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演奏術語趣談(Mahler: Symphony No.3)
2017/11/21 18:42:52瀏覽13231|回應8|推薦89

馬勒的第三號交響曲一直以來,都是我最不喜歡的交響曲,演奏時間超長不說,又沒什麼規則性,一下牧神,一下尼采,一下基督,好像把一堆不相干甚至相反的混在一起,最可怕的是第一樂章超長(三十分鐘以上),常聽不完就已經放棄了,何況還有六個樂章...真是不睡覺也嚇到。

直到今年,對這可怕曲子的觀感才有了改變,一天沒事翻閱總譜,突然覺得那些術語滿好玩的~像是ohne Rücksicht auf den Takt(不要在意指揮?哇哈哈哈),Alle Streicher mit furchtbarer Gewalt (所有弦樂器使用暴力),Mit geheimnisvoller Hast(神祕而匆忙的)...多不勝數。

然後又發現了好幾個有趣點,終於開始喜歡上第三號交響曲了。首先,這首曲子的第四樂章是用尼采的著作「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中的詩,而馬勒可敬的對手,理查‧史特勞斯的同名交響詩也有一樣內容,都是關於夜晚的,這兩首曲子很巧合的都在1896年完成,有沒互相影響的可能性呢?

耳朵尖的聽眾可能會注意到兩首曲子開始都有銅管的序奏,這有可能都象徵著「自然」。而第三號交響曲的尾聲,定音鼓打出的四度節奏,也正是交響詩「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序奏打出的四度節奏。而在馬勒晚年時,史特勞斯也向病床上的他表明,想要指揮演出第三號交響曲,似乎讓馬勒很欣慰。

第三號交響曲剛開始聽到很像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的學生歌,這首歌國內被改成了「慈母吟」,大家都應該聽過。而他完成這首曲子的1896年當下,馬勒正好為了要謀得維也納歌劇院總監一職,去拜訪影響力很大的布拉姆斯。所以這樣是向布拉姆斯致敬嗎?有可能,但布拉姆斯用的是大調,馬勒的卻是小調,好像帶點諷刺~因為我們知道,他其實不太喜歡布拉姆斯啦。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樂譜內頁關於每個樂章標題的注釋

這首交響曲原本是有標題,剛開始是「幸福的生活~夏夜之夢」,後來又是「快樂的學問(這個標題讓人想到尼采的著作)~夏晨之夢」,讓人聯想到他都是在夏天作曲的。而每個樂章也都有標題,第一樂章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序奏~牧神甦醒&夏天在行進(酒神的行進)」,第二樂章是「草原的花告訴我的」,第三樂章是「森林裡的動物告訴我的」,第四樂章是「人告訴我的」,第五樂章是「天使告訴我的」。但這些標題後來都被馬勒刪掉了,可見他還是希望聽眾自由聆聽,不願加以限制,其實總譜的術語比什麼標題都有趣多了,講故事的能力更是一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Yr720ftjaA

第一樂章如前所述,算是我聽過最長的交響曲樂章了,也是全曲最後才完成的,可以想見,一定有些其他樂章的元素在其中,果然也是如此。見以上影片,這是由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慶管弦樂團的名演,第一樂章的開始,八支法國號「強力,毅然決然的」宣告出序奏的主題(1:04),這正如前述是很像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的學生歌主題,這裡卻是d小調。然後開始了一些試探性的樂段,似乎就是所謂的牧神醒來了...在希臘神話,牧神是在森林裡面的,而且是半人半獸,象徵著人的原始慾望,那「牧神甦醒了」,是人的原始欲望甦醒了,簡單說人還在「自然」的狀態,談不上所謂的進化。

序奏主題後面的上升音階形成重要的動機,與之搭配的音樂極為厚重(1:18),法國號繼續往上吹響(1:19),開始了一段渾渾噩噩,似醒非醒的樂段(1:41),在第四樂章會再現,而加了海綿消音的大鼓也悶悶的,就開始了所謂進行曲的節奏(2:17),以三連音為特徵,標明要「沉重而空虛的」,帶有弱音器的小號召喚著牧神(2:30),連續上升的音階 (3:30),帶出了法國號吹出的第一主題(3:42),帶有序奏重要的上升動機,這悲劇的主題暗示醒來仍然艱難,在第四樂章會明確的被配上歌詞:「痛苦是深遠的」...小號再吹出一個衍生的旋律(4:37),象徵著醒覺,與第二號交響曲最後樂章的第一主題滿像,當時是象徵著復活與永生,在這首交響曲也滿重要,但此時只是一個伏筆,三連音的進行曲節奏仍持續著(6:07)。

然後在弦樂輕輕的顫音中(6:16),第二主題由雙簧管奏出(6:26),這是相當活潑的旋律,開始有了甦醒的感覺,但此時調性還不穩定,風很快就把一切都吹散了... 


到此馬勒稱為「序奏」,即牧神甦醒的部分,然後就要進入夏天,或是「酒神的行進」這部分了,在希臘神話中,酒神與牧神同樣都是象徵著比較原始,而非理性的慾望。進行曲節奏又回來(7:33),一支長號沉重而慢的獨奏著(7:42),這算是第一主題的變奏,節奏開始比較活潑,最後安於d小調。又引導到第二主題(10:15),突然來了個像是鬧鐘的號聲(10:25),這次在標明「不被注意有些動感尷尬」的術語下,弦樂群又颳起了一陣風,這次沒有消失了,豎笛吹出馬勒典型的進行曲節奏(11:01),所謂的牧神才真的醒了過來,開始活動,序奏主題出現(11:42),並轉為大調,與前面的小調相反,充滿了盛夏的氣息,萬物滋生。

第二主題這次明確在F大調上奏出(11:54),不過很有意思的是,都結束在主調的屬音上,這點與序奏是滿相近的,F大調的屬音正是光明的C大調,讓這段曲子更顯光明,又經過馬勒銳利的進行曲節奏,將序奏主題變奏,絢爛大方的響起(13:09),與雀躍的第二主題交互輝映(13:17),百花盛開情景躍然耳際,第一主題的號角聲也偷偷進來參一腳(13:36),但這狂喜的氣氛很快被急速的上升打斷(14:46),這個音階其實在序奏就出現過,大鼓又加上海綿打出悶悶的音,這算是呈示部的小結尾,我們知道,沉重的第一主題又要出來了(15:09),似乎在告訴我們,嚴寒還沒過~你們高興得太早了吧?

由這樣的幻滅,開始了發展部。狂喜的號角聲又轉成帶弱音器的召喚聲(15:30),衍生的旋律仍由小號吹響(16:06),再以最大的力度發展後,長號又開始了獨奏(16:53),英國管吹著寂寞的第一主題(17:41)。第二主題由小提琴浪漫獨奏(18:16),更帶有春天的意味,隨著弦樂輕輕的近指板奏法,序奏主題再由法國號奏出(18:59),卻逐漸轉為輕柔,變化多端,小提琴與豎琴三連音的搭配尤其微妙(20:23)。然後又是進行曲的節奏(20:59),鬧鐘的號聲(21:17),第一主題在法國號出現(21:22),有趣的是序奏主題再現時搭配了四支短笛同時吹花奏(22:50),相當華麗而引人注目。

接下來弦樂組被指示要用「狂暴的力度」(23:33),開始翻攪,銅管好像軍樂隊在練習一樣,花花亂亂的。突然小鼓被指示「要用進行曲的節奏(24:19),不要管同時奏出的弦樂」,弦樂也被下令別管小鼓,這奇特情景,就像剛剛在練習的軍樂隊,在我們面前走過一樣:


然後序奏主題出現(24:37),進入了再現部,又是進行曲的節奏(25:50),與呈示部不同的是沒有先接第二主題,而是直接接上長號獨奏(26:30),再加上號聲(29:12),以及第二主題(29:45),有趣的是調性與呈示部時一樣,與傳統奏鳴曲式不合。序奏主題再現(31:05),樂章進入了尾聲,呈示部的小結尾的大幅上升音階再現(33:12),d小調退散,最後以急速用最大的力度結束,收在肯定的F大調,猶如突然天降神兵,解決了困境,夏天確立了。


第二樂章馬勒認為是他寫過最無憂無慮的音樂,好像原野的花草,無憂地隨風搖曳,這就是A大調第一主題(34:14,37:07又出現),譜上標明是小步舞曲的節奏,四三拍子,與第一樂章的序奏主題一樣有四度跳躍。但馬勒又安排了暴風雨,讓花草遭遇危機與摧殘,這就是急速的第二主題(36:06,39:10再現),又被微風吹撫,擁抱陽光,這就是第一主題的回歸(40:41)。值得注意的是低音大提琴輕輕的撥奏(34:28),與第一樂章剛開始的重擊成為強烈對比。

值得留意的地方包括第一主題裡,與上個樂章相近的進行曲節奏(34:35),只是這裡比較慢,以及三連音(34:55),這些在第一樂章都算是滿重要的元素。第二主題則以跳弓奏法(36:13),以增加活潑度,還一下子五連音一下子六連音(36:19),節奏變化無常。到第二主題再現時(40:05),跳弓更加激烈,又指示豎琴「不得以琶音」演奏和弦,在第一主題回歸後(40:41),以高音泛音結束(43:24)。


第三樂章很明顯的改編自馬勒自己的歌曲集「青年之歌」中的「夏天的交替」,這首歌大意是說春天的布穀鳥撞在綠柳上死了,由夏天的夜鶯取代牠,來唱歌給大家聽。這呼應了第一樂章說的「夏天甦醒」,也是一首描寫森林動物的曲子,人到現在就是從花朵進化到動物而已。乍聽之下有點詼諧曲的味道,但馬勒曾說這不是幽默而是恐怖,就像是整個森林在扮鬼臉吐舌頭,夠可怕了吧~這也算是首黑色幽默的曲子。

剛開始豎笛的大跳音型在原歌詞中是描寫布穀鳥的死亡(43:33),聽起來像是哀鳴,所以可稱為「哀鳴的動機」,調性是也是C小調,然後主旋律出來了(43:36),與原歌曲一致,也頻頻出現哀鳴的動機(43:53)。然後是夜鶯要開始活躍的樂段(44:13),殘酷的表達了「你死,則我生」的現實。

突然出現了原歌曲沒有的樂段,轉為C大調的音階相當質樸(44:59),卻變容為類似梅湘「突朗格里交響曲」的怪異旋律(45:26),又回來第一段的歌曲(46:02),還加上小提琴的音符裝飾,但後來開始混亂,是不是馬勒所說森林都在扮鬼臉吐舌頭的意思?其中還偷渡了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46:57)。然後又是夜鶯將悠游登場的旋律(47:17),卻一直響著哀鳴的動機(49:01)…

突然,在譜上標示著:「要從很遠的地方傳來。」郵號吹著號角聲(49:08),似乎是一種天啓,配合高音的弦樂,更顯得仙氣。然後之前小調的歌曲也被「淨化」了,變成了大調(50:24),天啓的號聲又出現,直到法國號與之應和(50:50),才將之融入音流中。然後長笛聲部「神祕而匆忙」的響起(53:10),這斷斷續續的音樂又把我們拉回歌曲,可是比之前的氣氛更加厚重,尤其是夜鶯要開始活躍的樂段,由之前流暢的小提琴成了大塊的法國號(54:55),質樸的樂段也由低音變成了高音(55:17),變成華麗,真可說是完全變臉,先前的天啓已經失敗,豎笛吹出了哀鳴,還標示:「不要管指揮,自顧自的吹吧(55:48)!

郵號似乎不放棄,把漸漸狂亂的場景拉回正軌(56:05),隨後竟然也變臉了,又出現第一樂章的大幅上升音階(58:22),以及一堆下降的三連音(59:13),與當時一樣,改變的意味十足,若不接受天啓繼續維持獸性的話,將有事情發生啦...樂章就在這樣不安的氣氛中結束。


第四樂章是節錄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詩文如下:

噢人類,你得留心。深沉的午夜在說些什麼?我剛是熟睡著的,從睡夢中驚醒。世界是深遠的,遠比白天所想的更深(這段馬勒未作曲)。他的痛苦也是深遠的,歡悅,比痛苦還要更深。 痛苦說:退後吧!消失吧!但所有的歡悅都要求永恆!要求更深遠更深遠的永恆!」 

這詩文乍看之下滿難懂的,這其實是在全書的後端了,哲學家查拉圖斯特拉已再次遠離人們,或是遠離自己的生命;但未來他還會再回來,教導人們,只是怎麼回來呢?反正會「永劫回歸」,相同的事會一再發生。尼采的歡樂是容納一切的,包含痛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痛苦,哪來的快樂啦。既然會永劫回歸,那快樂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永恆。而「午夜」是尼采滿專門的用語,與正午造成對比,正午是行動的時刻,變成超人的時刻,而午夜是死亡,是遠離的時刻。

我們看到了「永恆」兩個字~人類在此更加進化,之前的動物啦花草啦都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生命對他們來說只是活著。但當人類意識到他可以「永恆」時,就與其他的動物產生了巨大差別。樂章剛開始也是睡眠(1:00:03),讓人想到第一樂章序奏後的渾渾噩噩樂段,在女中音呼喚「噢人類」後(1:00:43),是大提琴的七連音(1:01:19),馬勒特別註明,「要自然的流動,不用去管指揮」。

在唱「當心當心」時(1:01:26),豎琴與小提琴,中提琴的高音泛音讓人印象深刻,有警鐘的意味,事實上在尼采的原著裡,也是午夜之鐘奏響的時刻... 

唱到「在深沉的午夜在說些什麼(1:01:56)」時,可以聽到雙簧管滑音(1:02:07),好像夜鶯啼叫,這也巧妙的呼應著上一樂章的夜鶯出現。在大提琴運動般的七連音結束後,反而是小提琴出現平緩的七連音(1:03:51),這個旋律正來自於第一樂章的衍生音樂(4:37),與第二交響曲最後樂章,象徵永恆的主題相似,那是種想脫離痛苦的醒覺。。 

大提琴流動的七連音又開始(1:05:58),女中音唱著「他的痛苦也是深遠的(1:06:14)」,這旋律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極相似,後來又是象徵醒覺的衍生性動機(1:06:19),以獨奏小提琴與女中音對答,好像在與昏沉睡魔拔河,又告訴大家「歡悅,比痛苦還要更深(1:06:35)」。最後就以此醒覺的動機唱出「但所有的歡悅都要求永恆!要求更深遠更深遠的永恆!」(1:07:54),以A音結束,這讓人想到第一樂章。


但對於醒覺的人們,馬勒提供的答案卻與高唱「神已死了」的尼采不同,是要大家向神禱告,才能真正達到永恆,這大概就是第五樂章的內容,有趣的是馬勒本來給這樂章一個副題:「天使告訴我的,或是早上的鐘告訴我的」,以對比前一樂章的「午夜之鐘」,這毫無疑問指的就是天堂。

這首曲子的歌詞是來自少年魔號之歌,原本是獨唱,在這裡卻改為合唱。值得注意的是,原來的題目是「可憐兒童的乞食之歌」,算是滿可憐的,這向神的禱告,是不是要求一種施捨? 「早上的鐘」剛開始就奏響,樂譜上標明兒童合唱:「要模仿鐘的聲音,聲音要短促,連子音m都要保持音高」。所謂子音m,就是剛開始的「bimm bamm」兩聲後的m

歌詞是:

兒童合唱(1:09:15,很明顯是作為天使):bimm bamm,bimm bamm。

女聲合唱(1:09:27):三個天使唱著甜美的歌,滿懷喜悅的歌在天國響起。他們快樂的發出歡呼,彼得今天已經從罪罰中重獲自由,從罪罰中,罪罰中,得到自由。主耶穌在餐桌前(1:09:54),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主耶穌問彼得:為什麼你站在那裏?我看見你流著淚,像是流著淚。

女低音獨唱(1:10:29):為什麼我不能哭呢?滿是慈愛的神啊,(合唱1:10:38:你怎能不哭,怎能不哭)我怎能不哭!怎能不哭!因為我犯了十誡(1:10:43),所以我茫然痛哭(合唱1:11:09:你怎能不哭,怎能不哭)。啊垂憐我吧(1:11:13),垂憐我吧!

女聲合唱(1:12:11):若你犯了十誡,就屈膝向神祈禱,只要你無時無刻都愛著神,你就會得到天國的喜樂。

兒童合唱(1:12:23):親愛的主,天國的喜樂是幸福的城市(1:12:31),天國的喜樂無窮無盡。

女聲合唱:天國的喜樂是幸福的城市(用頭聲!1:12:40),天國的喜樂無窮無盡。天國的喜樂給了彼得,經由耶穌,也給了世人。

兒童合唱:天國的喜樂給了彼得(1:12:48),經由耶穌,也給了世人。

兒童合唱&女聲合唱(1:13:08):bimm bamm,bimm bamm….

比較奇怪的是在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時,彼得應該不知道自己的罪,那也不會痛哭才是,這是與聖經不太合的地方。沒辦法少年魔號之歌是來自於民間流傳,不會那麼精確,但也聽出了人們對天國的盼望,接續了上一樂章對永恆的期待,這大概就只存在於天國….


第六樂章據馬勒所說,是「愛對我說的」樂章。這指的應該是神的對是人的永恆之愛,或是人對神的永恆之愛(上一樂章:只要你無時無刻都愛著神)。整個樂章都充滿著此一無盡之愛的感覺,相當溫暖深摯。但當時以慢板樂章結束交響曲是很罕見的,因為這樣顯得不夠積極,不夠壯麗,馬勒的前輩如貝多芬,布魯克納皆無此前例,可能比較有名的就只有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馬勒剛好是熟知這首曲子的,但樂章中的氣氛與曲式仍讓人想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以及布魯克納剛首演過,大獲成功的第八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都是有數個主題交替,並在結束前大規模的回想之前的樂章。

第一主題標明「慢慢的,安詳的,充滿感情的」(1:13:40),標準的D大調,回應第一樂章開始的d小調,希望圓滿結束交響曲的意圖已經透露,這是個四度跳躍,先下後上的弧形主題。我的感覺是與貝多芬最後完成的作品弦樂四重奏,OP135的慢板樂章主題很像,同樣都是表達那種安詳,好像在天國,被神的愛包容的氣氛。然後大提琴又衍生出另一個旋律 (1:14:21),標明:「表情很豐富,而且莊重的」。然後小提琴以近指板奏法,柔和的奏出第一主題的倒裝形式(1:15:28),也就是先上後下,與大提琴的第一主題原形成為對位,馬勒這種讓兩個朝相反方向進行的旋律,同時出現的情況屢見不鮮,然後向高處昂揚,目前為止還都是多部的弦樂合奏,沒有管樂。

中提琴此時拉出第四樂章「痛苦是深遠的」旋律(1:17:16)」,痛苦仍然存在著,這時雙簧管吹出第二主題(1:17:38),與第一主題一樣有四度跳躍,才有了管樂,此一主題也歷經多次轉調,一度到C大調(1:18:18),然後又導引出法國號的第一主題(1:18:29),出現了第一樂章轉換的上升音階(1:18:59),增四度的音程造成了奇異與痛苦(1:19:08),這是第三主題

當第一主題再現時,用的是衍生的形式(1:20:32),然後才是真正的第一主題(1:21:16),完全轉回標準的D大調,長笛則吹出高音的對位旋律,豎笛則吹出第二主題(1:22:27),第一主題的衍生旋律進來讓整個樂段更有表現力(1:23:24),然後就將這個旋律變奏,直到第一主題以法國號莊嚴的奏出(1:25:39),但調性是降E大調,相當奇怪,弦樂亦像是在掙扎,果然第一樂章痛苦的第一主題再現(1:25:58),還經過下壓,好像將沉入谷底,但卻讓後來溫柔包容的弦樂,能輕易的轉回原調D大調 (1:27:25),五連音的迴音音型出現(1:27:50),這裡是昂揚熱情,但到了第九號交響曲卻成了悲痛,這一定有某種深意。


然後接到第一樂章急上升的轉變部分(1:28:29),就接上第三主題,豎笛激烈的震音,好像在顫抖,這是要見到天堂前的最後黑暗嗎?

長笛在高音獨奏清澈的奏出第一主題的衍生主題(1:29:26),讓人想到他老師布魯克納的手法,小號以D大調奏出了第一主題(1:30:06),馬勒指示第一小號必須「溫柔」,這裡就加了一塊布放在小號口。衍生主題又由大提琴奏出(1:31:58),引導出第一主題構成的莊嚴頌歌,樂團總奏出天國般的感動,這滿難不讓人聯想到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尾聲輝煌的聖詠。最後定音鼓打出了沉穩的四度(1:34:55),以壯麗的D大調,圓滿安穩的結束了這首交響曲。

馬勒曾寫道:「這個樂章的標題,是”父親,請看這些傷口,不要遺棄你的創造物”,大致上來說,我把這個樂章命名為:”神向我所說的”。我的交響曲可當作是一個發展的階段,那就是從無生命的自然界,向上成長,直到領受神的愛。」 我想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從第一樂章到第六樂章所經歷的過程,可以說是人類,甚至是世界的發展歷程,最後就是被神創造的人類,安詳的回到天堂裡,領受神那無邊無際的愛。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08922496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16 19:41
NTSO馬勒第三個人感想(2017/12):聽完馬勒指揮國台交演奏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後,真的覺得法國號是一種很難的樂器...

四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8 11:38
不行不行 我是初初級,我聽到Mahler 我就malheur了~~尷尬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2-10 08:25 回覆:
那就用看的啦 得意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4 00:20

最長的交響樂曲

從不喜歡到侃侃而談

你征服它了!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2-06 17:15 回覆:
經歷了至少十七年,才真的愛上了。

雨初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3 17:40

收藏了許多古典音樂CD 卻只是單純聍聽 沒到賞析的程度

知道夏爾克對於古典音樂有深厚造詣, 看您洋洋灑灑寫下每篇賞析, 不由得肅然起敬~

忍不住初次留言, 太敬佩了!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1-24 12:14 回覆:
敬佩啊?其實我也只是個愛樂者,只是因為很喜歡聽,也同時愛上了看譜及寫文,現在已是業餘的最大興趣,謝謝不嫌棄喔。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2 13:18

六個樂章...真是不睡覺也嚇到.....大笑

上禮拜去聽布商大廈樂團的布魯克納第七,20幾分鐘的第二樂章明明覺得蠻好聽的,想說閉目專心聆賞,卻不小心點了個頭~尷尬,果真去聽馬勒第三,豈不要睡到流口水了!大笑

喜歡一首樂曲有時是漸進性的,就像夏爾克以研究學問、解讀術語(不要在意指揮、所有弦樂器使用暴力.....哇~真的太好玩了)的心態,終於聽出趣味來了!

格文精彩又有趣,忍不住想聊幾句,但您無需回應我的旅遊文喔!得意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1-24 12:12 回覆:

上個禮拜那場因為老婆要加班,我要帶小孩所以沒去,聽說是滿慢的,不過大家反應都還滿不錯,我也開心布魯克納在台灣被接受的程度越來越多。馬勒第三下個月會在台中歌劇院大劇院演出,本來我想我去的話一定會睡著,寫完這篇文應該就不會了。得意

我上次有要回妳的文章,可是沒法回,可能設定問題。


reaizuguo*😻黃陵祭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可惜,
2017/11/22 08:58
這個YouTube是歐洲那邊上傳的,在美國這邊無法播放
我只好再找其它的版本來欣賞了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1-24 12:09 回覆:
不好意思讓您沒法收聽,這曲子我也滿喜歡伯恩斯坦指揮的版本。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1 21:57
我常覺得寫部落格比寫臉書幸福
不但版面設計方便讀者選取文章閱讀
就連往來互動的回應欄頁也不像臉書那樣不方便
我同意曼特寧好友所說的
你專業的音樂導讀解說可能不是一般讀者可以消化吸收的
但我認為只要有心靜下心來慢慢閱讀總會有些粗淺的認識
對我來說這就是成長也是收獲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1-24 12:07 回覆:
正如浮生大哥所說,就創作而言部落格比起臉書確實較有優勢,可是我最近滿擔心我們部落格會步中時部落格後塵,遭到關閉,這樣大家的文字可能都要飛灰煙滅,不然就是要搬家,算是滅頂之災,如果這樣還不如收費,我覺得也滿合理的。

曼特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1 21:22

為了你這篇我要翻出我收藏的光碟

然後再聽一遍

距離上一次聽完

已經很多年了

不過像你這樣深度談馬勒的人在UDN部落格第一次遇見

你的文章可能是我消化不了的深奧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11-24 12:04 回覆:
啊你太客氣了,沒什麼深奧啦,只是把總譜拿來分析分析,馬勒是我最喜歡的作曲家之一聽久了自然有些心得,祝賞樂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