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16 11:08:27瀏覽5554|回應4|推薦80 | |
我常稱這曲子為"不會褪色的家俱",是的,它仍像百年以前那樣的富麗堂皇,沒有褪色,因為它的結構是如此堅實,撐住了音色的亮麗,不然若骨架開始腐壞,只能爛掉~再亮麗也沒用...當時很多音樂就是這樣。 最堅固的架構出現在第三樂章剛開頭,聽起來只是首浪漫帶點悲情的作品,卻是不折不扣的綿密多聲部音樂,絕不單薄,帶有許多敏感的半音和聲,如果你曾經被馬勒第五號第四樂章所感動,很難不對這樂章也動心。 這首曲子是他去義大利旅行時得到靈感,於1878年開始作曲,1881年完成,首演即大受歡迎,此時布拉姆斯的作曲技術已到達了生涯的最高峰,與之前完成的第二號交響曲一樣是大調,比起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比較明亮的。 而其四個樂章,長達50分鐘左右的演奏時間,都比一般協奏曲來的複雜,也沒有很明顯為鋼琴而寫的裝飾奏,並不像傳統協奏曲~但注意,鋼琴的地位至少是與管弦樂相當,以第一樂章為例,鋼琴在法國號第一主題沒結束前就搶著應答,也自己走過兩個主題段落,一點不比管弦樂遜色,讓此曲充滿了合作與對抗的火花,以下是著名鋼琴家齊瑪曼與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名演。 法國號剛開始就單獨奏出降B大調第一主題,呈示部開始,注意前面的上升音階,與接下去的三連音往下(半音+全音),但還沒結束,鋼琴就旱地拔蔥,從下而上,橫越五個八度應答法國號,這種像是"中間接上"的方式是曲子很大的特色。但由於鋼琴段落較長,好像是法國號拉長的影子,有種溫暖太陽照射之感。。 旋律主要是琶音往上,從主和弦到轉位的屬和弦。然後下一樂句開始(0:16),一樣總共是三小節,只是和聲進行是比較怪的主-屬-六級(七和弦)-屬-?上升四度(0:22)帶來了最後這個問號(?),沒有和聲(0:30),彌漫了一種神祕感。 隨著繼續旱地拔蔥的鋼琴(0:46),出現了短-長節奏,是第一主題的半音向下元素(0:48),也像是接上去的~算是個過渡的段落,到了上升四度(一樣是前面出現過的),如同對第一主題的疑問與抗辯,確定後回到主音降B(1:07),才算達到目標,並開始傾洩往下,這次用了小三度的連續往下,再到大三度音程上升(1:14),整個旋律也被拉長,主題出現在低音(1:29),轉到屬調F大調,並在高音搖擺似的強調F音,然後一口氣解決到降B音,管弦樂的總奏開始,正是演奏第一主題(1:49)... 這是以鋼琴帶管弦樂進來的方式,與傳統不同,卻一樣自然。 待管弦樂比較安靜後,漸漸轉到屬調F大調的關係調d小調,出現了弦樂的第二主題(2:41),這主題剛開始的半音下降,暗示了這是鋼琴過渡段落的持續,只是那時很短促,現在拉長,這樣的順序,也等於回溯了前面第一主題-過渡段落的程序,也像是突然接上的,還有弦樂的撥奏,繼之而來的四音動機也很重要(2:41),音程是小三度-小三度-大三度,正是剛剛過渡段落的主要結構,妙吧! 但這第二主題是缺乏有力和聲支撐的,最後一樂句也與第一主題開頭類似(往上音階,2:59),好像回溯一樣,還把第一主題也變成小調(3:16),鋼琴出來勇於抵抗,終於主奏第一主題的旋律(3:52),與管弦樂分庭抗禮,並互相呼應(4:14),後來的鋼琴過渡段落(6:07),也順利接上第二主題(7:16),轉到f小調,這次仍沒有主調和聲支撐,也是一堆轉位和弦,顯得很不穩定,下降的小三度變的更多了(7:34)...鋼琴再次旱地拔蔥,反轉此局勢,終於獲得了f小調主和弦(7:51),四音動機大跳但不斷往上,頂點時鋼琴的低音出現半音往上的第一主題(8:13),與往下的管弦樂對抗,並激盪出高音的火花... 鋼琴就像被打敗般停止,第一主題被管弦樂以f小調形式奏出(8:29),開頭的祥和美麗早已不復見,第二主題被下降音階轉到a小調,開始了發展部。第一主題還在f小調猶疑(9:06),接下來的過渡段落在呈示部是比較陰暗的,但這裡反而比較明亮,誰叫第一主題剛剛已經陰暗了呢?先前連續的小三度下降到此成了上升(10:45),也是種反轉的方式,猶如呈示部的相反,此時不是影子,而是湖中的倒影了... 調性漸到了D大調,布拉姆斯善用的交錯節奏不斷出現,待又變回小三度下降時(11:23),第一主題似乎就在眼前...管弦樂試著讓它回來(11:27),雖然調性與和聲都不太對...竟然是升C大調!布拉姆斯接著把第三級音F,作為主音往上去推(11:53),並藉由飄逸的高音掩護,漸漸把F大調解決到其下屬調~降B大調(12:47),這是很簡單,卻又絕妙的手法! 我們又聽到了平和的第一主題,再現部開始,一切暴風已過去,雨過天青,顯得更加珍貴。但布拉姆斯不會讓一切就結束~這樣就太簡單了!第二主題從降B大調的下三度音降G大調開始,這對他很容易,只是加一個三度和聲而已...只是這主題在呈示部為小調,這裡為大調(13:54),氣氛改變很多,但顯然不太被認同,很快想要轉回主調降B大調,過渡段落又出現(14:29),但這樣應該能導引至主調降B大調順利結束吧? 布拉姆斯再度違逆了一般的期待,第二主題極為意外的由降B小調開始(15:04),經由上升轉調,來到了升F小調(16:00,降B小調的下三度),轉到屬調升C小調,並藉由第一主題的下降音階,轉到平行調升C大調(16:08),可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並全力拒絕半音下降,撐住!...但奇怪的是全白費了~因為這遠系調根本是不正確的調性,越努力反而會走越偏。 更妙的是還想以此奏出第一主題(16:19),但其正當性不足,顯得如此微弱...待解決至降B大調和弦,第一主題終於由管弦樂總奏開始(16:42),猶如陽光再現,在第二主題也出來露露臉後,鋼琴與管弦樂協力讓此樂章以降B大調主和弦結束。 第二樂章的d小調主題(18:46)與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高度相關,剛開始是一個好像顫抖式的音型&再來的琶音向上音型,在整個樂章都常出現,是很典型的小調樂曲,管弦樂則呈現下墜狀態,造成緊急感,陰暗的張力十足。第二段轉到D大調(23:34),原來的琶音向上,變成向下,第一樂章鋼琴過渡段落的短促上揚又出現(24:55),配合管弦樂的琶音向下,顫抖式的音型又起(25:29),回到第一段d小調,換鋼琴呈現下墜狀態(25:54)...管弦樂演奏主題,逐漸變的狂熱,以悲劇性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是行板,6/4拍子,出現大提琴獨奏主要主題,並大有主角之勢(28:15),這在鋼琴協奏曲中很不尋常,又回到了主調降B大調,剛開始就是大提琴如墜落式的下降,好像第二樂章剛開始,但很快轉到小調(28:32),又像被挽救般的回來(28:44),重複一次後加了高音的小提琴,再次受到半音的考驗(其中有一條半音下降旋律線,很美但有可能破壞大調結構),直到把降B升了一個半音(29:00),才有了一個往上相互抵抗的力量,再次回到主調,完成了兩次的考驗,這也是馬勒在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愛用的手法。 這段繼續延伸,還加了雙簧管獨奏(29:43),布拉姆斯在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也用了類似手法。鋼琴這段結束時才加了進來(30:56),不再是一個臨時的介入者,所使用的音階,是先上升,再逐步到高音的全音下降(31:02),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過渡段落(0:46),只是那時是半音,這裡用全音和諧多了。。 然後鋼琴繼續延伸此段落,若注意,還可發現第二樂章的主題在低音偷偷出現呢(33:08)...鋼琴部分則像是其顫抖音型。小提琴再度強調半音下降(34:38),隨著弦樂開始奏出主要主題(35:15),鋼琴也與之應答,其方式與第一樂章剛開頭時一樣,我們方才知道此主題,實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之變奏,鋼琴也上到極高音域,好像在孤高之絕頂,經過一堆神秘的鋼琴琶音與弱奏弦樂,主要主題再現時(38:05)用的居然是升F大調!當然,我們知道此調重要第三音為升A音,剛好是降B大調主音降B音的同音異名,要轉過去不難,但突然出現在這還是嚇了一跳! 經由一個下降音階與鋼琴的顫音,還是不著痕跡轉回降B大調(39:02),主要主題才真的重現了,與之前最大分別是加了許多鋼琴充滿情感的顫音,經過兩次讓人銷魂的停駐後,最後才解決到主調和弦(42:13),也將樂章結束。 經過三個比較長的樂章,第四樂章相對短小,像是一個獎勵,也能抱持輕快的心情結束,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專心聆聽,所以只大概講一下。這個樂章標題是"優雅的小快板",是他的交響曲第三樂章愛用的,這裡卻放在第四樂章,本身就是滿破格的想法,曲式並不複雜,就是兩個旋律在輪替,第一主題帶有小三度-小三度下降(42:43),與三度的上升,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那四音動機的複製版,只是這裡是大調,還是主調降B大調,算是對該主題哀愁的一種解決,這是第一樂章沒做到的事吧... 在出現怪異的九度音程後(43:47),就是音程大跳的第二主題,帶有詭異的增四度(43:59),也沒有明確的和聲支撐,並帶有些吉普賽式的哀愁與動感,這是布拉姆斯很愛用的方式,直到最後才能確定是a小調(44:12),還是在不起眼的弱拍,這樣的手法讓我覺得恐怖,有些飄盪不安...何況還有漫不經心把玩的段落,第一主題與其延伸段落又回來,但仍沒法解決這問題,第二主題再度響起(48:45),這次在d小調,正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調性,但剛開始一樣是不清楚的,也一樣像是在遊戲把玩,第一主題回到主調降B大調,由鋼琴與管弦樂團配合精彩結束,但第二主題像是被避開,耳不聽為淨~這樣的方式預示了接下來的第三號交響曲,就是不需要像第一二號交響曲那樣堂皇隆重了,以前只是在曲子中間安排的秋意,未來將瀰漫至結束,原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那拉長的影子,帶有夕陽無限好的含意,布拉姆斯創作的晚期,或許已悄悄開始了。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