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兩岸簽署CECA,朝野爭議,對立漸升高,官員紛紛出來滅火,滿口都是<為避免台灣被邊緣化><經濟損失會有多少>或者忙於做 CECA FTA . <綜合經濟協定>等名稱解釋,並極力欲與政治撇清,一再說CECA是純粹經濟議題跟政治議題無關,跟主權無關,像這樣的制式解釋,說實在的,欠缺社會引導力啦!這種說辭,雖是理性,但讓人聽來,不是語帶威脅,就是冷血,都算是負面思考啦!此時此刻,我們認為官員要有正向思考,要從正向思考去引導民眾才是,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CECA不是為了避免被邊緣化而是為了台灣的經濟力要向大陸 向東亞 向全球的擴張,簽署CECA不是與政治無關,而是運用台灣軟實力在擴大台灣的國家安全網,與大陸簽CECA也不是邁向兩岸統一,而是讓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可以逐鹿中原,像這樣,同樣一件事情正向思考或負向思考對社會人心的牽動力,是極巨大的, 屢戰屢敗,跟屢敗屢戰之別,相信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目前台灣處境艱難,我們的官員如不從正向思考去引導人民,帶領人民打開新視野--豁然開朗以進入積極思考的新框架,人民真的就會被框在<台灣已被邊緣化>的框框裡,框在<台灣被統一>的框框裡,而且惡性循環,那麼整個社會氛圍迷漫的都會是負面的思考,民眾所看到的都會是危機,思考越來越沉重,自我防衛的心態也會越來越強,那整個社會就會是自閉自縮了,過去民進黨執政,都習慣用<被壓迫者的情境>作思考,仇藍 反中 防統是其基本的思考框架,國民黨執政後,馬政府雖然已擺脫被壓迫者的情境思考,兩岸開始融冰和解,但始終都還有一種<怕被抹紅 抹統>的顧忌,不由自主地又落入另一種框架--<自縛者的情境>思考,怕人說閒話,不敢提出大開大闔的國家大計劃,諸如如何整合兩岸的計劃,如何納海擴疆發展海洋國家的計劃,以轉換台灣人民的思考方向,讓台灣人民可以擺脫掉過去那種<受壓迫者><受自縛的情境思考>,這是我們的國家領導力出了問題, 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最重要的轉折點,是在人的心理控制感上,正向思考有利增強人的控制感,人有控制感,感覺自己有自主性,對未來很想努力,負向思考則會增強人的被控制感,感覺甚麼都是由不得自己,命運是受支配的,努力無望,人對未來有控制感,對未來就充滿信心,因為對未來可預測,只要努力就可以有收獲,農業時代,人們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工作可預測,只要按部就班,就有成果,他們對未來,對事業就有控制感,因此養成樂天競業的性格,反之,人如習慣作負向思考,則被控制感越來越濃厚,世界觀是越來越悲觀,越來越失去向世界 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這次CECA的爭議,正提供台灣社會一個可能的轉機,希望我們的官員,能帶領我們換個新腦袋,用正面思維來看周遭世界,用正面的力量來打造新台灣吧!我們相信,換上一個新思考框架-整個世界都會不同,台灣的出路也就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