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15 16:23:08瀏覽1212|回應0|推薦2 | |
前些日子在病安委員訪查共識會議上,有人提到爲了快速搶救院內重症病人而成立的RRS/RRT ,Rapid Response System或Rapid Response Team,今天格主就從病人安全來簡單複習快速反應小組,前者的S所指的是建立快速反應的制度,後者則是指早期對應,由複數的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
早在20多年前在國外尤其是美國、英國及澳洲就有這樣的緊急醫療發展趨勢。
組成RRT或稱MET(Medical Emergency Team)通常是有別於病人在心臟停止後才出動執行ACLS的Code Team 。實際上,目前在國內有導入RRS並實現其運作內容令人覺有模有樣的地方並不多。 RRS的成立雖然立意很好, 但很嚴緊的研究成果,似乎在過去十幾年來沒有很多且在醫學上的根據稍微薄弱而仍有爭議,甚至也有反論,但至少在美國IHI於2003年所推出的拯救10萬人生命的大規模運動(100K Lives Campaign)中,截至2005年全美國就有約1400家醫院配合導入,結果大幅減少了住院死亡案例,同時也帶來了經濟效益。
RRT的組成可以是非常多元化,包括急診醫師、呼吸治療師、ICU護理人員、醫師助理、住院醫師等各種組合。其行動要素包括:
1.發生現場的迅速評估與通報求援 2.急救團隊到場處理後,視情況安定時轉送ICU 3.在ICU的集中治療 啟動的條件通常是依據EWSS(Early Warning Scoring Systems),例如心跳小於每分40或大於130, 收縮期血壓低於90,呼吸每分鍾少於8次或大於28次, 血氧飽合度低於90%,伴隨意識狀態的變化以及尿量4小時少於50mL。 這個注重團隊合作且善長溝通的模式,通常就是圈內人士熟悉的SBAR,也有人在S的前面加I=Identity=報告者自我介紹,以及在R的後面加上C=Confirm=口頭醫囑的確認,他們運作的模式和合作默契常常被TRM等模擬醫學工作坊拿來當作楷模或教案。
總而言之, 正港的RRT常需要介入的工作內容可包括氧氣治療,NPPV、氣管插管,通氣確保,CPR、心臟電擊、輸液、給藥、插胸管、CVC(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及置入動脈導管以利監測血壓等等。沒有經過正式團隊訓練含Team building, closed loop communication及針對困難插管,困難以Mask換氣(Maintain airway)等模擬演練課程的地方,都不應該隨便對內或對外自稱醫院RRS已經上線了。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