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被改變的山河地勢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又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均衡,而底定,台灣經過這次總統大選,綠地變藍天,政治大變動亦有如政治的九二一大地震,相信現在的台灣,在台灣的藍綠政治地殼,在藍綠營個自的陣營內,或在美中台的戰略地殼上,都已造成大震盪,要形成新局勢的均衡也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期間,大勢將如何盤整,是考驗領袖人物領導力最嚴苛的時刻,現在,美中台關係正在重新盤整,兩岸關係也將開始盤整,台灣內部的勢力分佈也在盤整,我們先看台灣內部的勢力盤整吧!台灣在總統大選前,因為民進黨執政的失德無能,幾乎使得整個社會中間勢力加上在野的國民黨力量集結起來,把矛頭一致指向民進黨,選後形勢逆轉,由於社會中間力量,擔心國民黨執政後會一黨獨大,就開始轉到國民黨的對立面,嚴格去監督國民黨,而民進黨大敗後為求生存,已經在尋求改造,期以博取社會中間勢力的認同,期以重新走入社會,去爭取 結合廣大的社會中間力量再起,以便能繼續與國民黨勢力抗衡,馬英九大概是預知這形勢可能的演變,所以當有人要請他回去國民黨兼任國民黨黨主席時,他斷然拒絕,他大概已知道,假使他真回去兼國民黨黨主席,第一個下錯棋,就是等於準備要把整個社會中間勢力往綠營送,第二個下錯棋,是他往後將無法援引社會中間勢力的力量來制衡擁有4/3立委席次的立院國民黨,以後稍一不小心,他甚至即可能還會陷入背腹受敵而使自己變成孤高無援的境地,所以說馬英九這樣拒回國民黨兼主席應是智舉,但這還只是消極性的作為而已,其實他應該還可以更積極一點,乾脆就把自己投身到社會中間勢力的區塊,以捷足先登先收納中間勢力,以阻絕民進黨下一步可能再起的結合社會力的通道,這樣天下均衡的大勢即可望趨於底定,馬英九要當個全民總統,就很有機會了,馬英九要投身中間勢力區塊,首先當然要重新檢視民主政治之與公民對話的關節課題,例如可藉由中正紀念堂回復改名之議題,來開創政治的新視野--政治就是在營造公共對話的空間,用具體行動來扶植台灣理性的中間社會力量,並型塑新的台灣政治視野,而不是僅像現在,僅說要不要改回原名要用民調或公聽會決定,這在積極與消極作為間其差別是很大的,這裡面有牽涉很深遠的政治哲學,也就是真正的政治原初意義是甚麼?我們認為馬有必要多深入去瞭解,在台灣比較介紹這政治原初意義的,要算蔡英文和劉紀惠教授,蔡介紹過海德格的存在路線--鄂蘭的政治哲學,劉教授在交大文化研究所,曾介紹過法國精神分析哲學 克麗斯蒂哇關於<政治>的思想,這都是值得朝野政治領袖多深入去瞭解的!為什麼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是要去創設或營造公民理性對話的公共空間,過去我們在紅衫軍倒扁運動時,亦曾寫過一篇文章,因為那是一種人性精神辯證昇華的重要型式,有興趣亦可參考,原文請見-http://blog.udn.com/q4162027/5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