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路透社(Reuters)在本月初曾報導,美國民眾在住院期間,可能遭遇醫療疏失的機率高達三分之一,這篇由猶他大學的Classen等人,在知名期刋Health Affairs上發表的論文,多少引起了業界震撼與一番討論。
主要原因是 ,這個以病安領域普遍被認同的IHI(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所擬訂的衡量新工具所得到的結果,竟然比以往一般人熟悉的舊方法多出約10倍,顯示醫療品質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該期刋的總編輯Susan Dentzer認為:
近十年來,我們看得見醫療照護水準已獲大幅提升,有些領域更已達卓越,但整體而言,仍然進步緩慢。
到底10年內進步多少,曾有不少專家評論過(如Wachter,Nash,Chassin),但結論見仁見智,有爭議,連AHRQ也曾結論在2000至2005年,每年只有進步1%,近幾年雖已增至每年進步3%。
也有學者曾Review過代表性的論作,如外科領域的開錯刀事件等Never Events依舊屢見不鮮,反而有增無減,去年的Landrigan Study是IOM的第一篇報告以來最受注目的論文,亦發現2002-2007年的傷害性疏失並未改善。
每年固定都會使用病人安全指標(Patient Safety Indicators,PSI),對全美醫院的Medicare住院病人做調查的HealthGrades也發現,近年醫療疏失的出現率(Patient Safety Event),因各家醫院Performance不同,其實有很大的偏差(Vary widely),所謂特優的Top5%,與差勁的(Poorly rated)就相差了40-50%。
以往的所謂「古早味」調查方法主要指的,是自願性質的病安通報(Voluntary, self-reporting),或使用AHRQ所訂的13-15個病人安全指標。
以2006-2008年的Medicare住院病人為例,遭遇病安事件的有將近96萬例,佔整體3,950萬例的約2.3%,其中10%不幸死亡。更早之前,常被引用或出現在病安文獻的醫療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發生率在急性病床住院病人是10%。
這個被視為是一般常識的數據,也一直都沒被人挑戰過,但WHO也是這麼說,所以這似乎是行內人士的認知。事實上,病安事件不一定有疏失,但大部分文獻所指的,是有造成病人傷害(Patient harm)的比率,常與醫療疏失(Medical errors)劃為等號。
台灣目前並沒有比較可信的數據,但美國是4%,日本6.4%,加拿大7.5%,荷蘭、丹麥、及紐西蘭都是10%,英國10.8%,澳洲16%,僅供參考。
反正醫療是複雜的,有其不確定性,所以不要亂「掛保證」,不要低估風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