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4 12:01:03瀏覽1661|回應14|推薦107 | |
新學期伊始。回歸倥傯。 滿堂青春容顏,眼底或透著懵懂迷茫,或透著憧憬尋索,似乎在在提醒:一切的學問不過回歸最初的問與學、學與問。所謂 science,原義不過如此。 正擬午餐,接連兩名學生扣門。耳聆失戀失眠之苦與論文瓶頸課業挫折……哎,年輕惶惑的心。同擔青春悲喜笑淚,在成長路上陪走一段,有若蒙邀見證般。這應是為師福份。學校應是鼓勵生命探索的地方。一切的問與學、學與問,在此宜自自然然地發生。 但「科學」(science) 常暗示道斷,藉由分明的科層來宣示知識的屬性與體系。於是置身某系某所某學院,便也難免承襲「科學」一詞所暗示的分疆裂土、領域區劃,也暗示各有衡量知識的尺度準據且理直氣壯。然而不經意間洩露了懵懂憧憬徬徨徘徊的青春容顏,常常並不理會這樣的門戶畛域。畢竟看似殊異有待個別對治的問題,常自然而然聚攏成相呼應相關聯的人生課題。 扣門而來的學生,總格外帶來提醒:學校不是學究場域,而是蒙邀相互印證生命的機緣。 今天來到 Lesson 167,特別感受到 J 有意邀吾碰觸更深一層的生命奧義。而所對治的無他,居然正是吾可能陷溺其間的學究慣習。 Lesson 167: There is one life, and that I share with God. 在此課中,J 開宗明義點出,生命如同真理,沒有類別、程度之分,更超越一切相對性,因而實際上並無所謂能與之相對或相反者,更無所謂能構成其對比或對立的一方。也就是說,真就是真,不會有一點點真,或多一點真。真理不用去區分種類。生命就是生命。不會只有一點點或多一點生命。生命不用分門別類。 讀到這兒,雖非初聆,卻也震撼力十足。何也?號稱知識份子或學者,忝為世間所謂有識有知之士的一員,整天皓首窮經在做的,不正是忙著分門別類、界定判別,在程度、類目、相反相似、同義異義之間勞碌不已?早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哪個研究學問者不是在做這些事?亞里士多德自然是個中翹楚、大宗師之輩。他玩起這類遊戲的本事和耐心,只能說令人瞠目結舌。可現在……J 四兩撥千金說,這都是離道日遠的徒勞之舉……生命的大智,不是推敲、斟酌、研議、審斷可企及的……生命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觀察把玩、評頭論足的。 接著 J 把吾人習於用來和生命相對的死亡概念連番請上場,直指「死亡」的確只是概念。是分裂心靈一時的妄想。正是基於這一念無明,於是乎,天地頓時儼然風雲生變、無事生波……流徙的歲月和劫難於焉展開……而吾人熟悉的起落人生則成了吾人生命體驗的全部……可不是?誰不是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格局中栖皇不已?而今 J 居然說,死亡之念有許多形式 (takes many forms) 但不論形式如何,都暗含在吾輩學者擅玩習玩、孜矻耕耘的所謂類目、程度、正反對比中……因為……凡非喜樂圓滿渾然相忘者,皆已蒙上死亡陰影。心頭蒙塵,即顯示自己已確認且領受了死亡的概念,何嘗真正活著,真正在「生命」中? 天哪!吾學者之路,因而其實是死亡之路……愈深入其中,離道愈遠……這怎不令吾心驚? 可捫心自問何以甘心接受 J 此說。豈不正因為沒法不承認 J 道斷精準?研究者當然不是體驗者。自己存心保持距離觀察現象,終歸自盲於自己其實身在現象中的事實…。所謂「現象」,離不開所「欲」,正如觀念不離其源啊。 靜默中,J 溫婉的話語似乎持續迴盪發酵。……如果觀念不離其源,生命終歸不離上主,死亡之念導致的各種情緒起伏、情況變化、正反對比、四時循環、歲月遞嬗、潮流更迭等等,即非吾所無法掌握……因為……同樣是觀念不離其源使然。若死亡之念帶來這一切,則對治死亡之念即對治這一切……。 得承認,這是站在極高處,才能有的視野……J 先揭示此一高度的人性可能,並邀吾勉力…所以,努力吧。 不過目前,重點更在乎吾每日不能不陷溺其間的語言道斷遊戲。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迴避體驗卻能自以為是的學究遊戲。 其實也早已同意這類的見解了,不是嗎?學界所謂的知識論,對什麼算是知識,已辯論了幾世紀。如今方興未艾、後勁十足的是現象學、詮釋學、敘事學這類崛起久矣卻苦等時機的玩意兒。然而就算同意這些容許情感想像經驗的研究取徑且果真選邊靠攏,學者的習性終歸是研究的習性,本質上就註定離道日遠、心靈日益荒疏空虛……。畢竟,有誰的情感想像經驗是專供觀察研究分類而存在的?誰又堪對他人的經驗情感想像任行道斷而不覺愧欠? 確實,每位扣門而來的學生仿如都帶來提醒:學校不是學究場域,而是蒙邀相互印證生命的機緣。想起莊子大宗師篇:涸轍之魚,相濡以沫、相呴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不能不承認,J 這一整課的話依稀呼應。 真正的大宗師,直接證入生命、涵泳其間猶且不遐,哪管程度類目階層次序如何,遑論為之喧囂不已? 豈不正因為塵幾滿面、鬢漸如霜,暗暗驚覺日益荒疏空虛,這才決定走一趟「體驗」之旅?ACIM 提供一條相對上(又來了)較便捷、不必勞師動眾、驚世駭俗的途徑。反正從外在看來,吾依然故吾,照舊維繫吾差可的社會形像,沒有誰看得出啊。雖然……其整套思維體系根本是顛覆性的,夠驚世駭俗……但……只是觀念心識上的耕耘而已,吾仍照過吾學者之路……包括學界遊戲中的一切行禮如儀和官樣文章,不是嗎?總之大可放心,吾熟悉的世界仍固若金湯啦。…… 然而不能不承認,正因 J 殷殷提醒,吾深心真正在乎的學術耕耘,才有其生命力,而非空談。而面對扣門而來的學生,也才不致錯失蒙邀印證生命的機緣。 所謂 science,原義不過是素樸的學與問、問與學。這即是生命的相互驗證。一切的學問不過回歸這最素樸的初衷而已。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