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31 09:51:55瀏覽1265|回應3|推薦0 | |
這是格主擬成立 ⌜台灣病人參與病人安全倡議連盟⌟,先跟格友們分享的的預備知識。
病人參與醫療可以有很多種型態,日本在早年就有一句比較特殊的稱呼叫作「患者參加型醫療」=Patient participatory medicine,但在歐美諸國比較常聽到的同義語包括patient engagement, patient involvement, patient-centered care, patient and family-centered care , person and family engagement。 其實以上這些,都是指我們病人安全同好會(TPSCC)目前積極籌組中的倡議團體PFPS (Patients for Patient Safety, TW)想要做的事與達成的目標。 病人本身是否能積極參與醫療,是提升病人安全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近年來的醫院評鑑與中部三縣市的年度病人安全訪查,都以此目標為稽核重點之一。
病人若能主動參與病安活動,在醫療照護的過程中不僅能提升病人安全,確保預後良好,對醫護人員來說,也可營造雙贏的醫病關係。 在這樣的互動角色裡,需要把醫療團隊的成員視為伙伴,尤其希望能讓病人真正成為積極主動,知情或有被告知的一員(Active member)。病人參與醫療,可依其參與的程度不同,分為幾個層次: (一)Informed consent(知情同意)
(二)Informed decision(知情後抉擇)
(三)Shared decision-making,SDM(醫病共享決策)
(四)Second opinion(第二個專家意見)
所謂「知情同意」,是醫師在下診斷以及施行檢查或治療時,以口頭或書面詳細告知病人關於目的、施行術式、優缺點、有風險, 以及萬一選擇「不接受」時的後果或預後為何。
「知情抉擇」是由醫師提出不同方式的檢查或治療,並同時分析各方式的優缺點,或由大眾媒體提供給病人想要去就醫的醫院,或醫療專家讓病人自己選擇。 「共同抉擇=SDM」是病人在具有相當水準的醫療知識下,與醫師共同決定如何進行醫療,這是達到病人安全及提升醫療品質的最高理想目標。 「第二個專家意見」是病人為了要更確定自己應該選擇走哪一條路,而去請教另一位專家的見解,但目前在國内尚未普及仍有待推廣。目前病人可參與病人安全活動的機會很多,相關作法可分為:
(一)從病歷暸解自己的病情,掌握自己身體狀況,適時提供正確的訊息給醫護人員以利檢查,診斷及治療。
(二)學習如何與醫護人員做好溝通,以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三)聽從醫師的建議或遵從醫囑配合用藥治療。
(四)經由學習充實自己以求自保、主動接受衛教:透過網際網路學習常見疾病的訊息,例如PatientAider運用各種病患用的查核表可預知風險,又如跌倒風險的自我評估也是。此外,民眾可參與醫院舉辦之救護訓練,例如:心肺復甦術(CPR),藉以提升救命成功率。 (五)接受治療時,例如:領藥、打點滴、照X光、抽血、輸血、及手術等可主動告知姓名、血型、並强調患側或患部所在,以利標記正確部位,避免執行犯錯部位的醫療行為
(六)協助維持醫療環境的安全:志願當環保義工,支持院内全面禁煙,配合不在病房内違規使用家電用品,如:電鍋或電暖器,或在ICU或開刀房附近應謹慎使用手機,以免干擾醫療儀器的電波訊號。
(七)為緊急狀況做好防災準備:住院時,可先熟悉環境,以預防災難(火災、地震)來臨時,能配合緊急疏散與避難。 (八)故事分享(Story-telling)及現身說法:將本身不幸的遭遇及長期抗病的寶貴經驗分享。
(九)参與病人安全委員會或擔任病人安全民眾代表,甚至擔任醫療爭議事件的證人以捍衛病人的權利。
(十)協助監測其他病人,以防在病情突然惡化時,能適時求助啟動院内急救小組(RRT)到場急救。
(十一)利用通暢的申述管道及通報系統,指出或提出不當醫療行為並通報異常:民眾亦可通報給院方高層、衛生單位及醫策會等,以利檢討改進,必要時也可應邀參加根本原因分析RCA會議。 (十二)參與SpeakUp運動:鼓勵「多說、多問」並且「敢說、敢問」,只要發覺任何在安全上有疑慮時,都可亳不保留地說出來。實踐「說到底、問到底、傳到底」。
(十三)參與製作教案或教材甚至擔任講員以推廣病人安全教育。
(十四)病人還可以應邀參與醫院的營運以及策劃地方政府和國家衛生政策。
對病人而言,如何在有限的醫療資源裡面,接受優質且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醫療,積極參與就是正確答案。但在邁向「告知後抉擇」的理想目標前,建議民眾務必先做一些功課,才能發揮醫病溝通,以達到雙贏的境地。
|
|
( 知識學習|健康 ) |