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1 08:48:33瀏覽1663|回應5|推薦44 | |
隨波逐流的尋尋覓覓,是吾人熟悉的「要」。
「你對人生,不是要得太多,而是要得太少。」 早已熟悉此言,唯此刻再聆,仍不禁為之瞠目結舌。 人心一直號稱填不滿的谿壑,而 J 居然還嫌我要得太少!初聞此言,要不覺得是反諷恐難矣。然而此際,早已明白 J 固然也用隱喻也會迂迴論證,卻總是莊重誠懇。逗趣搞笑固非其道也,反諷更從來不是他的風格。所以這話什麼意思? 嘿,原來他只是點出,人心一直填不滿,正因為所填非所需。都怪吾人眼界太低,硬要把深心所願與物質條件緊緊綁在一起,這才始終沒法滿足。於是他邀吾參修此偈:
簡單素樸一句。同樣的「我」(I) 作為主詞,意在宣示我自己的意志與抉擇。以往當然也曾來到此課。後來漸漸沒了勁。如今回想,有很大的原因在於並不習慣這種「硬被套句」的感覺。如今居然不但不以為忤,反而滿心感謝這種別出心栽的邀請方式。大約是時機總算熬到了。
其實 J 在此課中仍像個辯證大師,有如剝繭抽絲般,直搗尋常人性渴望的深層。從中再逐一往外扒開,把每一層吾人大約都覺得要追求或正在追求的各種滿足一一放在時間的大框架下。然後說:嘿,凡真正有價值的,時間都帶不走也消磨不了。凡褪色消逝之物,原就不存在,因而無從供予什麼給選擇的人。而人會執意於此類選擇,只不過是被自己喜歡的形式所愚弄。那形式,不過是又一幻影。 這些話原不足為奇。早已熟諳。困於時空的吾人,為此不免氣惱也無可厚非。ACIM 本就著眼於本體實相 (ontology)。值得關注的是 J 還邀我直視較上層,甚至更上層的「選擇之律」:
言下之意,別忙著選擇,先看清楚遊戲規則和能玩些什麼。 簡單的提點,卻透著極深銳的後設思考。萬象看似繽紛,世界看似多元,其實範疇已定,無從變更;而追根究底,萬般選項只歸為非此即彼的兩類:一邊虛空,由時間所消磨損耗,另一邊……嘿,J 並未著墨,但言下之意很清楚:其實終究是沒得選擇。選擇只是自我放逐。凡來此世者,都是自我放逐者。只因可能性的眩惑比確定性迷人,於是我來了。果然有眼花撩亂的千般可能性。所謂大千世界。但奈何,過盡千帆終不是、斜陽脈脈水悠悠。一切的可能性加總起來,終究難抵深層渴盼、寤寐思服的確定性。其實是沒得選。J 說。 這番邏輯,確曾聞之氣結。但此際,馬齒徒增血氣稍減,漸漸覺得聽出一番玄奧… 而 J 則似乎一逕氣定神閒,彷彿「料」準吾終究聽得懂。於是又揭示了最上層的大哉問:幹嘛?為什麼選擇這玩意兒對你如許重要?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你魅惑了你?其目的其功效究竟是啥?說穿了,不過是自以為自由自主的主體性 (subjectivity) 吧?所謂自由意志啊!自我放逐,即或搞到顛沛流離,亦無非自由意志的展現啊!於是寧以自殺突顯自主的尼采,以及始終堅持流浪、拒絕錨定意義的 Derrida,份外顯得悲壯……但 J 居然舉重若輕,兩下便讓這樣的堅持顯得荒謬可笑。 自主自決的主體性對吾人而言誠然神聖無比。對仍在認同摸索中的心靈,無疑更是滿含人性尊嚴的重大人生課題。然而來到了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的盛年,寸心自知,真正的生命課題才剛剛對我開顯。而我的考驗,已不在於選擇本身,卻在於……能捨能放。
真正能為世間帶來創意點子的,恐怕是能捨能放的心靈。不被人間的急管繁絃或萬鈞劇力魅惑的心靈。明白 主體性 總成就於 主體際性 (intersubjectivity) 的心靈。 我……要得太少?太多? 收集與累積,也是吾人熟悉的「要」。 看來,有些「要」,吾人還不太熟悉…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