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1 21:11:37瀏覽1129|回應6|推薦159 | |
來到 Lesson 171,開始 Review V。卻顧所來徑,落英繽紛。此中盛景,如非已然經驗,豈是當初上路前所能想像?藉機回顧這蝸步走過的、驚喜驚奇連連的階段,只有感恩。 忍不住思及 J。這位千古道友,化為吾靜參時隱微的 Voice。隨著每回修練,等於與吾「結合」於迴盪耳畔的「聲音」中。這,如非經歷每一課的修練過程,很難體會得真切。想想,這些年 ACIM Text 來來回回起碼已四、五遍。當年讀聖經也沒這股勁。Text 中那 Voice,一樣溫藹篤定平靜且…hm…磁性。但在Workbook 中則更靈動,更具對話特質,且更勃然躍然栩栩如生。 豈不正因此「聲」的臨在,讓這趟未及一半的修持之旅,神似詩人 e.e. cummings 所描摩的深度經驗: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ed, gladly beyond 深知不過是想像的聲音卻幾似沉酣。果真是不可思議的體驗之旅。或因有此酣然喟然的滿足感動,才得以為繼?也才寫個沒完?不然,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的歲月,怎會是書寫心情的歲月?但顯然,J 不欲吾沉酣。快樂的夢終歸是夢,但不是最終勝境或聖境:
J 以此偈,為過去這廿課 (Lesson 151-170) 定調,顯然欲邀吾參透吾源於愛且與主同質的事實。證諸才走過的天恩體驗,確然。基本上是為正向思維定向,而此偈則予以聚焦,期待在 Review 中深化。 We practice but an ancient truth we knew 如此強調實修與體驗的連結,顯然,J 很明白吾期待也需要「愛」的實質體驗。修持無非是修這體驗。所以,課程(法門)本身不是重點,課程中的話語言說更不是。即或吾常不覺為之沉酣的「聲音」,也同樣不是。 The sound grows dim and disappears, 至此,仿若被敲了一記。人心何其輕易,便陷入各種形式的觀指為月。吾又何能倖免?連那「聲音」,都是終將淡去終歸無謂。甚至是 J 自己。 Release me as you practice once again 苦心孤詣深情如 J,卻並不居功。不但 ACIM 只是世間眾多法門之一,連他自己,都只是終歸要引退的兄長、道友、導師。(走筆至此,才終於驚覺何以整部 ACIM Workbook 的每一偈,都以正修練的「我」為主角。若「我」不當主角,誰又該是?若「我」不是「上主之子」,誰又該是?)如今再度面對這結實的一句「放開我」……老實說,有些惘然,但亦不禁為之懍然。 已記不得在 Text 哪處,聽 J 央吾寬恕他的歷史形像,也為他不幸有此形像而寬恕他,曾深深為之凜然動容。全球曾熱映的「耶穌受難記」(Passion of Christ),一幕幕灑狗血般的受難景像,演出的其實只是傳統基督徒內在罪咎的投射,與 J 何曾相干?「那只是最後一段無用的旅程」 (It is but the last useless journey) 。J 淡然如是說。 無疑 ACIM 中的 J,為吾解答了年少以來的信仰大惑。事實上這趟 ACIM 的修持之旅,也等於實地驗證了正逢典範轉移中的當代神學。能從部族神 (Tribal God) 的想像跨越為普世神 (Universal God) 的想像,無疑是人性的重大跨越提昇。但宗教間 (inter-religions and intra-religions) 的壁壘紛爭從未稍歇,顯示人心猶待癒合、人性猶待煉淨。 歷史兀自蜿蜒前進,疲態漸露中,看似正邁向不確定的未來。不過儘管曲折緩慢,面對不同宗教傳統,相互對話學習的可能性總算已漸增加。神學典範漸由最早的「唯我獨真,其他皆胡說」的排斥論神學 (Exclusivism,例如各種基本教義派 ) 轉向,改換為「唯我全真,但他多少也有些真」的包容論神學 (Inclusivism,例如梵二大公會議之後的天主教 )。如今方興未艾的是第三種典範:「如果我真,他當然亦真」的「共生同源論」神學 (Pluralism)。 這第三種典範 (Pluralism),把不同的宗教傳統視同不同的人類語言一樣。語言學家都承認,人類語言沒有優劣高下之分,都同樣能精準優雅地表達人類最深刻細緻幽微的思想情感。於是神學家也漸漸看出,任何宗教只要自成一套完整的生命觀宇宙觀,也說得出一套成聖之道,當然便都有其獨到的深刻洞識,堪為全人類的共同傳承。 扯遠了。吾非神學家,對神學從未有過熱忱。只是此際,不能不嚴肅以對 ACIM 所代表的某種共生同源的神學精神,以及此精神所暗示的,對「妄執」的戒惕與對「寬恕」的殷盼。誠然,J 仍沿用基督信仰三位一體的語彙以帶出天人關係的奧秘。但此際,靜參區區一句「放開我」(Release me…),體會到的卻是邀請、是央求,是呼喚,也是命令。 正欲沉酣於那幽幽隱微的「聲音」而欲罷不能,區區一句「放開我」,雖溫藹卻不啻如當頭棒喝。可不是嗎?先後本末要搞清楚。即使是再純正的動機,再良善的意願,小我 (ego) 恐都找得到可鑽的隙縫。為道日損,損而又損。值得吾深心殷盼的「勝境」,遠遠勝越任何形質五蘊的排列組合。可別搞混搞錯了。 快樂的夢終歸是夢,但不是合該沉酣耽溺的勝境或聖境。前途遙遙猶遠,而溫藹的提醒始終迴盪:
同路偕行,但別巴著 J──巴著內心的投射不放。迴盪吾耳畔的 J「聲音」湛然寂然。那只是勝境或聖境的邀請。 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的歲月,本就不會是書寫心情的歲月。J 這位千古道友,尤其不欲吾沉酣,即或是為了他那湛然寂然的「聲音」。……不覺然,再度許諾願努力且精進。 --------------------------------- 註:此一神學典範轉移模式,由英國國教的神學家 Alan Race 所提出, 哈佛神學家 Diana Eck 則予以發揚光大,用來促進宗教對談。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