從不斷的自我激勵與淬練中獲得的「詩聖」肯定,以質量來說,唐朝也僅有杜甫的創作最可觀。

「世俗的第一」?很抱歉,這句話我也無法理解,杜甫求取的不是世俗之名,他求的是內心的超越。譬如登高,爬山是屬於自我極限的挑戰,一個真正爬過山的人,就會明白那是體力與耐力的較量,誰能堅持下去,纔能完成對自己的期許啊!

建議您重讀幾首杜甫的詩,以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來說,您的解釋是有待商榷的。

謝謝留言!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討論‧‧‧
2010/08/12 21:04

最近讀您多篇議論

很難得,您有這樣認真的態度──關於這篇有一點意見‧‧‧為何要強調說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泥人對於杜甫沒有專精,對於「望嶽」一詩,雖也曾咀嚼感受,沒有深入探討。

謹此以過去的感受,論述如下: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眦入飛鳥

會當凌決頂    一覽眾山小

我的感受是山色青青,邐迤未了;

是山勢峻拔,層雲激盪;遊者遂能有氣壯山河、風虎雲龍、虎嘯龍吟之慨;

倘欲勉力如考場之譯文,則如下:

那泰山之態勢啊,邐迤在齊魯之間讓人青睞

是老天特別鍾情於它吧,看那山陰和山陽兩面不同的面貌

而我又正遇到了它風起雲湧、飛鳥紛紛走避的時候

讓我胸中感覺自己像到了高處人煙孤絕的世界‧‧‧

啊,竟使我過去登高的種種經驗都索然了‧‧‧

相對的,您所謂的「積極向上」,是否可能擺脫其中某種第一的暗影‧‧‧

積極應是對於生命本身與其週遭的熱烈,可能不是世俗的第一‧‧‧

以上,隨想,請原諒冒昧,給您參考。

泥土敬白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0-08-24 10:42 回覆:

您好:

「為何」其實很簡單,杜甫不喜歡用太深的意味去寫詩,他也當過官,但是仕途不順,以他的志向和經歷來說,最後兩句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期許自己能往上登高,因為這是他年輕時候的創作。

因此,您的翻譯就有些問題了,我不知道您參考的是哪位專家學者的翻譯,特別是最後兩句,而且杜甫寫詩破萬言,求的就是創作上的超越,他是一個對於自己有深刻及強烈要求的詩人,由許多詩句就能讀得出來。

而且杜甫喜歡用典,最後的典故,出自儒家的觀點,《孟子˙盡心(上)》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而「太山」就是「泰山」,「會當」是「一定要」的意思,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杜甫是儒家信徒,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眼界和心胸開闊的知識分子,所以必須不斷努力,從「凌絕頂」也能讀出來,要登上「玉皇頂」,就必須要付出心力與勞力,這種氣魄是創作者很少見的。

「第一的暗影」?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不過,以《奉贈韋左丞丈廿二韻》來看,杜甫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以及強調積累知識與學問的工夫,這也是我佩服他之處。

杜甫的詩作,一般人都認為李白遠勝於他,可是對照兩人的多部作品,李白的詩作充滿了哲學性質的高妙境界,杜甫卻不太一樣,他所思考的是社會與現實,是從不斷的自我激勵與淬練中獲得的「詩聖」肯定,以質量來說,唐朝也僅有杜甫的創作最可觀。

「世俗的第一」?很抱歉,這句話我也無法理解,杜甫求取的不是世俗之名,他求的是內心的超越。譬如登高,爬山是屬於自我極限的挑戰,一個真正爬過山的人,就會明白那是體力與耐力的較量,誰能堅持下去,纔能完成對自己的期許啊!

建議您重讀幾首杜甫的詩,以他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來說,您的解釋是有待商榷的。

謝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