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的手機代言,有一句起首語 <代誌吶做了對, 大家嚨嘛也謳樂! >,88水災的災後重建工作,雖然已經展開,但是民眾的嗆聲,還是此起彼落,並沒有聽到多少民眾的<謳樂>聲,之前,劉內閣在其提出的<企業參與家園重建>計劃中,有提到會配合公共建設和居住環境設施主體,導入綠能環保概念,如綠色建築;生活智慧部分,會配合重建區公共安全、醫療照護、環境監控和安全通報需求,導入無線寬頻(Wi-Max)等網路科技,並在重建區復育過程中,於民眾安置地區,搭配精緻農業、觀光休閒等地方特色產業,以創造民眾就業機會,這計劃看來很現代化,很高科技,可是,災區絕大部分是原住民,他們對於這種把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形態照搬來的重建計劃,並不領情,因為他們認為這種都會式的家園重建,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革隔不入,現換吳內閣剛上任,我們尚不知其對上述這種重建計劃有否想法,但是新任原民會主委有提到,希望釋出國有地來安置災民,而吳院長有提到應雇用原住民來製作他們拿手的手工藝品,提供他們工作機會,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善念,這善念,如能把它具體建構化,讓它能發展成足夠廣衮的重建概念,再去規劃重建藍圖,整合出有社會引導力的行動方案,那不知有多好?例如我們是否可根據以地易地的方式,釋出山下國有適宜住居的土地,用以交換原住民山上的土地,然後把整個山區列為<國家原生動植物保護園區>,禁止開墾,再聘雇每家戶原住民家長,作為園區護守員,其工作,除了平時守護之外,就是種植台灣特有種類的樹木 花草,及放養台灣特有種類的獸禽或溪流魚貝之類的台灣特種動生物,一來 是藉提供工作機會,讓原住民可以養家活口,照顧其基本生活,二來 藉廣種樹可生產國際環保可交易的<碳權>,支援台灣工業,三來 等森林茂密 獸禽繁,盛之後,可在每年中規劃幾個週,作為<國際狩獵節>,開放民眾狩獵競技,除了藉以維繫原住民文化之外,也可發展國際觀光,第四 作好水土保持,其次,我們還可以參考過去經濟部設置加工園區的方式,在平地重建區附近,設立<手工藝觀光園區>讓原住民進駐,由企業界協助,配合國際狩獵節做行銷,將台灣原住民文化,推上國際舞台,接軌國際社會! 附帶,我們還想說的是轉型正義,此次災後重建是否能成功順利,其實跟我們整個社會對這次災難重建的起心動念有絕對關係,假如我們現在是把此次災難,歸因於天災,如氣候變遷,雨量超大,或地磁變動,地層脆弱等,或只歸因於是人禍,如因原住民濫墾,或是因越域引水工程所導致的大災禍,那麼在這種認知之下,所建構出來的災後重建概念,可能是不夠廣衮的,它大概只會是往<人不應與天鬥>,對災民的濟助,是往<人道關懷>的心向走而已,很少會去思及福佬歷史共業及心靈救贖的問題,我們今天大概很少人會再去省思原住民為何會不斷往高山峻嶺去投生,其實是漢人起初用武力強逼的,這種歷史債,原住民不討,侵奪者對現在受災的他們會不會良心不安?甚至我們還曾親耳聽到災後有學者在評論說,災民平時違法亂紀,濫墾濫伐,平時,錢他們在賺,災後卻要社會付出那麼龐大成本等語,對此,我們更要嚴肅的說,如果我們社會對此次災難的歸因 詮釋,是如此的話,那麼,我們要說,這樣認知下的,對災後重建工作的起心動念大概是應付,頂多僅止於人道義務人道關懷而已,不會另有心靈救贖的動力滋生,因而其所謂災後重建,僅為安置而安置,像這樣災民如何能期待其災後重建可以<謳樂>呢? 今天災民所需要的災後重建,雖不是要那種,完全與其傳統部落文化及生活環境剝離的重建,但也不是要那種,讓原住民以守護祖靈為名,繼續去向內走,走向高山,走向絕峰嶺的重建,真正有助於原住民的重建,是要能協助他們向外走,回到平地與大家一起打拼,接軌國際舞台的重建,因為平地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