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5 14:32:03瀏覽1092|回應7|推薦116 | ||||
翻尋書櫃時,不意間翻到此詩。拜倫 29 歲之作。浪莽年少時,沒事常吟上兩句,卻從來沒整首吟完。似乎也從無此必要。如今有了年紀更不必說。浪莽流連的青春心事固已杳然,皮鞘與胸臆(此身此生)亦已磨去耗去泰半。但所謂的寶劍與靈魂猶安在否?
如是提問,能不驚出一身冷汗者,幾希。沒法像拜倫一樣青春驕縱,年輕時或不無遺憾。但驕縱如拜倫,則敏感於向外蒐奇尋鮮,終落得一場困乏。顯然,那劍那魂得另有所謀才行。 Joan Baez 清越的歌聲所詮釋的拜倫此詩,較諸原詩,似乎更顯澄靜。
多少蒐奇尋鮮的壯舉,到頭來不過造就了窠臼與負荷,等著另一番壯舉來翻越掙脫。不欲負荷與窠臼,於是總有重新出發的恩典、更新再造的奇蹟。日新又新畢竟是生命律則。但多半時候,違反更新律則、停滯在怪罪與自咎 (blame and guilt) 交織的既定人生戲局中,似乎是吾輩常態。是怎麼回事?哪裡出了毛病?
繼生死奧義的之後,J 似乎有心對治這一大惑。方法卻也了當直接: Lesson 168: Your grace is given me. I claim it now.
天恩既賜,吾當下領受。 關鍵就在於懂得領受天恩。藉天恩看出日新又新的動力與機緣。藉天恩擺脫相互羅織的窠臼、逃出陷於怪罪與自咎的人生困局。 面對此課已第二天。J 確是「匠心獨運」。如此形容還真不敬。可並非存心不敬,而是深深意會到整個 Workbook 果真架構嚴明、步驟清楚、條分縷析,卻絕不僅於此。有時 J 會明說現在是怎樣的階段了…我們來到什麼地步了。你大約還有什麼問題,前頭你大約會有遭遇什麼,而我們的目標則是什麼…我們何以要有此目標…目標的境界如何與當前的不同……喂!這若不是一個耐心寬容睿智的老師典範,還會是什麼?陡然發現,這輩子還真從來沒如此甘心受教。自從浪莽年少被獨立批判的精神充滿以來,何時不是滿腦子疙瘩,看什麼都容易不順眼?幾經蹉跎踟躕、熬過懷疑警戒,終於在髮漸星星也的年紀,願意跟這位千古道友神交。甚至覺得,能得此導師,今生無憾矣。 扯遠了。不提 J 的師表……就提 Lesson 168 這一課。看似普通無啥驚奇的一句話,其威力卻暗藏於「領受」(claim) 中。而 J 在此課的指示無他,不過點出:領受天恩輕而易舉,「要」就是了。宇宙間最確定的無非是上主對吾人的愛。而光此一確定,為有情生命而言即足矣盡矣!問題是,吾人陷入沈睡中,困於夢中戲局,無暇也無心去感受那始終俱在的「確定之愛」。如果不算陷溺得完全失心──而這點基於上主之愛其實是不可能──那麼午夜夢迴、夜氣猶存,總能靜心感受到戲局外的真實──那麼就大聲要吧!愈是要得堅實清晰,那始終俱在的天恩(grace),便愈是吾當下能領受的禮物。
簡單數語,讀之卻不覺激顫莫名。其實心頭雪然。從前讀聖經舊約,常不禁留意上主顯現甚至發言這類情節。無疑創世紀、出谷記、約伯傳等等,都不乏精采動人的顯現故事。於其間上主介入先民生活之深、之頻,話語之多,還真教人咋舌。總之是位格屬性鮮明、常跟人親近互動的天父形像。可現在呢?位格屬性鮮明的天父無疑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可是……幾曾感到親近?宗教的世俗化加上科學發展等等造成的除魅效果 (the Weberian disenchantment),使得不論天上人間,諸神均逃逸一空矣。吾人淹沒在自己的聒噪喧囂中,形同再魅 (re-enchantment)。天父不但無言,更遙遙其遠。如今 J 卻說,天父依舊全然可及? 彷彿為答覆吾心頭疑惑,J 接著輕觸生命奧秘中天人關係的玄妙處,簡單描摩那將由上主跨出迎向吾的最後一步。那一步,既是上主作為,非吾人所能為,因而無從學習、無從作為,只能靜待……可要來到那能由上主跨出的最後一步,吾人該學待學的可多了。ACIM 即是為吾預備那一步,而 J 則伴吾熬過漫長的學習之旅。這意思是說,J 指著無學之處,以惕勵正忙於有學階段如吾。此際,只邀吾試著視天恩為贈禮 (grace as gift),領受之,俾啟動一連串奇妙工程:
這應是有學階段的重要時刻。J 把不同階段的風景先點明了。無疑,視天恩為贈禮,是天人關係的神祕點。人的盡頭,是天的開頭。感到困頓窘迫,常是體會人的盡頭的重要機緣。當下領受、「要」就是了,說來輕鬆簡單,但何嘗容易?尤其臭老九,蔽障糾結雜多;欲坦然率真說「要」,往往難如登天。「要」,除了暗示歸零還真,更意味著主動選擇決定,也意味著肯認、接納天人關係,如其所是,不妄添增刪減。如是,所有際遇中潛含的、愛與善的訊息,將昭然若揭。看似僅能是窠臼與負荷的人生困局,開始顯出不同的風貌而盈溢生機。
言下之意,接納領受在吾這部份是重要一步,但接納領受本身不足為恃。其所暗示的信念──對上主之愛的信心,才是關鍵。 生命合該活絡且日新又新。如若不然,必已出了問題。鬧過狂歡嘉年華的詩人拜倫,面對齋戒沈澱的四旬期*,依稀嗅出此一問題,似乎自知陷於窠臼,停滯在罪咎交織的人生戲局中。 顯然,吾亦有自己的嘉年華待歷待熬待參。但驕習漸滌、邀得天恩,管它寶劍磨損此皮鞘、靈魂耗竭此胸臆,吾終不悔無憾。 ------------------------------------------------------------------------ * 復活節之前的四十天,是基督徒守齋的四旬期 (the Lent)。唯四旬期之前,有些地區常有嘉年華狂歡活動。先放肆再齋戒,然後再盼復活,乃得此熱鬧大千是也。當然,嘉年華 (the carnival, the carnivalesque) 另有社會安全閥作用,或亦有顛覆性庶民生命想像的蘊義。此處不究。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