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勒的謎題:歌劇「三個品托」(Die Drei Pintos)
2015/03/26 21:05:39瀏覽4175|回應12|推薦79

《謹以此文,獻給馬勒愛樂協會,以及喜愛馬勒的朋友們》


以前很愛蒐集樂譜,馬勒的作品一直是必蒐對象,有天看到了其中一本聲樂譜的封面:

Die drei pintos」,戲劇~韋伯,音樂~馬勒我眼睛一亮,這是一齣歌劇的名字耶!從此後就千方百計想找唱片來聽,偏偏這是罕見作品,找到後又看不懂裡面的台詞,那時只懂一點德文,又沒有英譯,所以碰了一鼻子灰。如今馬勒的曲子,大至交響曲,小到一首歌曲,都已經被大家所讚頌及演奏,可是他這個作品,卻一直躲過了大家注意的目光,至今仍藏在倒塌的樑柱裡,積灰蒙塵。

馬勒是很早慧的音樂家,他的第一號交響曲(1888),是他28歲時所寫,就已經是流傳後世的傑作了,這曲子已經確立了他的個性,而且處處充滿著新鮮及優美的音響,雖然初演並不成功,還被攻擊的很慘,但現代的愛樂者卻非常喜歡。而於同年首演的歌劇「三個品托」(1887),是馬勒唯一的歌劇作品,這是補寫續完德國歌劇大師韋伯(Carl Maria weber,1786–1826),生前未能完成的同名喜劇。

卡爾‧馬利亞‧封‧韋伯(1786-1826)

而當年韋伯原始的計畫裡,本來要有十七段編號的曲子,而他自己只寫了其中七個,這七個還幾乎都只有聲樂部分,和聲並不完整,正式譜配成管弦樂總譜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說只是一個斷簡殘篇,先前韋伯的遺族曾委託歌劇大師麥亞貝爾,希望能續完此作,但麥亞貝爾卻始終無法完成,原因就出在完成的部分太少了~但他在日記裡說:「這些草稿應該被認真對待,無論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去改動或刪減其中任何一個音符!」

而馬勒是在1887年,在萊比錫歌劇院擔任指揮時,與韋伯的孫子卡爾認識,卡爾欣賞馬勒的才華,於是委託馬勒完成祖父未完成的歌劇「三個品托」,他的住家有一堆關於此劇的草稿,馬勒原本就崇敬韋伯,視他為德語浪漫歌劇的奠基者,後來他又與卡爾的妻子瑪蒂妲展開不倫的熱戀,這些都激發了他想完成此劇的想法,但這可是連麥亞貝爾,甚至韋伯自己都無法完成的艱難任務~馬勒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完成這齣歌劇,他用了很多韋伯的草稿,甚至還借用韋伯早年的作品,把裡面的音樂配上劇本裡的歌詞,幾個月內就完成了這一個拼裝的歌劇,同時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也接近完工了...

1888年1月21日,「三個品托」在萊比錫歌劇院首演,由馬勒自己擔任指揮,竟然大獲成功,這多少是因為好事的人們,猜測到底那些部份是出自韋伯之手,那些部份是出自馬勒之手,馬勒自己也說:「我絕對不會讓別人知道這個秘密,不然就太便宜那些評論家了。」其實我們現在聽這齣歌劇,很容易判斷哪些是他的手筆,因為我們已經聽了他太多的音樂。但馬勒在首演時年事尚淺,並無任何作品出版,所以大家當然都猜不出來囉~

這歌劇在成功後不斷加演,對照完全出自其手筆的「第一號交響曲」的失敗,可說極為諷刺,他的名聲藉由這個「拼裝車」的成功,傳到了歐洲各地...但當時維也納的「音樂沙皇」漢斯力克認為全劇水準不一,整體看來不如韋伯的那些傳世傑作。而指揮界的帝王畢羅也直言此劇是「陳舊、過時的垃圾」,雖然這可能只是針對其劇本,而原先聽過第一幕對馬勒大加稱讚的理查‧史特勞斯,也因畢羅的意見撤回了對此劇的熱情,他還批評了馬勒在管絃樂法上面的寫法有問題。

而馬勒自己呢?因為他要盡力確立自己的風格,所以後來就算擔任維也納歌劇院總監,演出了很多別人的歌劇作品,但也沒有再指揮上演這齣歌劇了。「三個品托」在經歷了十九世紀末短暫的榮光後,就此倒塌而一蹶不振,即使經歷了上世紀六零年代馬勒音樂的復興,都無法再起,現在雖有錄音,但版本很少,上演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另外其劇本是舊式的德文,充滿了不自然的押韻,唱片解說也沒有英譯,阻礙了大家對此劇的認識。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想想,為什麼馬勒在「三個品托」後,就不再寫任何歌劇了呢?更何況「三個品托」初演大獲成功,這難道不能增加他寫作歌劇的信心嗎?還有「三個品托」,到底是什麼呢?...

 

年輕時代的馬勒

如同先前畢羅評論此劇劇本「陳舊、過時」,但馬勒的曲子,不是都常用一些很陳舊神秘的,讓十九世紀末科學至上的歐洲人覺得落伍的東西嗎?尤其少年魔號之歌裡面那些中世紀風味濃厚的詩詞,以至大地之歌的中國古代人文思想,都讓人感覺他的作品就像是對那些已逝去時代的一個倒影,這是他對勞苦殘酷現世的逃避,也是他憂慮不安的來源,「逝去」就是死亡...這是他最懼怕,也最敬畏的終極價值。在「三個品托」裡,由於充滿中世紀騎士思想,這種倒影一樣非常真切,所以他能完成補寫的大工程,絕不只是因為熱戀或對韋伯的崇敬,而是他根本就認同這個劇本。要想想,對於馬勒如此對藝術要求完美的作曲家而言,若沒有這層基本認同,如何把這些斷簡殘篇,寫成一齣音樂性活潑,音響豐富的,長達兩小時左右的歌劇呢?

也許很多人會對認真嚴肅的馬勒,為這樣看似輕浮的題材譜曲而感到震驚,因為其中許多歌詞相當低俗不雅,道德標準更是可有可無,但這些其實都是表面,若聽到後面,就會覺得越來越可怕,聽完全劇後,只有一個感覺:不寒而慄!這根本就是一齣黑色喜劇,完全符合馬勒的氣質,許多部分神祕難解,但又喧鬧歡快,兩者巧妙並置,就像他其他的作品。若單就音樂而言,這真是一齣漂亮的傑作!難怪在當年會引起轟動,更厲害的是,完全看不出有拼裝的痕跡,就像呼吸般自然。馬勒不寫歌劇的原因,我想除了缺乏作曲所需的時間外,最重要的是他再也找不到讓他共鳴的劇本了吧~

雖然馬勒不希望別人知道哪些部份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筆,但以目前的總譜來看,全部二十一段曲子中有十曲是由韋伯其他的作品改編而來,但幾乎都是不知名的曲子,其中幾曲我還能找到譜。有些人覺得這樣根本就不是馬勒的原創作品,而懷疑其價值~其實大可不必,改編別人的作品這在過去是很普遍的事,巴哈華麗的管風琴協奏曲不就都是改編韋瓦第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來的嗎?他的郭德堡變奏曲終曲更是一個大雜燴的「混成曲」,但有影響其價值嗎?我想音樂第一個是拿來聽的,好不好聽是最重要,是否原創等研究工作應該放在第二位,何況這些曲子都經過馬勒的細心改編處理,將之提升到完美境界,是毫無疑問的~

在開始簡介之前,我想先說聲抱歉,雖然我排斥偷拍行為,但這是罕見歌劇,網路資料極少,為了聆聽方便不得不使用海賊版影片,還是請大家支持正版,1976年由Bertini指揮的全曲唱片,因為有Lucia Popp的及Kurt Moll的演唱,所以可聽性極高,是這齣歌劇的重要文獻,這封面也相當有意思~

序曲:從缺。據說韋伯的草稿有安排,但馬勒不甩,原因很簡單~這齣歌劇的音樂馬勒才是老大,他有自由選擇韋伯草稿的權利。

第一幕 第一曲:見下面影片,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附近的酒館。畢業生蓋斯頓(Gaston),和他的跟班小弟阿姆布拉索(Ambrosio)與一群同學,在慶祝畢業後展開新的人生。前奏是馬勒寫的,剛開始的合唱則是引用自韋伯其他的作品。合唱團先開始唱:喝乾你們的酒杯!大膽的酒鬼!歡樂的日子過去了,分離與悲傷終於在今天到來了~勿忘我...(0:36)蓋斯頓則唱:把你們手上最大的酒杯給我,我們薩拉曼卡大學的學生要喝乾它!(0:55)隨後大家一起喝酒,讚美年輕的活力。阿姆布拉索邊喝邊跳起舞來,唱著啦啦啦...我愛酒...這段具有十足西班牙的風味,非常陽光而樂觀(2:26)。這整首曲子就由他們獨唱或重唱,與學生合唱交織,這是典型的飲酒歌,與晚年馬勒悲苦吶喊的飲酒歌(大地之歌第一及第五曲)相比,是很有意思的,這是非常成功的開場,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幕 第二曲:蓋斯頓說自己將進入政府單位工作,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然後是三段式的迴旋曲,蓋斯頓唱出自己對愛情的嚮往,期待碰上好的女孩,能把一切的愛都給她。這曲子節奏活潑,據說可能是韋伯改編海頓遺失的歌劇裡面的曲子。

第一幕 第三曲:然後他們要結帳了,發現所有的錢都用光了,兩人與酒館老闆唱出有趣而簡短的男聲三重唱,唱著:Ei, ei, ei,錢都沒了...旅館老闆卻在看他口袋裡是不是還有錢,這三重唱是改編自韋伯的民歌集,本來只是清唱,馬勒將聲部改寫,並寫了管弦樂伴奏。

第一幕 第四曲:在兩人沮喪時,阿姆布拉索說老闆有個女兒伊奈茲很美,蓋斯頓產生了興趣,其實伊奈茲是阿姆布拉索暗戀的對象。然後伊奈茲登場,她唱著輕挑的情歌,講述兩隻貓的故事,說公貓曼索,傷了母貓采得的心,這一是非常具西班牙情調的歌曲,特別是雙簧管不時出現的倚音,有像貓一樣的難以捉摸感覺。這雖然是改編自韋伯的兒童劇,但原曲僅是為有吉他伴奏,馬勒親自改成管弦樂,很難想像~馬勒居然會為這樣的歌詞譜配管弦樂!

第一幕 第五曲:蓋斯頓覺得公貓曼索是個混帳,伊奈茲卻開玩笑說那公貓就是你!然後一臉哀怨。蓋斯頓知道她應該是對愛情沒有信心,於是唱了一首歌,述說自己在大學時,很努力的追求知識,但也很努力的談每段感情,全心投入。伊奈茲聽得出神,她羨慕大學生的生活,也由此對愛情恢復了信心,她對蓋斯頓產生了好感,蓋斯頓卻不喜歡如此輕挑的女生,自認是騎士的他,喜歡的應該是純潔淑女型的,才符合他的夢想...這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四號草稿所編寫的,馬勒的管弦樂編曲仍是充滿西班牙風味,三角鐵的聲音明亮清脆,其實到目前為止,真的是「馬勒在西班牙」。

然後突然出現了一位很胖,還喘著氣的男人來到酒館,說自己的名字叫做品托(Pinto),他說父親要他去馬德里,娶潘塔雷翁的女兒克拉麗莎(Clarissa),因為潘塔雷翁欠了父親人情債,為了償還,只好把女兒嫁給他,還帶了父親的親筆信以證明自己的身分。但他一直煩惱自己又笨又胖,萬一失敗了該怎麼辦?蓋斯頓問對方是怎樣的女孩,品托說又純潔又美(事實上根本沒見過她,只是憑想像),於是戀愛經驗豐富的蓋斯頓,開始教他如何求愛~以下又有音源了。

 

第一幕 第六曲:這看來是喜劇的場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五號草稿編寫,影片和前面看到的不一樣,沒辦法~只有這版本才有到第一幕終曲,阿姆布拉索是有打紅領結的那位,品脫當然就是那個胖子了。他們首先說了句:真是新鮮!(0:04)蓋斯頓要隨從阿姆布拉索扮成女生,用男低音的假音聲曲唱高音(3:30),以製造有趣的效果,其中有些文辭甚為低俗,例如要品托蹲下去親阿姆布拉索的腿,阿姆布拉索則用假音唱:你這個沒用的男人(3:44),快給我起來...還故作撒嬌狀,用假音唱起花腔,不免讓人覺得噁心,但品托卻感到興奮,蓋斯頓又要他學會講甜言蜜語,品托也照做了(5:47),三人唱起慶祝成功的三重唱(7:37),大聲叫好,雖然只是一場鬧劇,音樂卻很清新,極具馬勒風格,想到韋伯的草稿是如此的簡略,難道這裡大部份的音樂真的是馬勒寫的嗎?

第一幕 終曲:這是根據韋伯的草稿第六號編寫。伊奈茲過來把餐送給了品托(10:29),品托嘴裡一直念:這樣就可以了~~(10:45)然後就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完全不管旁人,吃相甚為醜惡。蓋斯頓看不下去了(11:11)~他認為像克拉麗莎這麼好的女生怎可嫁給品托這種怪物呢?他認為自己身為騎士,應該解救這個「可憐」的女孩,阿姆布拉索也有同感。合唱大喊:他愛酒!(13:31)~於是他們把一直吃不停的的品托灌醉,然後把他父親的親筆信奪走(17:41),來假冒是品托,向克拉麗莎求婚。這在如今看來是詐欺的行為,酒館的所有人竟然都幫著他們,最後老實又貪吃貪喝的品托被灌倒了,渾然不知親筆信已被蓋斯頓拿走,大家還唱著催眠曲(20:04),以防品托醒來,蓋斯頓與阿姆布拉索就帶著這封信去馬德里,準備開始他們的愛情冒險,第一幕落。

間奏曲:這是馬勒根據韋伯的草稿第一號編寫,很可能是原來的序曲部分,馬勒卻把它放在了幕間,這曲子是整齣劇中可能最具有馬勒風格的部分,開始的幾個段落雖然還延續著剛剛的催眠曲主題,以及品托的喃喃自語:這樣就可以了~的旋律,還有伊奈茲貓的歌曲中的倚音,但後來就以一個極優美的旋律展開,這其實是第二幕裡,表白愛情堅貞的旋律,這裡相當有第一號交響曲的味道,配器尤其精緻,見以下影片,我想喜歡馬勒第一號的人應該會很喜歡這個樂章。

第二幕 第一曲:地點在潘塔雷翁府上的大廳。潘塔雷翁召集了所有的僕人,說要重要的事情宣布,女兒克拉麗莎與女僕勞拉(Laura)也來了,剛開始就是僕人們的合唱,他們議論紛紛,在猜有什麼事要宣布。後來潘塔雷翁來了,他有個主導動機,是七度音的,再加上低沉的音域,聽來兇悍而有威嚴,這時又有音源了(下面影片0:09)~他得意洋洋的宣布,將把女兒克拉麗莎嫁給品托,以償還欠他父親的人情債。

克拉麗莎一聽幾乎快昏倒,因為她已經有心上人了,那是貴族高梅茲(Gomez),僕人還合唱祝福她婚姻愉快,勞拉(戴紅帽子的)對沮喪的克拉麗莎拉說,要她相信並堅守與高梅茲的愛情,可是克拉莉莎(戴著白帽子的)還是一直唱著悲歌。這曲子為多聲部風格,技巧甚高,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一號草稿所編寫的,照理說應該放在最前面,當全劇的開幕場景的,但怎會放在這?還加了那麼多的對位法段落?我想是馬勒憑自己判斷的結果,他始終是他自己,對作品有絕對的主導權,看那些草稿只有聲樂部分的簡略,就知道如此豐富的音樂,裡面有多少是馬勒的創作了吧~

第二幕 第二曲:勞拉唱的小詠嘆調「最高的快樂是堅貞的愛情」(5:34),來鼓勵克拉麗莎不要放棄真愛,後面突然為快板的圓舞曲(6:43),這是十九世紀初盛行的cabaletta(跑馬歌)形式,會寫成這樣卻完全是十九世紀末的馬勒所為,因為這曲子並沒有任何草稿,是馬勒根據兩首韋伯的小曲子改編的,他是想復古嗎?不得而知,但優美依然。

第二幕 第三曲:勞拉先離開了,他想辦法去找高梅茲來,雖然這人因為進行被禁止的決鬥,而不許在公開場合露面。克拉麗莎唱了全曲最長大,也最感人的詠嘆調(7:42),雖然後面還是跑馬歌形式,但感人程度不減,她沉溺在愛情裡,想念著高梅茲,想到可能要被迫與他分離,非常痛苦,但後面跑馬歌開始後(12:15),她又決定堅強的面對命運的擺佈,這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二號草稿所編寫的。

第二幕 第四曲:高梅茲來了,克拉麗莎欣喜萬分,兩人二重唱,互訴衷情(16:14),這首二重唱音樂性的完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莫札特的歌劇,這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三號草稿前半所編寫的。  

第二幕 終曲:勞拉急急忙忙的,唱出急促而有趣的音型(21:50),因為潘塔雷翁要來了,她要高梅茲快點離開,以免被發現,兩個情人雖萬般不願,也只好分開了,兩人唱出了為守護愛情,不惜一切的優美感人旋律(23:23),這段旋律在幕間曲時就有出現,而勞拉急促而有趣的音型夾雜在裡面(24:10),充滿妙趣,可以看出已擔任過多家劇院指揮的馬勒,戲劇技巧是何等熟練,他沒再寫歌劇真的是非常可惜,最後以這優美旋律的管弦樂總奏結束,這是根據韋伯的第三號草稿後半所編寫的。

 

第三幕 第一曲:勞拉與眾僕人們在裝飾婚禮的會場,歡欣鼓舞的合唱。這是馬勒根據他的清唱劇來改寫的,原來是頌讚神的曲子,台灣有些教會還會演出,算是本劇所有改編曲中最有名的,如與原曲比較,可看出轉用技巧相當高,沒有任何痕跡。

第三幕 第二曲:這裡又有音源了,見上面影片,蓋斯頓帶著品托父親的信,假冒品托,與跟班阿姆布拉索來到了潘塔雷翁府上,他們非常歡天喜地,但竟然沒人歡迎他們,一切都靜悄悄的。但他們想說應該是忙著佈置婚禮吧~想到要結婚了,兩人又狂歡起來,阿姆布拉索模仿一堆樂器的聲音(1:14),這裡非常逗趣,很值得一聽,這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七號草稿所編寫的,也是最後的草稿了,馬勒雖將它用在此,但後來也會用在終曲裡。

第三幕第三曲:兩人遇見了勞拉, 勞拉不認識他們,只看年紀,想說應該是來迎娶的品托吧~但阿姆布拉索認錯人了,以為她是第一幕出現的伊奈茲,他很喜歡勞拉,可說一見鍾情,想要講一堆甜言蜜語,但蓋斯頓卻看不慣,提醒女孩不要上當,三人形成三聲部卡農(3:57),非常精采,這是由韋伯早年的作品改編的,也是全劇的亮點。

第三幕 第四曲:勞拉走了,阿姆布拉索非常生氣,但又故作灑脫,像佛朗明哥舞般的旋律響起了(6:07)~他唱:失去了一個女孩有什麼關係?(7:15)男人在西班牙可以找另外一個!後來全劇開頭合唱時,他唱的「啦啦啦...」旋律又來了(7:46),他雖然受到了打擊,但反而說女孩要小心失去一個好的男人...這是不是馬勒的鬥牛士之歌啊?其實是根據韋伯的一首歌改編的啦,總之這是全劇最精采的詠嘆調,據說每唱完必獲滿堂彩。

第三幕 第五曲:大和解之歌。高梅茲其實並沒離開府上,他還在想辦法。他遇見了蓋斯頓,問他是不是品托?蓋斯頓回答是。高梅茲卻說自己和克拉麗莎是真心相愛的,蓋斯頓本來要拔劍捍衛自己的愛情,但高梅茲要他傾聽他對克拉麗莎的愛,當然是非常深情,剛開始聽完蓋斯頓並不認同,阿姆布拉索也說這只是唬人的把戲。但第二段開始後,蓋斯頓體會到高梅茲的真心,他想一個騎士不能拆散相愛的兩人,於是就決定放棄,成全他們,三人展開了三重唱,這是由兩首韋伯的鋼琴伴奏歌曲改編的,最後的重唱應該是馬勒設計的。

第三幕 第六曲:蓋斯頓決定幫助他們,但他用的方法竟然是~把品托爸爸的親筆信交給他,讓他假扮成品托!於是第三個「品托」出現了,現在知道為什麼這齣劇叫做「三個品托」了吧,詐欺犯也再添一名。然後是僕人們祝福的合唱,與第二幕第一曲差不多,只是大幅縮短,都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一號草稿所編寫的。

第三幕 第七曲:勞拉與女僕們的花之合唱,頌讚新娘的美麗,這是改編自韋伯的清唱劇作品。

第三幕 終曲(A):這是繼間奏曲後,最具有馬勒風格的作品,因為這是他自己根據第一幕的幾個主題來作曲的,沒有根據限定某個編號的草稿,所以更具發揮空間,這裡是全劇的最高潮,感覺馬勒並不想假手他人。首先是真的品托突然來了~他說他雖然丟失了父親的親筆信,但他是貨真價實的品托,要來找他的新娘。他肥大的身軀,以及粗魯的態度嚇壞了眾人,他看著克拉麗莎,一直叫著:天啊...怎麼那麼美啊...這時第一幕第六曲的喜劇場景音樂又開始了,他用蓋斯頓教他的招數,開始向克拉麗莎求婚,一旁的蓋斯頓看不下去,又叫阿姆布拉索扮成女生,用假音唱:是哪個無賴啊?又唱:你這個沒用的男人,快給我起來...但品托聽到只覺得更興奮,他要吻克拉麗莎。高梅茲大怒,但蓋斯頓要他別和他一般見識,潘塔雷翁大罵:你這小丑,怪物,快給我滾出去!

品托此時已受到極大驚嚇,但仍努力說自己真的是品托,要來找他的新娘,但還是沒人相信他,他在起鬨的人群中看到了蓋斯頓,想說一定是這傢伙灌醉我,騙走我的信,才害我被誤解,於是罵他是強盜,騙子,無恥...蓋斯頓一聽大怒,拔劍說要維護自己的榮譽,事實上蓋斯頓雖然不是壞人,但品托說他是騙子有錯嗎?可惜我們品托不但沒有拔劍對抗的勇氣,還不斷求饒,這位可憐的「怪物」,最後終於被眾人趕了出去,然後不知去向...

第三幕 終曲(B):前面與第三幕第二曲類似,都是馬勒根據韋伯的第七號草稿所編寫的。這時高梅茲承認自己不是品托,但表示他和克拉麗莎是真心相愛,希望潘塔雷翁成全,潘塔雷翁也答應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家歡天喜地,調性也由開始的G大調轉為C大調,正當以為要幕落時~但這時速度突然變慢,還轉到了c小調,蓋斯頓問:然後呢?高梅茲立刻回答:很幸福!大家也高興附和著,可是調性還是c小調,聽起來有點詭異,然後高梅茲與克拉麗莎、蓋斯頓與勞拉唱著:我們都要感謝品托...在那個感謝的「謝」字,突然出現了G大調的屬七和絃,從而轉回了開始的G大調但這種不和諧的轉調法,造成了神秘的氛圍,讓人聯想到,其實這是一場對品托的邪惡遊戲,也為品托的境遇感到同情,他離開這裡後就算沒羞憤的自殺,一輩子對感情也都有了無法抹滅的陰影,這根本一點也不好笑,而是一場天大的,無法挽救的誤會,這段第三幕第二曲並沒有,完全是多出來的,我們在這裡是否感受到馬勒的用心?...這真的不是他的歌劇嗎?...


轉到G大調後,合唱再度歡欣鼓舞,幕落,全劇結束。

 

文/樂譜註解:夏爾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2175461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小雞饅頭☆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13 01:09
這個故事很有趣,也算是有個好結尾

不過感覺品托很可憐啊,被人排斥辱罵什麼的……

平常我是喜歡看畫多過聽音樂,對音樂的了解自然也不多,不過還是喜歡音樂 O(∩_∩)O

每次看小夏克的解釋和講故事真的很有趣喔!ヽ(^Д^)ノ

想起最近的功課真的好可怕,竟然要創作一首曲,然後當著所有人彈出來(自我厭惡中) (・へ・)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15 19:09 回覆:
我的感覺和妳相同,雖然覺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好結尾,但也對品托的遭遇深感同情,他完全是無辜的,歌劇裡能讓我同情的男低音不多,品托與法斯塔夫算是唯二吧~當然也是馬勒的音樂會讓人產生這種感覺。至於看畫我就不多了~雖然家裡客廳有一堆畫(哈哈),可是只把它們當裝飾(不是空氣),也很少注意看~小雞妳不會是音樂班的吧?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1 08:58

您這篇彙總,集備有趣,先使知新,再令溫故,是成功的音樂簡介傳記。

馬勒的交響曲,常見合唱和歌劇加入共鳴,聽聆此君作品,須要專心分析,但大抵可以得到浪漫的感性。

在我的不甚豐富的古典音樂收納中,儼然有他的第五交響和鋼琴四重奏,經聽耐賞是也!

                         加油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4-02 12:37 回覆:

諾頓兄午安~馬勒的作品是真的需要專心聆聽,才能懂其意旨,因為內容龐雜,他的主題與發展的技巧又很多樣,更可怕的是這人看書思考太多,對人生有說不盡的疑問。

我還沒聽過他的鋼琴四重奏,應該是早年的作品,也是他唯一的室內樂吧,此曲比三個品托稍微受歡迎些,但同屬馬勒作品中不受重視者,我一般比較不寫室內樂,因為室內樂應該只是拿來聽的,文字的導聆其實是多餘,所以更忽略了此曲,但應該去聽聽看的~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31 13:00

補充(2)  第三幕終曲:「速度突然變慢,轉到了c小調,蓋斯頓問:然後呢?高梅茲立刻回答:很幸福!大家也高興附和著,可是調性還是c小調,聽起來有點詭異,然後高梅茲與克拉麗莎、蓋斯頓與勞拉唱著:我們都要感謝品托...在那個感謝的「謝」字,突然出現了G大調的屬七和絃,從而轉回了開始的G大調」的部分之總譜:(引用自: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AGoXUs-o9UIC&pg=PA566&lpg=PA566&dq=three+pintos+libretto&source=bl&ots=KTdd6oQTxd&sig=oPDP7FRRTuds2SPftxeQBstvKuk&hl=zh-TW&sa=X&ei=q90PVY2-DabMmAXWwoCgCQ&ved=0CCoQ6AEwAzgK#v=onepage&q=three%20pintos%20libretto&f=false)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30 21:06
夏爾克好友千萬不要灰心,我也有臉書,但筆耕主力仍然在udn這裡!網路平臺也是社會互動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見證社會往來互動最好的所在,縱然我們無法影響每一個人,若能得遇三五知己相知相惜不也是人間一大樂事。我把寫部落格網誌當成自我歲月的整理與記錄,只要秉持真心誠意來相互學習成長者,都是我尊敬的朋友,至於人氣高低或格友來來去去,我認為那不是我們要掛懷的所在,相逢自是有緣,讓我們多一點欣賞心,就可以看見他人的長處,多一點同理心,就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願您我一起來加油共勉之!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31 12:38 回覆:
浮生大哥午安~謝謝你又再過來和我說說話,其實我也是認為部落格是自己的整理與紀錄,現在是把平常的古典曲子感想整理記錄起來,希望能在往後復習所用,特別是對需要去進行翻譯的歌劇,也很高興能對同樣想聽這些曲子的朋友有幫助,打從寫古典音樂以來,知道有些朋友會離去,因為這畢竟是比較小眾的東西,也只是自己業餘的興趣,可是我只在意自己寫的高不高興,就這樣過了兩年。過去的朋友已矣,我只希望那些很會寫的朋友不要離開,不然越來越沒格子可以看了,雖然我現在興趣比較專注在古典上,但還是對很多事有興趣~藝術旅遊美食文學國際事務財經我都很喜歡,只是看相關的人才一一凋零,覺得有些難過~我現在只希望這裡不要結束營業就好了...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30 19:41

第一幕第五曲,只有聲音: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30 19:16

字數剛剛超過,繼續:

Act 3.
13. Chorus, No. 7 from the Jubel-Cantate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58 (1818), wholly re-written and rescored by Mahler.
14. Duet — No. 7 in Weber’s sketches.
15. Trio, from Mädchen, ach, canon for three voices, Op. 13, No. 6 (1802). Mahler added ostinato of fourths on timpani and violas.
16. Ariette, from song Mein Weib ist capores, for baritone, written for Anton Fischer’s Singspiel Der travestirte Aeneas (1815).
17. Rondo-Trio, from song Elle était simple et gentillette for voice and piano (1824); part of Gesang der Nurmahal from Moore’s Lalla Rookh, for soprano and piano (1826).
18. Chorus — No. 1 in Weber’s sketches (as in No. 8 above).
19. Women’s chorus, from No. 4 of cantata Den Sachsen-Sohn (1822).
20. Finale A. Composed by Mahler on themes from Act 1.
21. Finale B — No. 7 in Weber’s sketches (as in No. 14 above).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30 19:13

補充(1)

三個品托的曲目清單,資料轉載自:http://www.naxos.com/mainsite/blurbs_reviews.asp?item_code=8.660142-43&catNum=660142&filetype=About+this+Recording&language=English

Act 1.
1. Short orchestral introduction composed by Mahler, followed by chorus taken from a piece for two male voice choirs, Das Turnierbankett, written by Weber in 1812.
2. Rondo alla polacca, written by Weber in 1809 for use in a pasticcio based on Haydn devised by his brother Fridolin.
3. Terzettino, from three-part folk-song setting, Ei, ei, ei for male voices, Op. 64, No. 7 (1818). Mahler accompaniment doubles voices.
4. Romanze, from Leise weht es for voice and guitar, written for Friedrich Kind’s play Das Nachtlager von Granada, 1818. Satirical song about a lovesick cat.
Mahler’s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5. Duet — No. 4 in Weber’s sketches.
6. Trio — No. 5 in Weber’s sketches.
7. Finale — No. 6 in Weber’s sketches.
Entr’acte composed by Mahler on themes from Weber’s sketches.

Act 2.
8. Introduction and ensemble — No. 1 in Weber’s sketches.
9. Ariette, from song Keine lust for voice and piano, Op. 71, No. 1 (1819) and waltz from Ariette der Lucinde written for Kauer’s play Das Sternenmädchen im Maidlinger Wald, 1816.
10. Aria — No. 2 in Weber’s sketches.
11. Duet — No. 3(a) in Weber’s sketches.
12. Trio. Finale — No. 3(b) in Weber’s sketches.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8 20:36

喜愛蒐集研讀樂譜,這可不是普通的嗜好哩!夏爾克雖是業餘的愛樂人,但深厚的音樂涵養恐怕不是每一個習樂中人都能望其項背的!

在您的深入解說下,我又多認識了馬勒的「三個品托」這齣歌劇。謝謝您深耕這片園地,也祝您演講圓滿成功!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8 21:39 回覆:
Bianca晚安~其實收集樂譜真的沒什麼,只是一種興趣,跟喜歡旅遊,吃美食,攝影,各種運動都一樣,只是覺得很好玩而已。這歌劇基本上是罕見曲目,能聽到的機會不多喔,至於演講是講第十號交響曲,他未完成的絕筆。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7 20:54

柴可夫斯基及不拉姆斯

都曾經讚揚他在指揮上的成就

馬勒的精神世界為何諱莫如深

也許是一種自我掙扎與救贖的渴望

讓他在部分作品裡對生命意義存在價值不斷思索

點影片進去聽~好棒~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風格

謝謝夏爾克對歌劇專業的分享~

祝福演講成功~掰掰(881、咕掰)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8 21:34 回覆:
瑀璇晚安~馬勒的掙扎我曾經不喜歡,因為覺得太疲累,也想太多了,但去了解其生活與成長背景後,就能理解了,他常質疑生命的意義,原因是因為死亡的存在,所以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探討死亡,有時懼怕,有時絕望,有時正面迎戰,有時被擊成碎片,三個品托其實也與死亡相關,被眾人遺棄的品托,只能自生自滅了,眾人無疑是拿他來當祭品,歌劇的後面雖然看來歡快,但其實隱藏著沉重的氣氛,這是一場黑色的惡作劇。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6 23:39
一個優質的部落格平臺需要所有參與的成員共同來努力,透過每一位格友不同的人生經歷以及生活志趣,從而活絡這個網路園地的友誼之花。這麼多年以來,我就是遵循著這樣的理念與信仰在udn走訪眾家兄弟姐妹的優格。雖然您經常謙稱自己涉獵不多,但是您對古典音樂的接觸與認真,我可都一一看在眼底,同時也想方設法學習入心。網路往來,但憑真心,有誠有意,自能圓滿,我很喜歡您在相關音樂背景資料的分享與說明,謝謝您的持續毅力與熱情。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3-28 21:09 回覆:
浮生大哥晚安~其實我看到您說的這些話有點難過,因為很多眾家兄弟姊妹都離開了udn,不再回來,如今好的格子越來越少,自己也越來越沒逛格子的熱情了,好像有互動的就限定在幾位好友,還要擔心這些人哪天會不會也突然離開,這花園似乎越來越枯萎,大家好像都轉到臉書去了,我自己雖然也有臉書,但那裏是與同好或親朋好友談心的地方,若要純粹欣賞文章,還是希望我們udn能比現在更好一些,至於我本身寫音樂是很開心的,因為聽了那麼久有很多事可以寫的,一點都不累喔~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