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1 11:20:57瀏覽1088|回應5|推薦77 | ||
怎知所知是真的?講授理論課程時,常需面對這個大哉之問。 當然,知識有實然面、應然面與美感面。傳統科學觀重視的是實然面,但人文社會的領域,應然面的正義問題與美感面的美學問題,卻更是根本。 回顧今生的知識尋索,年少時由美學感動啟蒙,在文學藝術的殿堂中徜徉流連,每每為心性所能臻至的各種境界稱奇驚歎。青壯時為正義問題所激盪,嘗試重溫曾荒疏的實然面,尋訪且描述眼目所及的各種不平等現象並設法釐清其因,也對各種興革論調所提出的解決良方寄予殷望。漫漫歲月就在應然面和實然面之間來回巡梭,試探著人間正義落實的各種可能之餘,不免覺得美學品味議題似乎攙雜了太多矯情。曾私下暗忖:折損一點寫詩情懷又如何。 如今知命之年。人間不平益見加劇,從未稍減。漸漸悟及,無明恐怕是世界的原象。「真實」議題固然始終是知識的重要關鍵,但何謂「真實」則大有蹊蹺。邏輯實證法從來沒法確定什麼是真的,只能說勉力除錯而已。人間眼目所及本就有限,更遠非語言所能描摹口舌所能道斷。更何況,所有舉興革大旗者,最忽略的永遠是自己內心的晦暗,而人間興革高調到頭來常不過複製早已循環過不知幾千百回的貪瀆鬥爭爛戲。 於是,雖仍為 Muhammad Yunus 那樣豪氣干雲的壯志而動容──他說要讓貧窮消失在廿一世紀,而他的鄉村銀行也的確實質造福了廣大的窮人──心裡卻早已深知,人間的對比與差距並不會隨文明的演進而消失。
於是,漸感尋索人間之實然應然,終究是一條死胡同。儘管無法不繼續巡梭於實然面應然面之間,卻再度為心中曾為之悸顫的崇高感所召喚……也漸漸意識到,折損於漫長人生歲月中的,從來不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情懷而已。 繞了大半輩子,結果重又回到原初。重又細品心田中最質樸的感動。重又試著感受美學的召喚……文學藝術可以不必矯情啊。心性最深摯的流露,當中自有人性的實然與應然。 於是此際,面對 Lesson 156,似乎算是已有了較合適的參修心境: I walk with God in perfect holiness 這一課讀來特別覺得優美動人。應該說,願意聆聽受教的心,自能聽出一番韻味吧。前一課邀吾別忙著張羅計劃,且退一步由祂帶引。這一課則反過來邀吾冥想上主與我同行,而我沐浴在完美的神聖中……。
靜靜參修中,久別的崇高感竟恍若翩然蒞臨,而吾恍若有悟。人心果真是一個整體,尋索的無非只是意義俱足的知識,幾曾酣足於實然面、應然面與美感面的涇渭分野?ACIM 中,J 不斷重申真正的知識 (Knowledge),有別於感官所能得的知見 (perception),等於不斷邀吾重新思考「怎知所知為真」的根本問題啊。而我,一直迴避不是嗎?猶記十幾年前初讀 ACIM 正文時的困頓。當時正在正義議題的熱頭上。滿腔的自以為是與自以為義,怎麼吞得下 J 那麼高遠仙奇,唯愛是尚的正義觀?當時疑心病重,連 J 都像是某種偽裝。如今則迥然發覺,原來 J 從不切割實然應然與美感……但凡真知,必然既美且善,因而也必然聖潔無比……原因無他,愛的原則使然。
隱隱知道,那正是實然、應然與美感的共融。是唯真知能臻至的和諧。Longinus曾試圖予以描繪,而無以名之,稱之為「崇高」 (the sublime)。既曰崇高,即有意點出其超然物外。若再區分是真抑善或美,只煞風景而已。 走筆至此,不由得回顧一下正參修的 Lesson 155 與 156。兩課無疑皆鼓勵正向思維且費心描摩真實,而非以否定此世為務。自知此際非常需要這種正向、實質的提攜。在前面 150 課中,J 無疑否定句用得較多,旨在披露吾人習性中的虛妄。可如果僅停佇於否定面,吾心怎能安歇?一切的戒與定,若不是為了能迎向某種肯定,豈非徒然。 來到這個階段,隱隱然期待著某種「實質」,某種貼近「真知」的什麼。換個說法,大約心田間有著漸漸萌芽茁壯的「天堂意識」,而這兩課則似乎予以呼應且試著給予理論基礎。前課 (Lesson 155) 點出,即使身在此世,亦自有活於此世之良方;良方始於虛位以待 God,信任祂必將引領前行。此課則揭示「觀念不離其源」。吾既為上主觀念之示現,觀念不離其源,故上主必與我同在同行。吾沐浴於上主完美神聖的光采中,自亦理所當然。… 此篇直指生命的本質即光明、神聖、磊落、完美……等正向價值。凡存在的皆為正向。凡不存在的皆為虛妄。是吾人邀來了二元對立的世界,使得生命儼若以死亡為對立,良善則無法不與邪惡並轡,光明更只好與黑暗玩勢不兩立的遊戲。可負面概念是人自己萌生妄造出來的。沉酣語言所容許的可能性,吾人一逕要玩相反詞相似詞的遊戲,玩到伊於胡底。此所以 J 不斷使用最質樸的譬喻,殷殷敘說何以海無法離開水,太陽無法自決為冰,而水草無法自認植根於空氣中……,藉以解釋吾人何以無法自外於上主,鼓勵吾冥思上主與我同行,而吾沐浴於神聖完美中。 於是,臭老九如我,欣然於實然應然與美感的共融,為能不再斤斤計較知識的屬性和領域而鬆一口大氣。臨了,J 邀我以「誰與我同行」來提點自己,且此一自問宜「一天千次」。 壯哉!今天就試一試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