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反前朝罪民~鄭和的仁義胸懷
『蒲兄弟啊。果然是你啊。你終於回來了。做兄長的,真是想你啊!』三四十年未見,縱是蒲日和已然面目全非,但那眼神阿曼國王卻是認得的。執手相視,握著蒲日和那粗糙有如砂岩般的手掌。阿曼國王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頓是眉頭一皺,語氣轉驅嚴厲,言外有音的說:『蒲兄弟。到底是誰把你折磨成這樣。你得老實告訴我。咱穆斯林人,最重視的就是兄弟情誼。我定要替你出一口氣。若不能為你討回公道。那我就不配當穆斯林!』覲見廳中的副使王景弘,與一干使節,驟聽得阿曼國王,語出嚴厲的問起蒲日和,到底是誰迫害他。頓是個個使節,無不嚇出了一身冷汗,面面相覷,就怕蒲日和說出不該說的話。幸好,蒲日和也知輕重,忙回說:『阿曼兄長。我沒事的。我很好。幸好是這些中國的大人們,送我回到祖法兒。要不然,恐怕我這一輩子再見不到你了!』
阿曼國王,聽得蒲日和之言,似餘怒未消,仍是橫眉望向廳內。又是意有所指,厲聲說到:『咱是穆斯林都像骨肉兄弟。總之誰敢欺負穆斯林,那就是要與我為敵。要讓我知道了,我是絕不會袖手旁觀的!』要知,阿喇壁人與中國人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譬若好面子,喜歡講排場。而中國的皇帝,迫害了居於中國的阿喇壁人與阿喇壁的貴族。這對阿曼國王來說,無疑就像搧了他一記耳光,損了他這個阿喇壁國王的面子。這也難怪阿曼國王要對中國心存不滿。而今中國居然又派了龐大的船隊來,要其向中國稱臣納貢。總之無論如和阿曼國王,怎能吞得下口氣。只是當著中國使節的面前,硬是不給好臉色。卻是轉過頭,又對蒲日和說:『蒲兄弟啊。既然你回到了祖國,那做兄長的,定要好好的款待你一番。所以你也那就不要再回他中國船隊去了。不如就在王宮住下幾日。一來讓做兄長的,好好款待你。二來也好讓咱兄弟倆,好好的敘敘舊。談談這些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儘管蒲日和家道中落,落魄一身返國。國王阿曼卻是仍以禮相待,視之如兄弟。正是阿喇壁人與中國之間,大不相同的地方。因中國人最是嫌貧愛富,見了有錢人在面前,則無不極盡諂媚奉承之能。一旦見了窮親戚或窮朋友上門,則是立刻扳起了面孔,拒人於千里。但信奉回教的阿喇壁人,因得遵循信奉真主阿拉的五功。其一功稱為天課。即富裕有錢的穆斯林,得拿出錢來幫助遭難或貧窮之人。所以阿喇壁人的回回國家,通常國無貧戶。往往一人遭難,都會有眾人濟助。是以就算蒲日和在中國被抄家流放,遭了難。而國王阿曼也不會因此就嫌棄他這個落魄的朋友。只不過蒲日和,乃隨中國寶船隊而來,一切都得聽從寶船隊的命令。豈能說不想回船隊,就可以不回船隊。但阿曼國王,既要留人。船隊副使王景弘,卻也不敢不放人。況且阿曼國王,對中國使節團可謂毫不客氣,雙方會面,無不聽其厲聲厲言,指桑罵槐。因氣氛著實不隊。這更讓王景弘與使節團,連得稱臣納貢一事,提都不敢提。為免破壞雙方關係,最後王景弘也不敢違拗阿曼國王之意,即將蒲日和給留在王宮之中。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重要之事都沒談到,即不歡而散。
爾後數日。儘管王景弘與使節團,想再求見阿曼國王。然阿曼國王卻都藉故,不想再接見中國來的使節。這讓王景弘與一干使節,疑心生暗鬼,更加的擔心。「這事不大妙啊。那蒲日和被留在王宮中,是不是他挾怨報復,在咱的船隊背後捅刀。所以祖法兒國的國王,這才拒咱於千里之外...」「怕就怕還會有更糟的事發生啊。當初咱就不該帶蒲日和上船隊,更不該帶蒲日和一起進王宮去啊。他蒲家人就慣於背叛。就怕他蒲日和也要背叛咱船隊啊!」「真是讓人搞不懂,為什麼鄭大人要帶蒲日和上船隊。還要咱帶上他去見祖法兒的國王?這豈不是養老鼠咬布袋嗎?」...因祖法兒國的國王拒見,使得進退無門的使節團,著實越來越疑[神疑鬼,認為恐是蒲日和在從中作梗。因此甚至有人主張,不如派武藝高強的船兵,潛入王宮之中,刺殺蒲日和,以絕後患。然蒲日和是鄭和將其帶上寶船隊。也是鄭和命王景弘,將蒲日和帶到祖法兒國。算來,王景弘終歸也只是聽從鄭和之命而已,亦不敢擅作主張。卻讓來到祖法兒國的分宗船隊,進退失據之下,實感左右為難。
至於蒲日和。縱被國王阿曼留在王宮之中。茶來張口,飯來伸手,侍女與奴僕前呼後擁。果真讓蒲日和恍若又回到了昔日的貴族生活。但面對金碧輝煌的王宮,日日錦衣玉食,蒲日和卻是一點也不愜意,仍是終日愁眉苦臉。原因無他,讓其一顆心懸著,放不下的,主要還是掛念泉州的家人。正是蒲壽庚與蒲壽宬兄弟,自南宋時期,由阿喇壁到中國泉州定居後。至今也已繁衍的五六代。尤其阿喇壁人嗜喜多妻,而蒲家人又是貴族巨富。百餘年來,泉州的蒲家族人少說也繁衍了幾百口人。包括蒲日和自己也都已經當了爺爺,膝下兒孫眾多。「我的兒女,我的孫兒女。現在都在還在泉州,為奴為娼,過著低賤辛苦的日子。而我這個老頭,卻在王宮之中享受錦衣玉食。這如何說得過去。著實讓我更寢食難安啊!」實話說,儘管阿曼國王待蒲日和有如貴賓。但蒲日和居於王宮之中,卻總是感到陌生,與有種寄人籬下的疏離。尤其這祖法兒國的王城,舉城黃澄澄的黃土砂岩,幾看不見一顆綠樹與一片草地。而這更讓蒲日和,不禁懷念起泉州城,那滿城植滿綠油油的莿桐樹。
「祖國對我而言,終究只是一塊疏離陌生的土地。有家人與親人居住的泉州,那才是我真正懷念的家鄉啊!」居於祖法兒國金碧輝煌的王宮,僅僅數日,蒲日和已然心有所感。儘管蒲日和的外貌,尚有幾分神似阿喇壁人。可來到祖國阿喇壁人的土地後,蒲日和卻才發現,自己與阿喇壁人之間,實是有如油與水一般,涇渭分明,難以溶入。再別說,就蒲家一族而言,能夠講阿喇壁語的,也就只到蒲日和這一代。再往後的族裔,其實無論外貌與生活習俗,已然都與中國的泉州人無異。冷靜的在王宮中,沉澱了數日心情之後。蒲日和的心中,縱是對中國仍充滿怨恨與仇恨。但蒲日和卻也知道,自己在祖法兒國的所做所為,其結果,勢必也將影響到泉州的兒孫與蒲氏家族的命運。 「想效仿祖父蒲壽庚,殺盡南宋海外宗室。鼓動阿曼國王發兵,殺盡中國寶船隊。以洩心頭之恨。」這個念頭,終究只是在蒲日和的腦子裡盤桓而已。一則,怕就怕帶給泉州的兒孫與蒲家族人,更大的災難。所以蒲日和還是將這個念頭給按捺下來,不敢輕舉妄動。二則,蒲日和也不想就此辜負了鄭和對他的知遇之恩。而成了個忘恩負義之人。
「三寶太監鄭大人,對我是真心誠意的。原本我以為鄭大人到泉州的清真寺祈禱,及祭拜我回回先祖,都只是為了利用我蒲家人對阿喇壁人的影響力。但這一年來,我發覺我錯了。這一年來,我發覺其實鄭大人其用心良苦,是真心誠意的想幫我蒲家人。慚愧啊~~我這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此次出使西洋,由泉州到古里國,航行了一年的時間。事實上,蒲日和都待在鄭和的寶船上。偶而旁敲側擊,偶而側耳旁聽船兵私語。時日既久,蒲日和多少也能了解鄭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且蒲日和在寶船上的職司,佔的是番火長的缺,鎮日多是寶船的尾樓船艙工作。寶船的尾樓艙頂有間艙房,是供奉著海神媽祖的神明廳。神明廳中的媽祖香爐,因香火不能斷。所以時刻皆有香公為媽祖燒香,並藉以計算海船的航速。其中有個職司燒香的香公,名叫劉過海。實話說,整個寶船上千的船兵與各職司之人中。唯這個劉過海,算是個能讓蒲日和,稍感安心與放心之人。雖說兩個人之間,也談不上什麼很深的交情。但劉過海私下,曾向蒲日和談起鄭和。且其對鄭和形容,更是讓蒲日和印象深刻。
蒲日和猶記得,那是在寶船尾樓的媽祖神明廳中。正巧廳內僅見劉過海一人。蒲日和即趁了個機會,言語謹慎,探問說:『劉大哥。聽說您是第一次出使西洋,就上了寶船當香公。而今這已是第五次出使西洋。說是五朝元老不為過。這樣算算,前後已經都十幾年了。能跟著鄭大人五次出使西洋的,恐怕也沒多少人。況劉大哥還是在鄭大人的寶船上。想必對鄭大人的為人處事,必當十分了解。唉~~劉大哥也知道,小弟是戴罪之身。就怕不懂得規矩,不知鄭大人的喜怒。萬一不慎一個白目,觸怒了大人,那我可是擔戴不起啊。若劉大哥願給小弟一點提醒。那小弟必當銘感於心...』。蒲日和,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卻在劉過海面前,開口大哥,閉口小弟,如此卑躬。這讓劉過海看了,都覺過意不去。當下劉過海,即也不藏私,且知無不言的,對蒲日和答說: 『蒲先生,你放一百個心吧。鄭大人是大氣大度之人,不會因為你是戴罪之身。或是因為你沒對他阿諛奉承,沒投他所好。然後他就對你記恨什麼的。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時候,在舊港受到海盜襲擊。後來鄭大人勦滅了海盜,也不計前仇,還將那五千個海盜都整編入船隊。所以咱寶船隊中,至今也還有海盜哩。而且就如同一般的船兵一樣,都一視同仁。呵~要是鄭大人是記仇記恨,小鼻子小眼睛之人。那還不把那些海盜都斬了,豈還留他們在船隊中。不止是這樣。鄭大人的為人,不止是寬大為懷,而且還是懷抱仁義胸懷。蒲先生恐怕不知道,船隊中的內官大人。包括副使王景弘、洪保、李興、朱良、楊真...等人。他們本來都是前元朝的官家或是貴族,後來被洪武皇帝,下令抄家滅族。所以他們從小被送進宮去,受了閹刑,當了宦官。就要他們絕後。事實上鄭大人會成了內宮的宦官,情形也是跟他們都一樣啊。所以當皇上授給鄭大人重權,要他率領寶船隊出使西洋。而鄭大人就把這些自小受難的內官大人,都帶上了寶船隊。就是感同身受。鄭大人無非就是想給這些內官大人,戴罪立功的機會,好替他們的家人平反。讓這些內官大人的家族,不必再承受被視為是前朝餘孽的迫害。』
『蒲先生。你蒲家是前朝的貴族,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陡聽得劉過海講出這句話,蒲日和就像是突然被毒蛇咬了一口,嚇了一大跳。驟然兩眼瞪大充滿惶恐。怕就怕劉過海會有如其他的船兵一樣,接下來便來了句─「你這個蒙古走狗」。幸好劉過海是個讀書人,有一定的修養,並沒對蒲日和語出不屑之言。只見劉過海邊燒香邊拜媽祖,也沒注意到蒲日和的異狀。只是順口續又說:『蒲先生。要是鄭大人早知道你蒲家遭的苦難,那他定是會早點把你帶上船隊的。好讓你早日戴罪立功,平反你蒲家的聲名,搞不好回復你的官籍。就像是王景弘大人、洪保大人、李興大人與朱良大人一樣。因為他們在船隊立了功,當船隊返回。鄭大人就奏報了皇上,請皇上論功行賞,赦免除了他們前朝的罪名。所以現在船隊中的內官大人,可是個個無不對鄭大人的仁義之舉,免其族人抄家滅門之罪,銘感於心。倘是蒲先生,早個十年上船隊。那現在蒲先生的族人,當也都跟船隊的內官大人一樣。早不必再多受這十幾年,前朝餘孽的罪名了...』
蒲日和聽得劉過海之言,越聽越是心生愧疚。因蒲日和向是認為,鄭和帶他上寶船隊出使西洋,無非就是想利用他蒲家與阿喇壁人之間的關係。但是照劉過海的說法。鄭和帶他蒲日和出使西洋,嘴裡雖沒明說。但鄭和心中想的,卻是想替他蒲家人平反前朝罪民的身份。就有如王景弘、洪保、李興、朱良等一干船隊的內官大人,亦皆因被鄭和帶上了寶船隊。所以其家族之人,這才得以脫去前朝罪民的身份。倘真是如此,那蒲日和可真要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愧對鄭和。只不過聽得劉過海之言後,蒲日和內心卻尚有一疑惑。即言詞閃爍,看似有意無意,又探問說:『劉大哥。照您這麼說。鄭大人果真是仁義之人,一心救助那些被抄家滅族的前朝罪民,更為其族人平反,回復名聲。只不過~~~難道皇上~~他會不知道鄭大人的目地嗎?怎麼皇上,容得鄭大人,一再把前朝的罪民,帶上了寶船隊。且還順著鄭大人的意,一再的赦免這些前朝罪民的罪!這~~這~~整個寶船隊中,主事的內官大人,幾全都是被鄭大人提拔,帶上寶船隊的前朝罪民。難道皇上就不擔心嗎?』面對蒲日和一連串的疑問。劉過海想也沒想,順口即回: 『蒲先生啊。皇上何等英明之人。怎會不知道鄭大人的用心。難得的是這知遇之恩啊!因為皇上對鄭大人有著絕對的支持與信任。亦知鄭大人對那些,與他遭受同樣苦難的前朝罪民,有著同情憐憫之心。所以皇上也就順水推舟,做著順水人情給鄭大人。讓鄭大人將那些前朝罪民給帶上寶船隊,一起出使西洋。有些事,本就是只能做不能說。若是大喇喇的說要赦免前朝罪民,朝廷上必是一片鬨然反對聲浪。但鄭大人將那些前朝罪民,帶上寶船隊出使西洋,讓他們戴罪立功。一旦立了功,船隊順利返回。鄭大人即向皇上呈報有功人員,並將前朝罪民的名字也列在名單上。如此一來,皇上論功行賞,自然而然也就赦免了前朝罪民之罪,甚至還其官籍,恢復其家族名聲。這是鄭大人的仁義胸懷,與用心良苦。也是皇上的仁德,與對鄭大人的絕對信任與支持。這等知遇之恩,彼此信賴,彼此忠誠,就像是鐵打成鋼一樣。彼此無需多言,卻是經得起千錘百煉。這才是真正的難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