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1 15:48:06瀏覽1120|回應3|推薦30 | |
517民進黨嗆馬大遊行平和落幕,520馬政府收割兩岸關係改善成效,聲望大幅回升,島內及兩岸政治情勢似正面臨新局,果然,陳菊與蔡英文分別投下兩顆震撼彈。多年來,比蔡英文更反中的陳菊決定今天訪中;蔡英文則於昨天宣布,將推動ECFA公投,阻擋談判進程。 看起來,陳菊順勢;蔡英文逆勢,我們應如何解讀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變化?如何判斷未來島內與兩岸情勢的發展? 先談談剛訪問過兩岸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與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戰爭。 去年前,克魯曼是個勤於筆耕但很寂寞的經濟學家,他一再警告,美國的繁榮只是泡沫,而且即將爆發,但世界沉溺在葛林斯潘長期低利政策帶來的繁榮景象中,沒有太多人理睬他。去年,美國終於爆發次貸危機,並延燒為全球性金融海嘯與景氣衰退。克魯曼突然成為大師,全球媒體與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他的建言。 兩岸經濟關係應正常化是必要的 克魯曼上週分訪兩岸,在中國大陸他比較辛苦,與政治家和經濟學者雄辯滔滔,媒體對他也不全然接受。來到台北卻受到不同的待遇,台灣是以請益的態度面對他,有譽無譭,馬總統與劉院長也分別接見並懇切提問。媒體也非常友善,對這位大師的報導如車載斗量,但不同顏色媒體卻呈現不同內容,克魯曼如果看得懂中文,可能會懷疑,另有一個克魯曼同時來到台北。 多年前讀了克魯曼的「失靈的年代」及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狂飆的十年」及「世界的另一種可能」等三本書,對他們深刻的觀察、批判及人道關懷精神,深深折服。但他們預言美國不可能長期維持高財政赤字與高貿易逆差的經濟結構,繁榮泡沫終將破滅,卻讓我遲疑:美國經濟真的會崩盤嗎?我不太相信。 當時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聲望如日中天,90年代美國經濟在他任內由衰而富,並帶動全球繁榮。1996年他率先發出「非理性繁榮」的警訊,次年起,全球經濟面對一連串前所未見的挑戰。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但在美國繁榮帶動下,迅速度過難關。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美國經濟連受重創,但在葛林斯潘金融政策領軍下,迅速復原。2003年發生SARS疫情,全球經濟再受衝擊,但次年就恢復了活力,經濟繼續高度成長。眾所公認,這是人類史上空前的繁榮階段。 葛林斯潘2006年是以英雄姿態卸任,次年他的回憶綠"THE AGE OF TURBULENCE: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我們的新世界)問世,全球洛陽紙貴。史迪格里茲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再強調美國景氣泡沫不是不爆,而是時候未到。當時,我想,老學究又在唱衰經濟了。 過去二十年,葛林斯潘及克魯曼與史迪格里茲代表兩種經濟理念,葛在朝;克、史在野,前者享受權力與光環,後者享受知識與寂寞,如今翻轉,克魯曼享受榮耀,格林斯潘活在掌聲的回憶中。 簡單的判斷蘊含高深的智慧 克魯曼與葛林斯潘非常不同的是,克魯曼是通透的智者,他曾說,他判斷美國經濟泡沫終將爆裂,並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而是簡單的判斷,沒有任何經濟能在龐大債務下長期繁榮。格林斯潘則是聰明的管理者,他深入思索並與許多專家討論重要經濟數據的意義,並採取適當對策。 在台北演說中,克魯曼主張兩岸經濟關係應該強化,他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經濟的法則不應受人為因素干擾。至於對大陸經濟的觀察,他其實非常謹慎。他曾半開玩笑說,他在大陸大多數時間花在堵車上,而且大陸經濟統計數據有很多不同版本,他不敢輕下定論。媒體做大標題的「中國終將成為最大經濟體,美國不再獨霸」一句話,其實是有前提的,克魯曼說,若現有趨勢不變,中國經濟會取代美國,媒體省略了前提。任何人都了解,經濟體在不同階段會面臨不同挑戰,經濟初步繁榮後的法治與政治將是後續成長的關鍵問題,法治無為、政治不民主,趨勢就要改變。 維護台灣經濟價值,馬英九要守好門 在台灣一片大陸經濟熱中,克魯曼其實是冷靜的,他認為大陸經濟不確定性仍高。一年來馬政府填補了過去八年兩岸關係的空白,兩岸關係趨於緊密後,如何創造兩岸人民最大利益,馬政府是該守好門。 由克魯曼與葛林斯潘二十年戰爭看來,大環境多變,政府政策往往今日之是為明日之非,並不絕對,兩岸關係亦然。陳菊訪京滬,算是為民進黨兩岸關係補課,蔡英文主張ECFA公投,已不全盤否定兩岸正常經貿關係的建立,也是走上正確的第一步。 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否過快反而傷害了台灣利益,確實應該受到監督。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