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都選舉大陸觀
2010/11/29 18:47:10瀏覽1326|回應1|推薦18

五都選後,我主持了一場兩岸座談,邀請大陸作家包括《時代周報》評論部主任彭曉芸、《南方都市報》首席研究員長平、《南都周刊》編委石扉客及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與台灣專欄作家張鐵志與會。

 

有關選舉結果及選舉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大部分觀點與台灣其他媒體長篇累牘的報導雷同,但值得一提的是,初次來台灣觀選的大陸作家,對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選舉現象卻深受感動,他們的感動,讓我想起美麗島時代聽黨外證件的震撼與感動,對自由的感動是人類共同的情愫吧。

 

他們在座談會上的發言是理性層面的,感性層面就要看旺報與亞洲週刊的相關報導,或搜尋他們的部落格。單就座談會上的理性論述,就讓人深深體會,分隔60年的社會,在由分離到融合的過程中,相互近身觀察是何其重要的事情。他們對台灣政治的批評與建議,台灣與大陸交往,不能只看北京卻看不到人民、藍不能只看財富、綠只看威脅。

 

 

主持人(下簡稱主):選舉揭曉請各位從兩岸關係角度解讀這場選舉的意義,特別是新媒體影響政治,對兩岸都是新生現象,值得關注,也可以就此切入。 

 

張鐵志(下簡稱張):這次選舉最重要的意義是政治板塊的移動;從數字來看,民進黨得票數已經贏國民黨40萬票,和去年縣市長選舉合併觀察,就是全台灣的總投票人口,那麼民進黨大約贏了20萬票,這透露出2012年藍綠板塊至少是勢均力敵的態勢。 

 

同時這也是選民集體理性的表現;2004年阿扁過半、08年民進黨敗北,而這兩年馬英九的支持率幾乎沒有超過50%,是很低的支持率,而民進黨仍有一定強的勢力,說明執政能力被台灣民眾看重。 

 

此外,民進黨也呈現了轉型;蘇貞昌和蔡英文這次都以不同以往的選舉風格或技術打選戰,例如蘇貞昌網站就被認為是近來少見的佳作。我有綠營朋友表示,這次結果顯示蔡英文中間路線失敗、還是要走藍綠對抗,我反對這種看法。我認為蔡英文等正努力於典範轉移,打算用新的辦法走選舉,這可能在綠營內部會有鬥爭。 

 

國、民兩黨趨同化 

 

彭曉芸(下簡稱彭):過去對台灣的理解主要透過電視台新聞報導或學者論文,直接接觸的渠道很有限,所以有認知的盲點,例如民進黨就是「激進」,實際上兩黨對選民或公民社會的促動,顯示不論藍綠都有「趨同」現象,政策論述或價值移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趨同。 

 

這次似乎除了南部還有相對激烈的煽情式訴求外,其他的綠營候選人好像很平靜。我感覺似乎中間選民愈來愈多,但關鍵是執政者的政績和對未來包括兩岸關係的表述,大陸方面不能再以刻板印象處理台灣問題,而要更多元的交往。 

 

如果大陸再以過去方式和台灣交往,反而激化內部分裂,現在球已經拋到大陸這邊。民進黨也在轉向,不再是過去的激進台獨,兩黨「趨同」之下,如何爭取中間選民愈來愈重要。 

 

長平(下簡稱長):從大陸理解台灣的角度,這次選舉結果比較好明白;假設綠營大勝,大陸傳統的媒體會不知道如何讓大陸民眾理解,特別是08年之後,民進黨等於阿扁、等於很爛,就深植大陸民心。反之,藍大贏,又容易流於一種簡單理解,看成是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勝利,事實上很可能是對台灣民情的錯誤看法。 

 

兩岸因事實和心理上的屏蔽而認知有落差,但這次選舉結果不致讓大陸有被冒犯或一廂情願的感受,反而留有緩衝地帶,有助於大陸對台現實的理解。如果選情翻盤或超出大陸民眾可以理解情況,對涉台部門來說也許會是「故作驚訝」,但對不了解台灣社會的大陸民眾,那就是真的驚訝,將無助兩岸的相互理解。 

 

民進黨部局長期效果 

 

石扉客(下簡稱石):從大陸視角,其實我更希望能了解公民社會和民主選舉之間如何有具體的勾連。例如有沒有任何選舉議題去引發公民社會或NGO組織的回應。 

 

最大的震撼當然是槍擊案。為此我幾乎晚上沒睡,現在看來,實在有大陸式的過憂,台灣社會平靜到幾乎波瀾不驚,引起的震盪實在比想像小很多。如果換到大陸,假設將來也走選舉,那大陸肯定會發生「極豐富的暴力場景」,這是大陸民間社會發展不如台灣成熟之處。 

 

疑問是,既然之前有319,這次又有槍擊連勝文,都可能有黑社會或外傳賭盤涉入,難道沒有「治理」的有效辦法嗎?另外,我也對藍綠的黨內提名的推舉制度好奇,希望知道兩黨候選人是如何以具公信力的規範來產生。 

 

張:有人說,蘇貞昌的競選網路是歷來最方便與貼近使用者的,而蘇陣營還發動如「客廳會客」的手法,只要達到小規模人數的年輕人發出邀請,他就親自到場和年輕人互動。 

 

蘇貞昌顯然明白,就算這次輸掉,但這些年輕人絕對是未來十幾年的主要選民,這種競選方式具有長期效果;而長期以來在競選策略和創意包裝上,民進黨都占了優勢,這次也不例外。 

 

至於公民社會的觀察,我認為台灣大部分是選民而不是公民;即使目前有民主的形式,但如果深入到台灣的縣市鄉鎮,地方政治是不堪聞問的,這恰恰是「民主不夠」而不是「民主過頭」。 

 

事實上,台灣人不樂意捐助給NGO,反而多捐給慈善團體。台灣NG O都普遍存在資源不足情況,而對國會監督能力也有限,這就成惡性循環;媒體不報導,民眾無從得知。未來則需要更強公民社會和公民參與,有更強的公民積極性。 

 

彭:兩岸的交往,集中在高層和經貿,大陸很重視台商的聲音,但互動不能集中在塔尖的少數人,就如郭台銘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而言,就是過去「低人權優勢」的發展要被揚棄,因此,員工頻跳樓不純然是台企的問題,而是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 

 

即使是任何不敏感不涉及對政權挑戰的議題,在大陸,行動發起人還是會受到各種程度不同的威脅。 

 

陸公民社會仍待破繭 

 

石:大陸公民社會目前只在「破題」階段。大陸政府的考量仍然從政權本身利益出發,首先必須克服恐懼、增加想像力,因為官方的恐慌感而使得暴力場景頻生,這反而要更費力氣處理。 

 

拿上海大火而言,民眾獻花還要稱「群眾集體非暴力不滿意」,連抗爭都說不出口,這表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努力。 

 

長:之前廣州保護粵語行動,背景也許是對亞運工程造成的不便感到不滿,而採取「集體上街散步」,又或者是大陸網民的「草泥馬之歌」等,一旦恐懼感克服了,就會釋放出強大的能量。 

 

主:政治人物、公民團體、利益團體是三角關係,台灣利益團體力量很大,政客被綁架成為代言人,公民團體則偏弱,在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面臨哪些機會和挑戰? 

 

公民社會仍在黨控制下 

 

長:公民社會在大陸出現,是最近的名詞,早先對此是敏感而不歡迎的。實際上,「依法治國」意味著法律是治理工具,而市場經濟和利益團體勾在一起之後,就成大陸所謂「權貴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權貴」。 

 

我們藉著與台灣美濃社區、交工樂團等交流往來,更加對台灣的N GO有具體了解,深圳就有兩位市長慢慢開始觸及,也見到有標語牆:依法治國、走向公民社會。這不能說不是轉變。包括深圳市的(共青)團市委也發動對義工組織的調研,甚至和《南方都市報》合作,對義工組織研究,這都是希望將之納入治理之中。 

 

大陸的解決之道有「中國特色」,反正西方社會有的大陸都有,但一切都是一黨控制之下。 

 

經濟民族主義失靈? 

 

林濁水(下簡稱林):大陸近來群體事件年年增加,估計一天至少 300次,這沒有國家能受得了。但是大陸的民主化欠組織和領導。台灣在這方面組織是自然而成,原因是有選舉。候選人的串連,就像施明德說的是「沒有黨名的黨」。 

 

蔣介石雖青睞法西斯,但二戰又歸於西方陣營,使得國民政府來台後,心態上不信任這個社會,處處提防的結果,就是國民黨的統治而製造出組織性的反對力量。台灣民間社會則承載了任何一個現代化政府不能完全承載的價值,台灣民主化等於本土化。 

 

反觀大陸,一方面大陸有驚人經濟成長率,但痛苦也由社會群體事件彰顯。過去的共產黨承擔了所有的責任,因而壓抑其他的組織,但今天共產黨已做不到這樣全面的承載責任,卻又要有同樣的權力,並不合理。 

 

此外,全球資本流動結果,造成貧富懸殊、分配失衡,而兩岸是經濟體整合最快速的例子。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容易激起經濟民族主義,這會投射在政黨上,2000年以來南部居民在整合趨勢下,因所處的弱勢而對國民黨產生反感。現在更加看出中產階級國民黨支持力量也已鬆動,並波及北部。 

 

過去外省族群高度支持國民黨,但由這次郝、蘇得票,透露中產階級鬆動了。正面而言是擺脫族群因素,憂心的是,兩岸經濟整合受害者有那麼大的比例,這會不會因而對大陸有情緒上對立呢? 

 

至於ECFA,民進黨宣傳中、南部農民會受傷害,事實證明北京大讓利,大陸已經打算「騰籠換鳥」改變發展模式,不必和台灣爭內需市場;而大企業反而哇哇叫,所以清單一出來,民進黨不得不收兵。 

 

兩岸政黨皆需前瞻性 

 

國民黨則是讓民眾感覺不出來ECFA促成兩岸經貿更緊密的實利。十年來生活更辛苦,結構沒改變或短期內效益出不來,都令國民黨不能趁勝追擊。 

 

長:大陸自己有一套現代化觀點,到現在還是大企業、大流通、大樓、高速公路等等,華爾街的風暴雖給大陸啟示,但做法到現在是沒變。不過我認為政黨要有前瞻性,兩岸皆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這些都會發生變化。 

 

彭:廣東對台企的態度,的確因為兩地的經濟高度近似性而產生變化,大陸官方現在有心介入,包括來自中央的維穩壓力,希望幫助工人改善生活環境、增加收入,但這只會加重矛盾。 

 

石:大陸群體事件或是兩岸交流,對大陸而言是患了集體失語症,民間無從知道這如何在他們生活中發生影響。這是不正常也不公平的。就算媒體有披露,也是淺層次的、泡沫的。 

 

主:對2012年的選舉,各位有何觀察。 

 

石:我還是喜歡蔡英文這種清新中有堅定的路線。國民黨方面,我倒不希望兩岸關係走太快或太實際、太功利。公平、正義的價值,不能拋於腦後。如果台灣主體性的期待要更被大陸民眾接受,則必須奠基於深度互動、相互訪問建立彼此了解。 

 

國民黨視野要下移 

 

長:希望好的互動能促成改變。民進黨不要迴避兩岸議題,要有更積極的對策。國民黨也要有前瞻性,不要只看到北京卻看不到人民,以為大陸就是他們正在打交道的這些人而已。 

 

彭:我同意這種說法。大陸民族主義的情緒很嚴重,也容易被官方利用。我認為國民黨視野要下移,民進黨反而要向上接觸、向上交往。現在球給了大陸,要不要調整對台灣兩個黨的看法,或繼續妖魔化民進黨,忽視兩個黨趨同呢?值得深思。 

 

張:藍軍不能只把大陸視為財富,綠的不要只看成威脅。民間社會和普世價值的互動更可貴。 

 

林:ECFA不是創新出什麼新政策,只是將目前高度整合的經濟給予制度化的肯定與確認。不要忽視包括共產黨在內的三黨趨同性,這種趨同,一方面可減少內部衝突,二方向也讓北京對台判讀不失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ng3827&aid=4648087

 回應文章

傑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友
2010/11/30 08:33
謝謝分享   很受用的一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