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最近出爐的台灣新地圖計劃(縣市升格,區域重劃),被幾家大媒體連潑冷水,還被聯合報一篇社論批成一無是處,我們好奇,看來看去,這些批論的問題,實在沒有甚麼大不了,幹嘛說得那麼嚴厲,而且他們立論的基礎,都老是套在財政劃分,城鄉差距,藍綠對抗,葉爾辛效應,或人事肥大等等面向的內向思維上,未見其從茶壺外的外在格局來看事情,把小事放大,大事卻沒看到,盡打一些無關痛癢,叨擾也,事實上,馬政府的台灣新地圖計劃,從國家未來生存大戰略的思維來看,絕非一無是處,現在台灣正面臨一個大的問題,就是馬政府的兩岸經濟開放政策,已經走到一個瓶頸,因為台灣人民眼看兩岸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台灣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深,疑慮也越來越深,台灣人民深怕從此會走上不歸路,最後會被大陸倂吞,這種不安的心神,正普遍在台灣人民心靈的各個角落蘊育積累,李登輝先生日前才說兩岸三通 四通 五通都不要緊,但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彼此是兄弟朋友的關係,李先生這話,可說是相當程度點出了台灣底層民意的趨向所在,台灣人民是希望深化兩岸交往沒錯,但是,對防止被大陸倂吞的戒心也與日俱增,我們研判馬政府為何在此時要積極推動台灣新地圖計劃,應是與相當程度為回應台灣人民在這方面的期待有關,馬政府的台灣新地圖計劃,最重要的戰略構想應是在讓台灣在地全球化,也就是要藉著change<改變>台灣,讓世界很容易進出台灣,要把台灣變成全球的台灣,把台灣變成台灣之內有聯合國的台灣,那麼,大陸再強大,也就無法將台灣吞下,這應就是馬政府要為台灣打造未來安定穩定發展環境的世紀工程,為創造此大局勢,台灣自然須要先備妥配套計劃,,一來因為台灣要讓世界走進來,我們相關的制度法令,就要大幅開放,與世界接軌,但如果大幅全然開放,也勢必衝擊到台灣在地若干傳統產業及弱勢生活族群,所以要設定範圍,管控風險 二來是因為因應兩岸深化交流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趨勢專家奈思比有段話很精要,他說<世界情勢現在正從國家型經濟,轉變為所謂的經濟領域(economic domain),如果還停留在各國獨立的經濟,便是錯誤的觀念。例如,今天的美國、德國不是只靠自己,而是和其他地區結合。我們需要新的指標重新定義世界經濟,一國的GDP已不可靠了,例如分析汽車經濟領域、或旅遊領域的定義更能反映事實。>奈思比的意思是,全球化後國際邊境已經慢慢拆除,各國產業互相投資密切,業務互相鏈結綿密交疊,要看今日一國的經濟力,已經不是像過去是在看美國日本德國等各國內部的國別經濟狀況,或是進出口值有多少,因為這裡面,國與國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已難以分明,而要看的是打破國界,從主導的產業群別來看,在看這個產業鏈,那個產業鏈,在全球連結紮根幅度的狀況,甚至是這個公司或這個產品類,在全球紮根幅員深廣的狀況,換句話說,現在世界的經濟地圖已經與政治地圖分離,經濟地圖已經由個個產業地圖取代在世界重劃,台灣新竹科學園區連結大陸長江流域與美國矽谷變成一條走廊,使得新竹到美國矽谷的距離,遠比新竹要到台東有更近的距離,台灣在台北,要到大陸北京上海,高雄要到韓國首爾 日本東京的距離,也比台北高雄要到花東的距離,感覺要來得近 熟悉,這是人們也在重劃生活地圖,馬英九有台灣地理軸心論及黃金雙航圈的構想,都可讓台灣在地亞洲化,兩岸在地化,台灣在地全球化,讓台灣可以去勇敢面對大陸的崛起,其用意十分深遠,但台灣各地特性 發展程度仍然有別,分區分別求取最適因應,自有考慮的必要(例如以台灣的分區對應大陸的海西區或以台灣的分區與大陸簽訂ECFA都可讓台灣面對衝擊有更大迴旋餘地),要言之,台灣為因應全球化及兩岸開放的衝擊,這種自特區分治再向外勾勒的台灣新地圖計劃,自是一種前瞻也顧後的戰略! 進一步觀點請看<台灣策論>http://blog.xuite.net/witsworld/q4162027/15094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