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12 11:36:10瀏覽4775|回應3|推薦79 | |
三個樂章分別是快-慢-快,相當古典的方式。那姚阿幸為何不喜歡?個人猜想~ 第一,所謂裝飾奏的部分真的是滿短的,這是給小提琴單獨表演的重要機會,德弗札克好像給的不太夠... 第二是曲式有些怪異,第一樂章似乎只有一個主題,而不是慣常的兩個主題,再現部也過短,導致曲式不均衡。 第三是管弦樂相當"民族風",也就是很"鄉土",想必嚇到了這位古典主義者姚阿幸吧... 但這是十九世紀的看法,到了二十世紀,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反而紅了起來,什麼"民族風""鄉土風"讓人覺得親近,也很新鮮,再現部過短更讓曲子沒那麼冗長,尤其快速的最後樂章,與前兩個樂章相比,更是讓人有驚喜之感,以下談談這首曲子以及我喜歡的唱片,範例是捷克著名小提琴家Josef Špaček獨奏,與捷克愛樂的版本,算是滿原汁原味。 第一樂章是"從容的快板"4/4拍子,a小調,這是C大調的關係調,滿乾淨清楚的,且剛剛開始只有a(主音),e(屬音)兩個音,節奏也是滿常見的短-短-長,強力卻帶些小調的悲涼,小提琴獨奏很快進來(0:17),演奏第一主題,帶著上升抬頭式的三連音,但一直強調屬音e,反而主音a被晾在一邊,還一直把a小調的導音升g放在強拍,給人孤立之感,最後那一聲高音e更是好像尖叫哀鳴一樣(0:42),但對我來說~聽這最後的高音漂不漂亮,就是鑑別唱片我喜不喜歡的標準啦 : 隨後a音奪回主導權,卻很快的引發了反抗~這是由半音變化(1:25)下降來形成的。隨後開頭的旋律音程擴大模進,管樂吹出變化的旋律,與小提琴正式進場的上升音階重疊(2:21),這次極為高亢,比前面升了一整個八度(背景是翻雲覆雨的管弦樂),好像在風雲變幻的世局中,眾人皆醉我獨醒,用的甚至是屬調E大調~這就是不斷把a小調的導音升g強調出來的結果-將這音當作E大調的第三音,是很容易轉過去的。 但局勢未穩,還是不斷轉調,到e小調出現軟腳般的八度上升(3:08),才漸漸迷途知返,轉回了主調a小調,第一主題又出現(4:15),還是帶些悲涼,前面沒什麼太大不同,直到轉成關係調C大調-G大調的穩定結構(6:01),我們才真的放下了心來,這其實可看成第二主題吧?主要的旋律運動也是往下,與第一主題的抬頭清醒反向,現在是可好好休息舒緩了,也是整個樂章最優美的部分,但後來還是很快回歸第一主題的要素(像三連音往上的法國號(6:56),小提琴後來也加入,短-短-長的節奏形也出現(7:15),難怪這主題常被認為只是第一主題的一部分... 長笛輕鬆演奏第一主題的後半(7:32),開始所謂發展部,剛剛軟腳的八度上升有了點元氣,但也很短暫,很快就到再現部的第一主題(8:32),卻還是很短暫,進入所謂的裝飾奏部分(9:46),更是短暫的讓人吃驚....最後仍是回返到高音e(10:03),還用了超高的泛音,總之這樂章大部分是令人緊張的轉調與和聲(常用減七)。 然後進入一個中板的段落(10:10),這段明顯抒情的多,將前面的一些緊張因素去除,小提琴演奏低音域的第一主題,變得沉靜舒緩,以做為尾聲。
第二樂章"從容的慢板"3/8拍子,節奏比第一樂章靈活。主要主題第一個音c是從上個樂章的主音c延續而來的,但此樂章卻不是c小調,而只是用這個音當第五音,轉到F大調,但也一直強調此音,這個方法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有幾分相像: 1.都不是以主音為主,帶點流浪的意味 2.剛開始旋律都是往上 3前面都有短-短-長節奏,再擴大到三連音節奏(11:20) 4.曲式怪異,不是慢板常見的A-B-A,而是不斷發展變奏,更證明了這首曲子的特殊性。 不過這樂章抒情的多了,樂句加以延伸(常用突然降半音的方式轉調),變奏,將第一樂章短暫的樂句拉長,也安慰了孤獨悲涼的心,個人特喜歡Oistrakh的演奏,聽那溫暖優美的音色,實在是至高享受~但也不只這麼簡單,當半減七和弦出現時(12:11),更多了些深思,值得注意的是一直都沒有主調和弦終止,延續不以主音為主的態勢。管弦樂後來也以主要主題進場(13:04)。 再來的B段突然變成f小調,還是用第三級音~降a,轉成降a小調(13:15),這調性離第一樂章已相當遠了...小提琴音域突然拉高,產了些憂鬱的波動,但很快恢復,法國號暗示著第一樂章第一主題(13:41),A段回來時已轉成F大調的屬調C大調(14:33),將3/8中的八拍子細分成四個三十二分音符,更美麗纖細,樂團則奏著主要主題的變奏搭配,兩者天衣無縫,是我最欣賞的樂段,後來小提琴也演奏此一旋律(15:04),也把之前的半減七和弦取消(15:50),眼看都向著更好的境界前進,憂鬱的波動竟然來了一次,這次感覺是受了傷的小調和弦(16:49),也是主要主題最讓人驚嘆的變異,注意一直由小號吹奏的,關鍵的降D音... 第三樂章”從容的,玩笑的快板”聽名字就很特殊,聽過前兩個速度偏慢的樂章後,這樂章的一開始就可讓人驚喜(21:08)~那是多麼可愛,清新,生機勃勃的音樂!更有趣的是拍號與上個樂章一樣是3/8拍,所以從上個樂章來也不突兀,形式是比較接近輪旋曲的A-B-A-C-A-B-A,A段剛開始只有主奏小提琴與樂團中的第一,二小提琴聲部而已,相當純淨,也回到了第一樂章a小調的平行調A大調,這也是把上樂章結尾F大調的第三音A直接作為主音的方式(這個A音當時是用長笛吹的),還有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三個上升音,這些都暗示我們,第一樂章要以快樂的姿態回來了~ 特別注意讓節奏更活潑的切分音拍子,以及後來中提琴的撥奏加入(21:14),更具活潑與跳躍性,樂團也加入,正當一切都很順利時,突然被強烈的和弦中斷(21:55),這裡德弗札克運用了突然降第七級音升G的方式,效果如同阻斷,配合蒼勁的強音,B段就在民族風的粗曠中開始,與剛開始的清新大有不同,這裡還是管樂為主,這樣的手法很特殊,所以不要看德弗札克好像很純樸,但民族風的寫法與傳統的古典音樂是不一樣的,反而算是一種”新潮”,這會不會也是被姚阿幸拒絕的原因呢?...
但這樣的段落不長,後來還是讓給小提琴活潑的跳弓斷奏(22:27),看來這段民族風不是真的要發展,只是造成對比,我發現這算是德弗札克的特色,當然啦~有人會覺得他這樣比較缺乏深度。然後小提琴拉出的一個旋律(23:16),有些主題的反向味道,三個抬頭音變下降音,這也是一種對比的方法,有趣的是其低音魔幻式的半音上升,隨著定音鼓打出A大調主音與屬音,A段又到來(24:22),更活潑可愛了,只是他還要來點變化,隨著法國號吹出可愛的斷奏八度下降音群,又是一個阻斷的和弦(25:13),由A大調,就轉到d小調,只用了第五音f這樣的共同音,這手法在這首曲子中已是一再出現了,C段開始。 只是出來的旋律讓我滿耳熟的…這不是拉赫曼尼諾夫著名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剛開始的旋律嗎?真的很像吧?..更有意思的是,連調性都一樣 ...因為這裡已快接近曲子的尾聲,不禁讓我想到,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與這曲子之間之間有什麼相似處?這個有趣的問題,就留到之後我寫這首曲子的文章再說吧。 這個主題經過變奏,小提琴常常是用雙音製造美妙的音色,達到高潮時A段再出現(26:59),配合管弦樂的風雲變幻(這時與第一樂章已不一樣,那時是有點混亂狀態),B段則與之對比(27:33),小提琴到後面更是速度飛快,三個抬頭音又出現(30:18),第一樂章要返回了, A段再現 (30:21),其低音很類似他晚年所寫的最後交響詩”英雄之歌”(A Heros Song,1897)尾聲的低音部分,是否是一種引用呢?小提琴這次又上升到超高音,但這次是主音A了,悲涼也成了歡欣鼓舞,結束全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