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柏拉圖(Plato)是個實用主義的先知(下)
2009/03/22 23:33:54瀏覽2179|回應1|推薦7

關於教育方面的實用主義,不能說西方優於東方,或者孔子比柏拉圖還偉大,只能強調:儒家的英才教育,還有明朝八股科舉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中國在後來的科技發展,變得遲滯不前。

柏拉圖式的教育,讓科學家得以強化創新的思考。
根據柏拉圖的教學目的,成為一個「智者」,不但要從事思考和基礎教育,也不能缺乏斯巴達式的軍事體育課程,造就通才的教育體系。

或許這樣能篩選出來的精英並不多,然而全面普及的教學,讓雅典成為他的教學實踐起點,西方教育史上對於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重視,一直持續到現在,除了成為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也支配了歐美各國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到千年之久,最後甚至影響了整個世界。 


不能說,孔夫子的儒家走到最後,成為知識份子自以為是的偏狹心態,但是精英教育發展到最後,只為了個人仕途和富貴而實施,科舉考試成為人人專注學習的焦點,完全扼殺了中國科學人才的發展。
或許也有人認為,通才教育是否會阻礙高深哲學思想的傳承,其實這並沒有發生,從蘇格拉底(Socrates)以降,到亞理斯多德(Aristoteles)之後,各種學說和發明,還是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即使有短暫的斷層,後來發展出的各套說法與思想,仍然令人不可小覷。

這也就是通才教育所保有的優勢。


柏拉圖對於通才的強調,關於每門學科都不可偏廢,希望保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都會促成性格和邏輯的發展,而不只是確立一套高妙的學說,讓後人遵奉而行,不去進行反證與辯駁。

依照他的設計,青年男子在十七歲以前,必須廣泛進行基礎教育,用全面的教學科目,培養出城邦公民的人文素養,以及科學和哲學觀念,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算術、天文學等等,對於航海、貿易商務、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都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心靈的昇華,還可以激發軍人果敢作戰的情緒,達成「理想國」那般高尚的道德情操。

柏拉圖對於教材的概念,就是反覆修正並研討各種教材的缺失,進行教育方向的確立,將各城邦的語言、傳說、神話故事、吟遊史詩等,都進行彙整與考核,使這些內容能夠符合道德要求,進而促進兒童和少年心智的發展。 


關於辯證方面,柏拉圖的教學方法十分有趣,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既有的知識,和學生進行討論,強調過程,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則見仁見智,「教學相長」這樣簡單的想法,中國的儒家曾經存在,但是後世腐儒迫於面子問題,以及「尊師重道」的強化態度,讓學生難以反駁師長的說法,也扼殺了學生個人的啟發性和思考能力。

柏拉圖反對用強制性的手段,強迫給學生灌輸既有知識,他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可能的矛盾與錯誤,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演繹,最後得出結論,具有相當的科學精神,這是西方哲學和邏輯學的濫觴。 


對於個人理性的訓練,還有思維啟發的做法,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認為需要發展學生個人的思考能力,務必讓學生「舉一反三」,使學生不盲從,這樣的想法,是他認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

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這兩個詞彙,對於一個人存在的理想,就在於「思」這個字,他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與科學的創新,唯有憑藉反思、沉思,纔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反覆辯證與實際應用的目的。

如果學生學習僅僅限於對現象的理解和對知識的填鴨式學習,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柏拉圖相當反對這樣的概念,他認為只要是有道理的想法,只要學生可以說服他,就能夠挑戰老師,這種觀念在兩千年前算是十分前衛。

柏拉圖還認為,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凝聚思考,學習與思想結合,可以承繼前人的理念,也能夠自行創新,對於疑惑和不解的地方,也要立即提出質問,必須一直探索,直到最後找到合理的答案為止。

因此,柏拉圖的教育理念,不只是針對學生,更強烈要求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茅塞頓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也讓教育者在辯證之後,對自己所秉持的思想更為堅定,有任何問題,還可以馬上修繕。

這樣的思想,無疑在後來的基督教世界是異端,然而他的觀念度過了黑暗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

柏拉圖的言語,理論上是自由的,對於學習的行為,則不須受到限制,這和東方人的許多觀念背道而馳。

所以知行不可合一?對於柏拉圖的信奉者來說,都是扯淡;就算偶有偏激的思想,師生之間有偏激的言論,或者有偏激的行為,亦或是火爆十足的辯論和探討,我相信比比皆是。

然而,這樣的思想,這樣一個教育者,這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實用精神絕對是了不起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極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09/11/07 11:31

提問,
或許不在提供答案,
而是給予一種思考過程。

可,總忍不住追逐答案。



重繪輕描淺淡潑。黑白搨,橫豎恁著磨。
Rosy(rosylovesyou) 於 2009-11-07 16:34 回覆:

妳說得很對,問與答的師生交互討論關係,我認為從春秋戰國以後,中國就普遍缺乏了,也不能說尊師重道不對,或者禮教太過於害人,而是治學的出發點不同。

追逐答案,那是一種偉大的堅持,只有這樣不懈的精神,纔能獲得真知。

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