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0 21:17:08瀏覽3233|回應5|推薦64 | |
歌劇「阿密達」1904年首演時的海報 捷克大作曲家德弗札克(1841-1904)自從歌劇「露莎卡」成功後,可說達到了他長久以來的願望~成為一位真正的歌劇作曲家,之前他雖然已寫了許多交響樂與室內樂的名作,但他聲稱自己心裡所想的只有歌劇,因為那是給同胞最好的獻禮。這種想法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因為現代人早把歌劇看成是廟堂之上的東西,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紀初,歌劇確實是雅俗共賞的,歌劇院也是大家的社交場合,熱鬧的很,交響曲和室內樂則比較抽象,屬於上流社會或知識份子。 但他那時已經60歲了,也早已功成名就,照理說可以休息休息了,然而他一輩子的早起的作曲習慣卻改變不了,他可能也覺得自己尚未江郎才盡,希望能創作出比魯莎卡更受歡迎的作品,最好能達到國際性的成功,而不是僅限於捷克而已,他於是央求魯沙卡的劇本作者再幫他寫一齣劇本,無奈那位劇作家有一大堆別人預訂的劇本要寫,實在沒空,他只好轉而找另外一位劇作家,他與德弗札克也合作過,此人以博學聞名,文學才華當然也很驚人,他用了西方非常有名的傳說「阿密達」為題材,寫了一個四幕的劇本,希望藉此來讓外國人對德弗札克的歌劇感興趣,這構想原本是非常好的。 德弗札克於1902年開始作曲,1903年完成,他自認必定成功,沒想到首演時卻是失敗,不但舞台布置失當,連劇情也被批評是老掉牙,只有音樂部分的評價尚可。他覺得非常失望,有人說這多少影響了他的健康,事實上他早有動脈硬化的症狀,可是他後來還是打起精神,專注在下一齣歌劇「何里模」的作曲,只可惜沒寫幾個音符就因腦溢血突然去世,享年63歲,「阿密達」因此成為他的最後作品。 但「阿密達」自從首演失敗後,就此一蹶不振,別說揚名國際了,連演出的機會都很少見,成為「被歷史遺忘的名作」,知道這歌劇的不少,但聽過的卻沒幾個,連我這德弗札克迷也不例外,錄音在唱片目錄上是有,但市面上根本沒有,其慘遭忽視的程度令人驚訝,相信德老若地下有知,也會暗自垂淚,但也沒辦法啊... 直到去年年底,我發現常去的表演藝術圖書館,竟然有全曲版本,還有刊載全部歌詞,這才一圓了我多年的願望,花了幾天將歌詞全部譯出,又將全曲聽了五六次,總算揭開了此曲神秘的面紗,也了解其為何不受歡迎的原因~宗教意味太濃,不像「魯莎卡」那般抒情與淒美,劇情與其說老掉牙,不如說有些無趣,也太過強調基督教信仰了,精彩與感人的程度皆不足,那為何我還要介紹這齣歌劇,讓它繼續待在歷史的垃圾桶裡不就好了?... 當然不行~這是德弗札克的絕筆,不管劇情再糟糕,音樂絕對有可觀之處,不可忽視,從序曲開始就充滿力度,以一個他作品中少見的猛烈不協和音開場,樂團奏出十字軍的主題,為典型的五聲音階,1:21是第一幕女主角唱的詠嘆調的旋律,然後銅管又演奏十字軍的主題,很有聖詠的感覺,這正是劇中宗教氣息的由來~ 第一幕由5:46開始,地點在大馬士革的王宮,大致是說大臣梅齊恩(Muezin)與宮裡的人在頌讚阿拉,合唱很優美,但被刪得很短,有些可惜,隨著號角響起(8:05),大馬士革國王希多拉(Hydraot)正與敘利亞王子伊斯曼(Isman)談話,伊斯曼說歐洲的法蘭克人的十字軍要打來了,他們天下無敵,大馬士革王國將被他們消滅,國王將成奴隸,希多拉一聽大驚,問伊斯曼有無辦法,但這位會魔術的王子把雙手一攤,說只有將你女兒阿密達(Armida)送去搗亂才有用,她是位美麗的魔女,希多拉只好答應,還說若成功擊退十字軍,將收伊斯曼為義子,兩人的對話頻用豎笛不和諧的和絃伴奏,製造出恐懼與微弱的效果,很有華格納的味道,的確這齣歌劇受到華格納的「唐懷瑟」與「帕西法爾」很大的影響,甚至稱為捷克的「帕西法爾」也不為過。 15:40女主角阿密達上場,她唱了一首純樸的民歌式曲調,是全曲最有名的段落,在序曲中也有出現,歌詞大意是說她曾遇見一位受傷的十字軍騎士,並愛上了他,希望能再和他相會,在這餘韻不絕的曲調後,希多拉來勸她了(19:42),說一定要幫助父親,把十字軍消滅,要她去迷惑十字軍的騎士們,但阿密達作法後,說並未看見什麼危險的事情,因此拒絕前往,希多拉說難道你要坐視父王成為奴隸嗎?阿密達仍不為所動,希多拉氣得大罵她,她仍自顧自的唱情歌,伊斯曼見狀,急忙作法,一堆人唱著「怪物們將由基督招集,來統治世界」,並冒起了白煙,阿密達看了看,竟回心轉意,答應幫忙,暗戀阿密達已久的伊斯曼以為她是受到自己的誘惑,因而沾沾自喜,希多拉也喜出望外,誰知阿密達只是想到如果去十字軍那裏,說不定可見到朝思暮想的愛人,這幕就在歡欣的氣氛下結束。 第二幕從28:30開始,序曲曲調簡單如歌,接下來就是騎士與士兵,人群合唱,他們抱怨沙漠的熱與作戰的辛苦,有幾個騎士還說自己將死在這裡,看起來十字軍的士氣也不怎麼樣~然後一陣吵雜(36:43),哨兵在阻止阿密達進入營帳,一個騎士問她有什麼事,她說有事想找十字軍首領哥特(Gottfried),騎士見她極美,就答應引她見哥特,此時旁邊有一位隱士與智者彼得(Peter),他一眼就看出穿著喪服的阿密達是個阿拉伯騙子,想來瓦解他們的士氣,於是前去制止她,兩人衝突,阿密達發出尖叫聲(42:45),不斷哀嚎,說自己有多可憐,於是亂成一團... 這時男主角李納多(Rinald)登場了(43:21),他是智者彼得的兒子,也是十字軍的騎士,他問父親說怎麼拿劍指向一個弱女子,並擋在前面保護阿密達,彼得說妳難道不知道美麗的女人是最危險的?但李納多說保護美女是騎士的最高情操,阿密達感謝他,她突然驚覺這人不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騎士嗎?李納多也認出了她,其實也相思已久,他立刻帶阿密達去見哥特,彼得緊跟在後,三人唱起精彩的三重唱(45:44)。 一陣號角聲後(46:33),樂團不斷奏出序曲中出現的十字軍主題,哥特登場,他要跪著的阿密達回話,為何身為大馬士革公主,卻要投奔來此?阿密達站起來時,他的美讓現場所有騎士都驚嘆不已,她編了一堆謊言,說她叔叔俘虜了自己的父王,並把弟弟送去沙漠,還要占有她,她好不容易才逃走,希望十字軍能幫助她和父王,若成功,大馬士革將歸順十字軍..等等。眾騎士一聽,都爭先恐後要為美女效勞,李納多更是說要單獨帶隊進攻,力求表現,阿密達十分歡喜,彼得只能嘆氣搖頭... 她等不急要勾引李納多了~李納多也早已不能自持(56:50),兩人大唱情歌,彼得仍拼命阻止,最後伊斯曼駕著一台會飛的四輪馬車來接他們,本幕結束。第三幕一開始(63:42)音樂清新夢幻,卻有著詭異的佈景,這裡是阿密達的魔法花園,她將李納多帶來,兩人躺在貝殼裡的床上,伊斯曼則偷偷在一旁,這場景很難不讓人想起「帕西法爾」的第二幕。 花園的妖精開始合唱,宣告這裡是沙漠的綠洲,在這裡很安穩與甜蜜,兩人又唱起情歌,歌詞極肉麻,例如「你能為我征服整個世界,即使神也變成你的奴隸...」之類的,確實有些濫情,還有女神要拿愛神的弓箭把他們兩個串成一對,當然這裡也充滿性愛的暗示,應該是德弗札克最感官性的音樂,值得一聽。
序曲的手稿 一旁的伊斯曼正準備勾引更多的騎士來此,準備大展身手(74:32),他要阿密達去執行任務,阿密達根本不理他,說她只想和李納多廝守在一起,失戀+失意的伊斯曼大怒,說難道他精心打造的城堡是為了你們情人幽會用的嗎?並說自己是多麼愛著阿密達,結果完全無效,這女生的個性極強,還反過來用惡言惡語威脅,伊斯曼從此失去理智,高喊著要復仇,已被愛情沖昏頭的李納多完全不知,還沉浸在眼前的美景裡,伊斯曼叫醒他,要他放棄阿密達,李納多還問為什麼,伊斯曼終於崩潰,他舉起手來要把這精心打造的城堡毀掉,阿密達卻早他一步,直接將城堡瓦解,李納多嚇的面如土色,接下來阿密達又創造了更美的宮殿,兩人快樂的入住,只留下恨得牙癢癢的伊斯曼~ 伊斯曼看到兩個騎士好像迷路了(86:46),想說他們應該是來找李納多的,於是變身成老人等他們,然後開始編謊,說自己本來城堡的主人,但現在被阿密達強佔,李納多現在已經被他迷惑,要救他只有取出城堡地窖藏的鑽石盾牌,他又吹噓這盾牌有多神勇,可使夜一下子變為日,還可控制人的心思等,兩人傻傻的相信了,於是進入城堡。 他們取出鑽石盾牌後,用反射的強光迷住了李納多(90:42),這位在上一幕表現神勇的李納多,現在簡直和人偶或洋娃娃沒兩樣,眼神呆滯,還一直遭到驚嚇,阿密達希望李納多能轉移視線,而且兩位騎士也快拿不動如此重的盾牌,眼看阿密達就要成功,這時伊斯曼出現,將城堡毀滅,騎士趁機將李納多帶走了,幕落。 第四幕是在沙漠的綠洲,十字軍的軍營中,李納多在這裡躺著,並唱了大段的獨白,他十分虛弱與痛苦,還在想著阿密達,並回憶起那鑽石盾牌帶給他的傷害...但沒多久他就開始禱告,把自己完全依託給神,並誠心懺悔。他的父親彼得和十字軍騎士擔心他的傷勢(102:56),李納多的懺悔越來越激動,並要求給他劍和馬,要與基督的敵人戰鬥,十字軍開始合唱讚美基督,表現出同仇敵愾(106:20),他要上馬,騎士們怕他太虛弱,父親彼得確知道兒子已在堅定的信仰裡復原了,李納多在眾人的讚嘆聲中,舉起了沉重的鑽石盾牌,出征去了~ 接下來他與伊斯曼正面對決(111:11),伊斯曼不敵,很快被殺,死前還要李納多同情他的不幸與失戀,但李納多毫不領情,直接再補一刀,伊斯曼慘死。後來阿密達叫住他,對他宣戰,卻說自己已活不長了,自願死在愛人的手裡,李納多想停手已來不及,他後悔不已(114:51),唱起了最後的情歌,兩人唱「:我們將結合,直到日落;如果武器也安靜下來,它將引領我們到樂園。小河將給我們新的力量,我們將在其中得到救贖與洗禮...。」阿密達就此死去,李納多抱著她到小溪中洗禮,象徵著她也改信了基督,全劇在十字軍頌讚基督的合唱聲中落幕。 聽完了~很無聊又老套的故事,不是嗎?但由此劇我們可認識到德弗札克單純的宗教信仰,他晚年多彩的管弦樂法,以及神秘的魔法世界,這都是「阿密達」的迷人之處,希望此文能使此一幾乎不上演,也無人討論的歌劇重新被世人了解,仔細想想~這是他一生最後的心血結晶,怎可能是失敗之作呢?事實上,音樂史上群眾和學者判斷錯誤的例子不少,若只因為這樣被打入百年以上的冷宮,那真是太冤枉了啦...(文/夏爾克)
德弗札克與女兒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