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勝境的邀請
2010/05/01 21:11:37瀏覽1129|回應6|推薦159

來到 Lesson 171,開始 Review V。卻顧所來徑,落英繽紛。此中盛景,如非已然經驗,豈是當初上路前所能想像?藉機回顧這蝸步走過的、驚喜驚奇連連的階段,只有感恩。

忍不住思及 J。這位千古道友,化為吾靜參時隱微的 Voice。隨著每回修練,等於與吾「結合」於迴盪耳畔的「聲音」中。這,如非經歷每一課的修練過程,很難體會得真切。想想,這些年 ACIM Text 來來回回起碼已四、五遍。當年讀聖經也沒這股勁。Text 中那 Voice,一樣溫藹篤定平靜且…hm…磁性。但在Workbook 中則更靈動,更具對話特質,且更勃然躍然栩栩如生。

豈不正因此「聲」的臨在,讓這趟未及一半的修持之旅,神似詩人 e.e. cummings  所描摩的深度經驗: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ed, gladly beyond
any experience, your voice has its silence:
in your most frail gesture are things which enclose me,   
or which i cannot touch because they are too near
此前從未親歷斯境,欣然勝越
任何經驗,你的聲音湛然寂然:
以幽幽隱微之姿,縈繞我,
非我所能觸及,只因貼近如斯
(your voice has its silence,原詩是your eyes have their silence,此處暫改之。)

深知不過是想像的聲音卻幾似沉酣。果真是不可思議的體驗之旅。或因有此酣然喟然的滿足感動,才得以為繼?也才寫個沒完?不然,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的歲月,怎會是書寫心情的歲月?但顯然,J 不欲吾沉酣。快樂的夢終歸是夢,但不是最終勝境或聖境:

God is but Love, and therefore so am I.
上主無非是愛,吾亦然。

J 以此偈,為過去這廿課 (Lesson 151-170) 定調,顯然欲邀吾參透吾源於愛與主同質的事實。證諸才走過的天恩體驗,確然。基本上是為正向思維定向,而此偈則予以聚焦,期待在 Review 中深化。

We practice but an ancient truth we knew
before illusion seemed to claim the world...
We place faith in the experience that
comes from practice, not the means we use.
We wait for the experience,
and recognize that it is only here conviction lies.
吾人所修練的不過是
遠在幻相瀰漫成大千之前,
即了知其然的古老真理。
信心繫乎修練所得的體驗,
而非藉以參修的法門。
等待體驗,也明認信念端賴乎體驗。

如此強調實修與體驗的連結,顯然,J 很明白吾期待也需要「愛」的實質體驗。修持無非是修這體驗。所以,課程(法門)本身不是重點,課程中的話語言說更不是。即或吾常不覺為之沉酣的「聲音」,也同樣不是。

The sound grows dim and disappears,
as we approach the Source of meaning.
It is Here that we find rest.
聲音漸希漸微,終至消逝
意義的終極之源則漸趨漸近
唯此聖境,吾人覓得安歇

至此,仿若被敲了一記。人心何其輕易,便陷入各種形式的觀指為月。吾又何能倖免?連那「聲音」,都是終將淡去終歸無謂。甚至是 J 自己。

Release me as you practice once again
the thoughts I brought to you from Him
Who sees your bitter need,
and knows the answer God has given Him.
放開我,當你再度修練
我從祂那兒帶給你的思維。
祂深知你迫切的需要,
也知道上主已給的答案。

苦心孤詣深情如 J,卻並不居功。不但 ACIM 只是世間眾多法門之一,連他自己,都只是終歸要引退的兄長、道友、導師走筆至此,才終於驚覺何以整部 ACIM Workbook 的每一偈,都以正修練的「我」為主角。若「我」不當主角,誰又該是?若「我」不是「上主之子」,誰又該是?)如今再度面對這結實的一句「放開我」……老實說,有些惘然,但亦不禁為之懍然。

已記不得在 Text 哪處,聽 J 央吾寬恕他的歷史形像,也為他不幸有此形像而寬恕他,曾深深為之凜然動容。全球曾熱映的「耶穌受難記」(Passion of Christ),一幕幕灑狗血般的受難景像,演出的其實只是傳統基督徒內在罪咎的投射,與 J 何曾相干?「那只是最後一段無用的旅程」 (It is but the last useless journey) 。J 淡然如是說。

無疑 ACIM 中的 J,為吾解答了年少以來的信仰大惑。事實上這趟 ACIM 的修持之旅,也等於實地驗證了正逢典範轉移中的當代神學。能從部族神 (Tribal God) 的想像跨越為普世神 (Universal God) 的想像,無疑是人性的重大跨越提昇。但宗教間 (inter-religions and intra-religions) 的壁壘紛爭從未稍歇,顯示人心猶待癒合、人性猶待煉淨。

歷史兀自蜿蜒前進,疲態漸露中,看似正邁向不確定的未來。不過儘管曲折緩慢,面對不同宗教傳統,相互對話學習的可能性總算已漸增加。神學典範漸由最早的「唯我獨真,其他皆胡說」的排斥論神學 (Exclusivism,例如各種基本教義派 ) 轉向,改換為「唯我全真,但他多少也有些真」的包容論神學 (Inclusivism,例如梵二大公會議之後的天主教 )。如今方興未艾的是第三種典範:「如果我真,他當然亦真」的「共生同源論」神學 (Pluralism)。

這第三種典範  (Pluralism),把不同的宗教傳統視同不同的人類語言一樣。語言學家都承認,人類語言沒有優劣高下之分,都同樣能精準優雅地表達人類最深刻細緻幽微的思想情感。於是神學家也漸漸看出,任何宗教只要自成一套完整的生命觀宇宙觀,也說得出一套成聖之道,當然便都有其獨到的深刻洞識,堪為全人類的共同傳承。

扯遠了。吾非神學家,對神學從未有過熱忱。只是此際,不能不嚴肅以對 ACIM 所代表的某種共生同源的神學精神,以及此精神所暗示的,對「妄執」的戒惕與對「寬恕」的殷盼。誠然,J 仍沿用基督信仰三位一體的語彙以帶出天人關係的奧秘。但此際,靜參區區一句「放開我」(Release me…),體會到的卻是邀請、是央求,是呼喚,也是命令。

正欲沉酣於那幽幽隱微的「聲音」而欲罷不能,區區一句「放開我」,雖溫藹卻不啻如當頭棒喝。可不是嗎?先後本末要搞清楚。即使是再純正的動機,再良善的意願,小我 (ego) 恐都找得到可鑽的隙縫。為道日損,損而又損。值得吾深心殷盼的「勝境」,遠遠勝越任何形質五蘊的排列組合。可別搞混搞錯了。

快樂的夢終歸是夢,但不是合該沉酣耽溺的勝境或聖境。前途遙遙猶遠,而溫藹的提醒始終迴盪: 

God's Son is crucified until you walk along the road with me.
上主之子仍然蒙難,直到你與我同路偕行。

同路偕行,但別巴著 J──巴著內心的投射不放。迴盪吾耳畔的 J「聲音」湛然寂然。那只是勝境或聖境的邀請。

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的歲月,本就不會是書寫心情的歲月。J 這位千古道友,尤其不欲吾沉酣,即或是為了他那湛然寂然的「聲音」。……不覺然,再度許諾願努力且精進。

---------------------------------

註:此一神學典範轉移模式,由英國國教的神學家 Alan Race 所提出, 哈佛神學家 Diana Eck 則予以發揚光大,用來促進宗教對談。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ding&aid=399469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I want to wish you a happy Mother's Day.
2010/05/08 17:04

Greym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8 20:07 回覆:

Oooooh... How grateful my friend, for your thoughtfulness! This painting does bring back a lot of warm memory, as part of my family life.

May I follow suit and share with you this song, Mama, by Il Divo and Paul Potts.... actually the latter is more touchi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5/04 23:23

這篇文章雖為基督徒的靈修之文,卻感覺和老莊思想

還有禪宗的意境相通..您又像位詩人..這文章給人許多的感受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5 15:24 回覆:

感謝 兄台 謬賞。真是不好意思。
在下此文若能帶出「詩」的意境,
一定是 兄台 心中有詩而然。

為此,宜舉觴敬君。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勝境
2010/05/04 02:29
宇宙空靈思想 透過頻率與您共鳴
感動時刻 可從兄台字裡行間窺知一二
音的感受因人而異 相之區別也隨而不同
因著層次不一 溝通方式亦不同
大道無音無相 卻慈悲地由音由相中
讓心有所執的人們多少意會一些 大道全真之理

俗客祝福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4 13:58 回覆:

感謝前輩證言。

天無恩但總不乏大恩。

道無情卻總不吝於深情。

似遠實近、若離若即、

至幽微卻極明晰…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勝境
2010/05/04 02:27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4 13:50 回覆:
感謝俗客 兄台 來訪並 賜此妙畫。
謹謝敬領。盡在不言中。

安娜貝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絕對的靜默
2010/05/02 14:40

萬事萬物的存在本質

只有絕對的靜默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2 19:47 回覆:

感謝 安娜貝兒 留言勉勵。
貝兒顯然靈性體驗甚深。令人驚歎。

湛然常寂、寂無所寂……生命實相於焉開顯。

祝福 安娜貝兒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湛然寂靜
2010/05/02 13:23

人類是因為透過聲音   才能體會出有愛的境界

如果是一個無聲的境界   那生命的本質

不知是否能呈現出感動來 

水 羚祝福

沉潛(rading) 於 2010-05-02 19:41 回覆:

感謝水羚留言勉勵。也感謝提問。

生活在形質世界,當然有賴形質以表達、溝通與體驗。
最具感染力的表達,往往是訴諸有形的意象,只因呼應了吾人在形質世界中的生活經驗。

聲音,是一種形質,有其物理特性。「聽」,則牽涉到耳朵的生理結構和感知的主觀性。能引發共鳴,是因為訴諸某種具體經驗有以致之。

只是,生命實相遠超乎形質,所以常得隨說隨掃。只因一旦落入言詮,便形同道斷;落於某種形質的「相」,便形成範限。

大生命之愛,總會因任不同層次的需要,給予不同的感動感召。只要能感動(悟),豈有高下優劣良窳之分?

所以,無聲的境界能否呈現出感動?答案明顯。大音希聲、大象希形也。

由衷感謝水羚給予解釋澄清的機會。

感謝這美好的蓮花。這是在下生活經驗的一部份。總能深深為之感動。

祝福水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