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部衛生與使用手套的正確知識
2012/01/19 11:17:43瀏覽2515|回應0|推薦2
幾天前,有位友院的資深感控護士建議格主,必看一篇文章,以瞭解台灣的手部衛生水準(尤指落實率Compliance Rate)比國外高出許多的原因,該論文被刊登於2011年12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也就是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的正式期刊上。

其作者為S. Stone,內容則是有關英國15家醫院,對接觸7000位病人的手部衛生執行狀況的檢討,尤其是針對戴手套前後的情形做分析;拜讀之後,有感而發,決定與格友分享。

格主曾多次質疑台灣醫界的數據偏高,可能是稽查者(Auditor)放水,或馬虎了事不想當壞人,也有可能是評分機制/條件與國外不同所致。上述論文中的整體(Overall)落實率為47.7%,在有戴手套的情況下更低至41%,簡直是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事實。

而美國也有很多已發表的數據,其全院平均值都在50~60%,全球(WHO)趨勢也差不多,有名的Johns Hopkins ,在2010年的目標值也鎖定在75%而已,唯獨台灣一枝獨秀(更不可思議?),這或許就是因為前述的稽查者,沒有看清楚戴手套前後的手部衛生或以為戴上(Donning)與脫掉(Removing)手套時,無需洗手所致。

手部衛生落實率的高低與真假,在此沒有特別爭辯的必要,大家心知肚明,自已高興就好了。但該文指出的一個重點是,戴手套之前與後皆必需洗手的這件事,連CDC及WHO都推得不夠積極,確實有改善的空間。

依照WHO,於2009年5月5日推出的手部衛生指引,必需洗手的5個時機(5 Moments)當中,時機2與時機3其實已經明講「執行無菌技術前」,所以也等同「戴手套」前就要先洗手,「在接觸病人體液後」,也意味著「脫掉手套後」,仍需再次洗手。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偏偏就是很難徹底做到!

有很多醫師來到床邊,就順手很主動地,從治療車取出一付手套,急急忙忙的診察(觸摸傷口,甚至做些處置),但在完成後,常見他們匆匆脫掉手套就離開現場了。

再看看其他例子,牙科病人一個接一個躺上治療椅,牙醫師雖有每次更換新手套,但卻沒一一在戴上前及脫掉後洗手,而牙科助理卻是一整天下來,似乎都沒更換手套,醫師在ICU或開刀房裡置放中央靜脈導管(CVC)時,也不常看到他們在戴手套前後都有洗手,麻醉醫師在執行神經阻斷術時,也常見同樣的現象.......

其他科醫師給病人做內診、換藥、助理幫忙抽痰、導尿、拆線等等,例子舉不完....,但幾乎都會戴上手套,不管操作上有無瘕疵。

其實大部分的醫護人員都曉得,戴手套並不能取代洗手,不管是乾式或濕式,但在行動上卻是表現出矛盾,即戴手套前後,沒有洗手也被視為OK的樣子。

戴手套只能減少手部受污染70-80%,有些菌種據說還能穿過手套威脅人體,所以不能誤以為只要有戴手套就絕對安全。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醫護人員戴著手套親切地幫病人按電梯,其實戴手套是一門大學問,美國CDC的規矩一大堆,理論也一大推,從各種材質的優缺點,使用時機,使用方法都有很多細節規定,連醫師也不見得人人皆知。

結論是,至少請知道關於Glove Use最常犯的錯誤有二,即過度使用(Overuse)或使用時機不對,以及本文在此特別想要強調的,「使用手套前後沒有洗手」。

總而言之,嚴格說來,我們必需在感染控制的作為上,更重視細節。很多人的說辭是忘記,但也有人是故意裝傻,無論如何,按照CDC或WHO的指針,手部衛生落實率的定義與稽查,在國人的眼中,可能有必要做修正並改觀,請勿再扭曲原意而自我感覺良好。

<延伸閱讀>
*手部衛生國際觀
*手部衛生認證的意義

WHO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gloves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97906_eng.pdf.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604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